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南石龍壩水電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南石龍壩水電博物館石龍壩水電站位於西山區海口街道辦事處石龍壩水電廠,2010年08月26日由國家能源局雲南省政府共同在石龍壩水電站舉辦儀式,為「中國第一座水電站」揭牌、「石龍壩水電博物館」授牌。電站建成後,在發揮保障工農業生產、居民用電等發電職能的同時,更肩負着調節滇池水位、防洪抗旱、灌溉農田的使命。

基本介紹

石龍壩水電站位於西山區海口街道辦事處石龍壩水電廠,2010年08月26日由國家能源局、雲南省政府共同在石龍壩水電站舉辦儀式,為「中國第一座水電站[1]」揭牌、「石龍壩水電博物館」授牌。

電站建成後,在發揮保障工農業生產、居民用電等發電職能的同時,更肩負着調節滇池水位、防洪抗旱、灌溉農田的使命。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石龍壩水電站的運行,在廣大技術人員和幹部職工的精心維護下,石龍壩水電站始終保持了穩定運行的狀態,使石龍壩水電站得以維繫百年,並獲得「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的光榮稱號。這既是國家對石龍壩水電站的高度肯定,也是石龍壩水電站歷代建設、管理和運行者的榮耀,更是雲南全省各族幹部群眾的驕傲。

石龍壩水電站開創了中國水電發展的歷史,展現了國人自主辦電的雄渾氣魄,向世人詮釋了高尚的愛國情操,是愛國主義教育[2]的鮮活教材;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將激勵中華民族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運行至今的百歲電站,向世人展示了和諧水電的無窮生命力,成為質量的建設楷模;電站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成為水電工程、生態工程、社會工程有機結合的成功典範。石龍壩水電站建立的功勳及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將永遠彪炳史冊。

石龍壩水電站見證了中國水電站的發展歷史,開發利用好水能資源是我們國家增加能源供給,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減排溫室氣體,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歷史沿革

石龍壩水電站,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海口螳螂川上游,地處中輕依蘭集團(原五納廠)九子母山下青魚村旁。距省城昆明42公里,距安寧10公里,距昆鋼7公里,距海口15公里,安寧――海口的公路從旁經過。占地面積213畝,它是開工建設在清末、建成在民國的中國(大陸)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是集「文物、教學、旅遊、發電」一體的綜合型電站。有着悠久的歷史。1885年中法戰爭以後的20世紀初,法國侵略勢力進入雲南並大肆擴張,企圖更快捷地掠奪雲南資源,開始修建從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鐵路,並以鐵路通車需要用電為由,於1908年與清朝滇政府交涉,脅迫准其在滇池出口的螳螂川上游建水電站。法國人企圖染指雲南水電資源的舉動,激起雲南各界愛國人士的反對,並醞釀自辦電站。因官府當局無力出資,提出官商合辦之設想。1909年,雲南勸業道道台劉岑舫找到雲南商會總理王筱齋商議,決心以商界為主自辦石龍壩電站。次年初,「雲南耀龍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推王筱齋為董事,左益軒為第一任總理,籌備前期工作,繼續向社會招股籌資,向德國外商訂購設備,聘請德國工程師。

水電站於1910年農曆7月17日正式動工修建,工程歷時21個月,實際耗資50萬銀元。安裝了240KW的水輪發電機兩台(發電機為德國西門子生產,水輪機為奧地利製造)。於1912年農曆4月12日正式發電,電源通過32公里23千伏線路向昆明供電,市內燈火輝煌。至此,中國(大陸)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問世,起名「耀龍電燈公司石龍壩發電廠」。水電站的建成,使得當時的昆明工業有了新的發展平台,推動了造幣、水廠、灌溉、五金加工等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出現了雲南第一批電力產業工人,從此成為水電技術工人的搖籃,先後為中國的水電事業和雲南的水電事業輸送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為雲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後因照明用戶不斷增多,工業上的啟用,電力緊張,1923年,公司又招新股,擴建河道,建築二機房,置2×276KW發電機組,於1926年3月7日投產發電,落成禮上,雲南狀元袁嘉穀激動萬分,揮毫題詞:「石龍地,彩雲天;燦霓電,億萬年。」,並勒諸石上,以作紀念。後又在該機房增設一台448千瓦機組。1931年,公司又向德國西門子公司購得一台720KW機組,增置於一機房,再次緩解電力緊張局勢。1933年此項工程竣工後,公司改名為「昆明耀龍電燈股份有限公司」。

