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英語:ShanghaiInstituteofTechnical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簡稱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家主要關注紅外物理與光電技術的科研機構,於1958年在上海創立。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級科技人員162人,副高級科技人員209人。
基本內容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10月,建所初期,從事固體物理和固體電子學研究,1964年調整為以紅外物理與光電技術應用基礎、開發為主要研究方向。本所重點發展先進的空間遙感、小衛星、紅外凝視成像、紅外焦平面、光學薄膜、微型致冷、以及光電信息處理與網絡等技術,設有相應的研究室及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在國家航天、民用等重大工程建設,以及國民經濟建設上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一所實力雄厚的高技術發展型研究所。
目前,全所職工總數735人。其中,科技人員492人,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2人,正副高級研究員170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79人,研究生280人,博士後13人,客座教授14人。
本所研製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甚高分辨率掃描輻射計分別於1988年、1990年、1999年、2002年4次發射成功,其攝取的雲圖照片達到美國第三代業務氣象衛星水平,2000年風雲一號C星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序列;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分別於1997年、2000年發射成功,其獲得的可見、水汽和紅外雲圖照片達到九十年代中期國際水平;近幾年來,研製的空間科學試驗儀器裝置分別隨神舟一號、二號、三號飛船發射成功。尤其是神舟三號主載荷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的圓滿成功,得到各方高度稱讚;2002年研製完成我國首顆海洋衛星主載荷水色儀並發射成功[1];本所航空遙感研究的開展為我國資源環境遙感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先後研製成功不同型號多種用途的航空多光譜遙感儀器,在水文地質調查、尋找油氣田、海洋污染監測等方面獲得應用。本所長期開展的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研究,尤其是碲鎘汞已由單元、線列器件發展到焦平面器件,其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建所40多年來,本所秉承「求實、創新、合作、守信」之精神,共獲得5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重大科技成果近300多項,1985年以來申請國家專利180項,已獲專利權120項。
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窄禁帶半導體物理、光電子物理等方面共發表科學論文近千餘篇,已連續4次被國家評為A級實驗室。
本所重視推進高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先後創辦了上海德福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中日合資上海尼賽拉傳感器有限公司等12個高新科技企業。其中,上海尼賽拉傳感器有限公司已列入全國科技企業百強、中科院科技企業十強之列。
本所長期與美、日、英、德、法、意、俄、加等國家的科學學術團體和公司建立廣泛的聯繫,與同濟大學等國內著名科研、教學單位進行科技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
本所是中國光學學會紅外專業委員會、中國空間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宇航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受中國光學學會委託,編輯出版國家優秀期刊《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並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2001年5月15日中國成功發射的一箭雙星上,搭載了技物所研製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多通道掃描輻射計[2]。與當今國際先進的美國NOAA-15氣象衛星相比,其性能相當,其中的第三通道已成為世界白天探測火情的主要「眼睛」。該星還配有「紅外光眼」,實時免費向全球提供氣象遙感和環境監測資料。中國第一顆海洋衛星上裝備的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同樣凝聚着技物所科研人員的匠心。通過「消旋技術」的使用,可使衛星獲得海面暗目標的清晰圖像,全方位捕捉海面信息:探測海洋水色水溫,遙感懸浮泥沙、黃色物質、葉綠素和紅色物質的濃度,以及赤潮等污染。
視頻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成功發射!我國建成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搜狐,2020-06-11
- ↑ 上海技術物理所出色完成「一船兩星」有效載荷研製任務,中國科學院,20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