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小兒推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醫小兒推拿主要是指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採用特殊手法作用於特定的穴位上,從而起到調理臟腑、氣血、經絡的作用,達到防病又治病的一種外治法。這種外治方法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一種比較綠色的療法,適應症也比較廣,可廣泛治療兒科的各種疾病,包括感冒、發熱、咳嗽、積滯等疾病。另外一方面可以進行體質調理,比如生長發育比較緩慢的兒童可以進行推拿的調理,或者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咳嗽等慢性病患兒,小兒推拿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方法,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辨證施治為原則,通過特定的手法,作用於小兒特定的穴位或經絡,以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舒筋通絡、輔助人體的正氣為主,提高小兒抵抗力,還可以促進小兒身體發育。目前小兒推拿是受孩子和家長較歡迎的一種方法,都可通過推拿進行保健調理。小兒推拿是一種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雙向調節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嬰幼兒內臟或形體感知,從而產生功效。小兒推拿的過程中,寶寶可以感受到媽媽的愛心與耐心,在充滿愛的呵護下,寶寶會更健康的成長。
中醫小兒推拿療法應用範圍廣泛,兒科的大部分病症一般都可以採用推拿療法。可治療多種病症,但其中以消化、呼吸以及神經系統的功能性疾患療效最為顯著。對泌尿、運動等系統疾病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小兒推拿適用於0-16歲的兒童,已成為國際兒童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與嬰兒撫觸相比,小兒推拿具有更加豐富的經絡、穴位以及手法,效果更好、適應範圍更廣,能增強孩子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預防病毒侵蝕和滋生,達到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目的。對兒童的健康和生長發育具有更好的保健和治療效果。[1] 小兒推拿成人推拿的區別 小兒推拿屬於中醫推拿的一個部分,但與成人推拿有着明顯的區別,涵蓋小兒健康常見的症狀,3~5分鐘即減緩症狀,理論實操授課、通俗易懂。 小兒推拿又稱小兒按摩,是以中醫辯證理論為基礎,運用特定的手法對小兒疾病進行治療、預防保健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是用手在體表的穴位和部位上施加一種物理刺激,促進機體自身的調節功能,糾正經絡的偏勝及不足,扶正祛邪,調節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預防疾病、保健等作用。
小兒推拿手法強調輕快柔和,平穩着實; 二是小兒推拿穴位系統獨特,多數分布手部,不僅有「點」狀穴,還有「線」狀穴和「面」狀穴; 三是小兒病症多以外感、傷食多見,故治療上多以清熱、消導為主。 嬰兒撫觸 嬰兒撫觸是對初生兒進行輕柔的觸摸,富有愛心的語言交流。 它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益處,已經受到醫護界廣泛重視。 嬰兒撫觸的好處 嬰兒撫觸可以: 1) 刺激嬰兒的淋巴系統,增強抵抗力 2) 增加嬰兒睡眠,並改善睡眠質量 3) 幫助平復嬰兒情緒,減少哭鬧 4) 可以促進母嬰情感交流,促進乳汁分泌 5) 可促進嬰兒飲食吸收和激素的分泌,達到體重增加、緩解嬰兒氣脹、結實肌肉的目的 嬰兒撫觸與推拿的區別 共同點: 都是利用手法作用於小兒的體表進行治療,都可以促進小兒的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推拿是在中醫理論下開展的,有特定的穴位和手法,既能保健又能治療 不同點:嬰兒撫觸只適合1-6個月的嬰幼兒。
目錄
中醫小兒的病理原理特點
小兒推拿原理: 1. 物理性刺激: 可以產生生理物理作用,如脫臼後復位,也可以產生生物化學作用. 2. 促進肝糖原的利用率,還可以促進核糖核酸的合成,這是提高小兒機體免疫力的營養物質. 3. 促進消化系統分泌消化酶,促進小腸對營養的吸收,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小兒生理特點 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小兒從初生到成年,處於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無論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都與成人有所不同,機體各器官的形態、位置,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在不斷的變化,其生理功能也都未達到成熟完善,中醫把這種現象稱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小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從體格、智力以至臟腑功能,均不斷向完善、成熟方面發展,年齡越小,生長發育的速度也越快。反映了小兒生機旺盛,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地更加迫切的特點。