經幾次擴建之後,石龍壩水電站在抗戰前已經成為中國較大的水力發電站。而對那些西方世界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驚人的奇蹟!1927年1月德國《西門子雜誌》第一期載文讚揚石龍壩:雲南府,中國的第一個水電站。文章寫道:「在中國這個大國的內地,還很少能夠找到現代工業設施。但是,我們認為,由於它有着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四億人口,工業的發展定然會得到認真考慮。一般的中國人比其他任何人民都守舊,墨守於祖輩的東西。因此對於那些可以改善他們從祖輩以來就習慣了的簡樸生活的革新,他們自己是很難接受的。但是,在這個國家偏僻的內地,在那遠離世界貿易潮流和西方文化隔絕的地方,也已有人準備將西方技術成就移植到自己的土地上。一些優秀的知識分子和有關方面敢於開拓的人士就是這麼說的。……」

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家公司的賬目。石龍壩水電站至今保存了當時股份公司修建電站的賬目。它是刻在名為「用實核明」的一塊石碑上的。在這個公布給所有股東的「賬本」上,不僅每一項工程所耗費的資財都有記錄,甚至小到招用了幾個馬夫,幾個茶房,幾個小工的花費都清楚入目,而且准到「毫」。在抗戰期間,雖四次遭到日本飛機轟炸,始終未能阻止電站由民用電轉為軍工生產和防空報警電源的供電,為奪取抗戰勝利和雲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8年6月,耀龍公司與昆明電廠合併為昆明市、縣官商合辦耀龍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盧漢任董事長。可以說,從廠網分離到廠網合併。更讓石龍壩電站人驕傲的是,至今從電站支援到雲南其他地區的發電機組也仍然在運轉着。從中國的水電史來說,還在發電的石龍壩歷史意義要遠大於經濟價值。然而,很多人忽視了它的另一層經濟含義:今天,許多人仍然認為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是民間資本所無力承擔的,並在苦苦探索,欲找尋到一個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的較佳路徑……然而,雲南商人早在100年前就以較成功的方式創造了中國水電的歷史;中國民間資本所演繹的故事,至今仍然閃耀出雲南人民智慧結晶的火花,成為今天仍然具有特殊價值的經典篇章。

石龍壩水電站開工建設在清末,建成已是民國,其間經歷了蔡鍔起兵討袁、軍閥混戰時期、國民黨政權時期,各種變局跌宕起伏。1950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後,於同年7月,耀龍電力公司與昆湖電廠合併,成立了「雲南省電力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全省的電力工業,從此結束了幾十年來「商辦」、「官商合辦」的歷史。1950年8月,中央燃料工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第一次水力發電工程會議,決定擴建石龍壩電站。此後,建成第四車間,架設石--安(寧)、石--海(口)35KV兩條線路。安裝3000KW發電機組一台(瑞士進口),於1954年12月31日投產發電;安裝國產一批3000KW機組一台,於1958年6月30日投產發電。至今仍有8台機組,總容量7040千瓦。1984年,電站恢復發展成為「文物、教學、旅遊、發電」的綜合型電站;1987年,電站被命名為「昆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電站被命名為「昆明地區中國現代史和國情教育基地」;1993年被命名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被命名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6月入選第六批九處近代工業文化遺產,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2月12日,被昆明市文化局掛牌為「水電博物館」。中國作家協會雲南分會會員楊選民為此着書《石龍奇月》、《神龍盜火》兩部章回小說。石龍壩先後成為《滇池上的月亮》、《傣王》、《天火》電視劇的影視拍攝基地。2003年2月,由雲南省電力集團公司劃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改稱為「中國華電集團公司雲南石龍壩發電廠」。2008年8月改稱「華電雲南發電有限公司石龍壩發電廠」。

視頻

雲南石龍壩水電博物館 相關視頻

石龍壩水電博物館
中國第一座水力發電站——石龍壩水電站,它有什麼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