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於2002年由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

研究所重點開展農業生態、濕地生態、遙感[1]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與技術、區域發展等學科領域的研究。

國際合作

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王法輝教授來所進行學術交流。

2011年10月9日-10月23日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Neil McLaughlin博士和助手Stephen Burtt到該所進行了為期15天的訪問和學術交流。

2010年8月9日-14日對位於哈巴羅夫斯克的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水與生態問題研究所(Institute for Water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Far Eastern Branch,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進行了友好訪問和學術交流活動。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與德國馬普學會化學研究所、俄羅斯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日本地球環境綜合國立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學、日本作物研究所、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水土研究中心、韓國國家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分別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在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建立了穩定的合作機制。

院地合作

2012年3月13日,白城市副市長劉紅霞率團來該所訪問交流。

2010年8月,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到海倫站進行學術訪問。

2008年8月23日,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專家來該所探討菜用大豆育種合作事宜。

此外,該所掛靠學術組織及學會有: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國生態學會濕地生態專業委員會、吉林省地理學會、吉林省遙感學會、吉林省環境學會環境地學專業委員會、黑龍江省黑土資源保護與利用學會、世界黑土聯合會。

科研成就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高穩定、低功耗的多頻段微波輻射計,成功應用於「神舟四號」飛船,對地球大氣海洋、陸地參數進行了有效探測;以科學確定最佳壟(行)向壟(行)距為核心的農作物高光效種植模式在東北地區示範推廣,使得作物單產增加8%~20%;以改土為基礎的蘇打鹽鹼地快速高效治理利用技術在松嫩平原西部示範應用,使得pH達10.5以上的重度鹽鹼地在開墾當年水稻產量即達400公斤/畝以上、第3年可達533公斤/畝;高產、優質的「東稻」系列水稻新品種和「東生」系列大豆新品種,均得到較大規模的推廣,其中「東稻4號」被吉林省確定為2013年該省主導水稻品種之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機載三頻段微波輻射計及其應用」、「第二松花江水系污染與水資源保護的研究」、「重點糧區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松嫩-三江平原中低產田治理和區域農業綜合發展技術研究與示範」、「重度蘇打鹽鹼地頂級植被快速恢覆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等一批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

視頻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相關視頻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專家團隊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參考文獻

  1. 遙感影像的基本常識 ,搜狐,2019-08-07
  2.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簡介,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