小兒的病理特點主要表現為: 發病容易,傳變迅速,髒氣清靈,易趨康復。 小兒疾病中外感時邪和肺、脾二髒的病證比較多見。臨床上常見傷風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 小兒由於生機蓬勃,活力充沛,髒氣清靈,反應敏捷,病因比較單純,沒有七情的影響,所以在患病後,只要經過及時正確的處理,病情就會很快好轉趨於康復。 按摩介質: 1) 減少對皮膚的損傷 2) 增強療效 小兒按摩常用介質 【生薑汁】 �取其辛溫,能發汗解表、溫中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既可用於風寒感冒,又可用於胃寒嘔吐及腹痛、腹瀉之證。 【蔥白汁】蔥白能散在表之風寒,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之作用。對於感冒風寒的輕症,常用蔥白汁作介質,此外,對於因寒凝氣滯所導致的小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 【雞蛋清】用於消化不良,熱性病,或久病後期煩躁夫眠,手足心熱等病症。 【白酒】具有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
小兒推拿常例手法
小儿推拿疗法的常例手法包括: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拿肩井。 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症,每次推拿均使用这些方法,所以总称常例手法,即常规的例行成套手法。 其中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五法在每次推拿中开始阶段应用,拿肩井一法在每次推拿结束时应用。在推拿时,可蘸用少许清水、葱姜汁或麻油。
1. 開天門:醫者用兩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髮際,推24次,常作為每次推拿的第一個步驟。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療感冒、發熱、頭痛、驚風、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宮:用兩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緣向兩側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個步驟。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等作用。可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目赤痛等症。 ?? ? 3.運太陽:用兩手大拇指指腹分別按在兩側顳部太陽穴上,作輕柔緩慢的環形移動,向眼方向運為補,向耳方向運為瀉。—般運24次,每運3次後輕輕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療的第三個步驟。有發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總筋:用大拇指輕輕按掐腕橫紋中點,另一手握住患兒手指輕輕搖其腕關節,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個步驟。有清心火、止驚搐、暢四肢等作用,也可用於口舌生瘡、潮熱、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 5.分陰陽:用大拇指指腹自總筋定向兩側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個步驟。有調和氣血、止瀉痢、除寒熱、去腹脹、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療驚風、癇症、昏迷、抽搐、泄瀉、痢疾、黃疸、咳嗽、痰喘等症。 小兒按摩常用手法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推法為小兒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種。有旋推為補,直推為清為瀉(向指根方向);屈其指直推力補,直其指直推為瀉;往上推為清,往下推為補等說法。�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側緣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2]
禁忌症:
1、皮膚有破損,如:燒傷、燙傷、擦傷、裂傷、生有瘡癤等,不宜操作。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窩組織炎、骨結核、骨髓炎、 丹毒等,不宜操作。3、各種惡性腫瘤、骨折、脫位等,不宜操作。
注意事項:
1.治療室內環境安靜,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溫度適宜;2.醫者態度和藹,耐心仔細,認真操作,雙手潔淨、溫暖、乾濕適中,指甲修剪圓滑,長短適宜,以不觸痛患兒皮膚為宜;3.治療時間:應根據患兒年齡、體質、病情及手法特性而定。治療時間掌握在10分鐘為宜,一般不超過20分鐘;通常每日治療一次,急性病可一日兩次,慢性病隔日一次。4.治療時應選擇相應的介質,一般取潤滑劑為介質,如冬天用薑汁類溫熱藥物,夏秋取酒精、滑石粉之類,一則可保護皮膚,二可增強療效。根據病情,靈活掌握。5.推拿時不宜過飢或過飽,飯後1小時推拿最佳。6.手法後注意避風,忌食生冷。
治療手法要求:
1.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滲透2.輕快、柔和、平穩、着實。介質: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蔥薑汁等順序:先頭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後下肢,可選推左手或右手,一般選一側即可處方: 手法+穴位+時間(操作次數)如:揉太陽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鐘。
小兒推拿保健手法—捏脊介紹
定位:後正中線大椎至龜尾成一直線。操作:由下向上用捏法,稱捏脊;由上向下直推,稱推脊。次數:捏脊:3-5遍; 推脊:100-300次。功用:捏脊——調陰陽、理氣血、 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推脊——清熱。主治:疳積、腹瀉、腹痛、厭食 等一切先後天不足之症及發熱、驚風等。兒科常見疾病—感冒及治療手法 。
風寒感冒症狀: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體痛,流涕,噴嚏,咳嗽,喉癢,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治則:疏風.解表,散寒。處方: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風池,黃蜂入洞,揉耳後高骨,揉迎香,揉肺腧,推三關,清天河水。
風熱感冒症狀:發熱惡風、有汗或少汗,頭痛咽痛,鼻塞濟濁涕,口渴,面赤辱紅,舌紅苦薄白微黃,脈浮數。治則:清熱解表。處方: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黃蜂入洞,揉耳後高骨,清肺經,運內八卦,揉肺腧,清天河水,退六腑。[3]
風寒感冒其它配穴
1,拿風池、拿肩井——風寒感冒時,有助於解肌發表,緩解風寒感冒頸項疼痛症狀;同時對於肩頸勞累亦可緩解,2,揉外勞宮——這個穴位能夠幫助溫陽散寒,發汗解表。3,拿列缺——發汗解表、開竅復甦。4,揉膊陽池——解表散寒、祛風止痛。5,清肺經——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6,揉一窩風——發散風寒、宣通表里、溫中行氣。7,推三關——溫陽散寒、益氣活血。8,揉肺俞——能調肺氣,補虛損、止咳。
'退燒穴位:'1,提捏大椎——清熱解表,在風寒感冒發燒時,可以配合前面的穴位一同使用。2,推脊——在寶寶發熱的時候可以用推脊法,時間不定,以能夠退熱為止。3,清天河水——這個穴位,在風寒感冒發燒時,可以配合前面的穴位一同使用。4,退六腑——這個穴位清熱、涼血、解毒,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燒,可以使用;或者不辯證情況下的高燒情況也可使用。
'小兒推拿調理脾胃:'1,清肝經——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郁除煩。2,清胃經——清脾胃濕熱,和胃降逆,除煩止咳。3,清補脾經——和胃消食、增進食慾。4,揉膊陽池——解表散寒、祛風止痛。5,運八卦——寬胸理氣、止咳化痰、行滯消食。6,清小腸——清熱利尿。7,揉小橫紋——化痰止咳。8,推四橫紋——退熱散結、消除脹滿。9,拿肚角——腹痛、腹瀉、腹脹、便秘。10,揉板門——健脾和胃、消食化滯,調理氣機。 11,揉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12,揉天樞—雙向調節,既可以治療腹瀉,又可以治療便秘。13,分推腹陰陽——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14,揉胃俞——和胃健脾,理中降逆。15,揉脾俞——健脾行胃,祛濕化痰。16,推天柱骨——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均有很好的止吐作用。17,推七節骨——上推七節骨能止瀉。下推七節骨能通便。
'日常保健穴位:'1,搗小天心——治療安神志,並治眼睛不能直視。2,揉二馬——大補元氣,滋陰補腎。3,揉足三里——腹脹腹痛,嘔吐泄瀉,下肢萎軟乏力。4,揉腎俞——腹瀉,便秘,遺尿,小腹痛,下肢痿軟無力。5,揉肝俞——舒調肝臟,平肝熄風,明目潛陽。6,補腎經——滋腎益腦,強壯筋骨。
'小兒保健四大要穴:'1,捏脊——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壯身體。2,摩腹——順時針可消食、和胃、通大便;逆時針可健脾、益氣、止瀉。3,推湧泉——引熱下行,退虛熱,滋腎水,生肝木。4,揉百會——安神鎮驚、昇陽舉陷、止頭痛、開竅明目。[4]
中醫小兒推拿有什麼好處
有益於增強皮膚抵抗力:皮膚是直接接受按摩治療的人體組織,嬰幼兒皮膚和全身的比重較成人大,加之嬰幼兒血管豐富,血管網接近表皮,對外界刺激反應敏感。按摩能加強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楚衰亡脫落的上皮細胞,改變皮膚新陳代謝。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增強皮膚的防禦功能 。
有益於肌肉組織功能恢復:嬰幼兒的肌肉處於發育過程,較成年人柔軟,含水分多,蛋白質、脂肪、糖及無機物少,各肌肉群的肌肉發育較晚,8歲的孩子肌肉重占體重的27.2%(17、18歲時肌肉重量占體重42.2%)。在高強度的運動後,由於代謝的中間產物乳酸的大量產生,沉積在肌肉組織中,出現肌肉痙攣疼痛和疲勞現象。嬰幼兒的肌肉處於發育中,容易感到疲乏。按摩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促進乳酸的消散和排除,使疼痛緩解,減輕肌肉緊張,消除疲勞。按摩能活動寶寶全身的肌肉,使肢體長的更健壯,身體更健康,按摩又能增強肌肉的張力和彈性,使其收縮機能增強和增加肌力,常用於失用性肌萎縮和嬰幼兒小兒麻痹後遺症等肌肉萎縮的治療;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彈性,松解肌肉、肌腱與周圍組織的粘連。
提高嬰幼兒免疫力:嬰幼兒的臟腑嬌嫩,各器官功能發育不完善。因此,寶寶對各種的疾病的抵抗、防禦能力較弱,易患各種疾病。中醫學認為按摩表現為作用於體表某一局部,通過人體經絡、氣血起着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今兒影響到五臟六腑及全身各部,故又有全面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現代醫學證實:按摩通過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強孩子體制、減少生病,讓兒童健康成長。
增進食慾,促進消化:通過對嬰幼兒進行撫摸與按摩能刺激身體產生更對的激素,促進胰島素及胰高血糖的分泌,可以提高嬰幼兒進食量;促進胃酸分泌,加強胃竇收縮和消化道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和排泄。實驗證明,對北部脾俞、胃俞穴按摩1-2分鐘後大多引起胃蠕動增強;足三里穴按摩後則大多引起胃蠕動減弱。值得提出的是,按摩足三里穴對笑話系統具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在胃蠕動增強時,按摩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動減弱,而當胃蠕動減弱時,按摩後則增強。
改善嬰幼兒睡眠:出生不久的嬰兒,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容易產生疲勞,因此需要充足而深沉的睡眠,這樣可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緒並誘發食慾,這對嬰幼兒的成長大有裨益。
調節神經系統:皮膚是人體接收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覺器官,是神經系統的外在感受器,通過對皮膚等組織的按摩,可給予腦細胞和神經系統以適宜的刺激,促進小兒神經細胞的更多「突觸」聯繫和髓鞘化(髓鞘形成是腦白質發育的最後階段,其成熟過程主要發生於出生後),今兒促進嬰幼兒生長及智能發育,不同部位的按摩,刺激的神經系統不同,達到的功效也各有針對性。腹部按摩可通過刺激自主神經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進消化吸收和調節胃腸蠕動功能,從而使內臟、血管、腺體的活動功能增強。背俞穴的按摩治療,可通過脊神經反射,影響脊髓和大腦的調節功能,從而使相應臟器的功能發生變化。經常按摩可以減輕機體對刺激的應激反應。
調節情緒:專家認為,小兒出生後對新環境會產生不適,先前溫暖、熟悉、有限的空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從未見過的新環境,此時,寶寶常表現哭鬧。當寶寶哭鬧時,身體會產生壓力激素,這時免疫力也會下降,穩定情緒,儘快適應新環境。另外,在寶寶身體不適時,給予輕柔的按摩手法能減輕不適或消除心理上對疾病的不良反應。例如胸部按摩可以使呼吸順暢,腹部按摩可以消除脹氣。隨着按摩治療效果的積累,小兒能逐步增強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因此按摩不僅對器質性病變是一種有效治療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通過按摩可以讓寶寶的壓力激素降低,免疫力恢復,放鬆情緒。糾正異常解剖位置,小兒骨骼關節未發育完全,關節韌帶力量薄弱,容易出現關節錯位、肌腱滑脫等有關組織解剖位置異常而致的病症。這些情況均可運用正確的按摩手法得以糾正。例如: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患肢活動障礙處於強迫體位,只要手法運用正確,真可謂是手到病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