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固八一希望小學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東固八一希望小學地處曾被陳毅元帥譽為「東井岡」,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軍長黃公略同志犧牲所在地——東固山,它是國家計劃委員會以老紅軍的名義,專項撥款於1997年8月1日建成;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為學校親筆題詞「八一希望小學」。

目錄

學校簡介

學校的前身是東固小學,成立於清朝光緒戌子年(1888年),當時稱「澗東書院」,1923年改為東固平民小學,1931年改為東固列寧小學,1935年改為東固國民中心小學,建國後改為東固小學,1981年定名為東固中心小學。 學校歷史悠久,是一所富有革命傳統的學校。大革命時期,曾培育了一大批文武人才:有畢生追隨孫中山滅清倒袁的點炮將軍歐陽豪,有曾留學日本,官居國民政府立法委的劉紀,贛北師管區司令員、國大代表中將唐三山等許多國民黨高官要員,更有賴經邦、曾炳春、劉經化、汪雲從、汪安國、高克念、胡海、汪耀蒽、溫華桂、李貽楠、劉世湘、黎有璋、潘友宏、石堅、劉奇文等一大批以東固為中心的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和領導者。 解放後,學校發展迅速,教育、教學都取得了顯着成績。校友中有副省級領導幹部闕貴善,有大學校長,教授彭中鎮等一大批國家棟樑之材。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師30人,教學班13個,學生634人。師資力量雄厚,有全國優秀教師一個;省、地優秀輔導員3人;小學高級教師7人;小學一級教師11人。 學校占地總面積7135平方米,建築面積1931平方米,有兩棟教學大樓,一棟教工宿舍,校園綠樹成蔭,環境清新、優雅。 學校本着「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全面發展」、的辦學宗旨,形成了「愛國為民、團結守紀」的校風;「嚴謹務實、創新奉獻」的教風,以及「勤奮好學、多思多問」的學風。 在教學改革上,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能力、發展特長為重點,力求讓學生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學校成立了鼓號隊、腰鼓隊、迎賓隊、體育隊、二胡、笛子、書畫、採訪、舞蹈等興趣小組。

教學設施

學校教學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有實驗室、資料室、圖書室、隊活動室、紅領巾廣播室。組織設計不同主題的校園板報、班級板報、宣傳櫥窗等,定期評比展示。充分利用教室走廊、牆壁、校園文化[1]牆等載體,陶冶學生情操、美化學生心靈、啟迪學生智慧。發揮校園廣播站、校報校刊的作用,拓展育人渠道和空間。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打造學校對內對外宣傳交流互動的網絡平台[2]

教學成果

學校注重革命傳統教育,充分利用東固革命老區豐富的教育資源,把革命傳統教育列為以「德」育人的重要課題。如:組織隊員祭掃烈士塔,參觀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瞻仰毛澤東舊居和公略亭等。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學校曾被評為「江西省先進集體」,少先隊大隊部連續兩年獲「省優秀大隊」稱號,學校的「小白鴿」假日採訪小隊被評為全國優秀「假日小隊」。1987年學校「東井岡小天鵝文學社」有3名學生分別榮獲全國小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江西省《小星星》作文比賽二等獎、華東六省一市作文競賽三等獎;1998年學校被吉安地區教委,共青團吉安地委定為團隊工作「示範學校」;2000年4月,有6位教師分別獲得第三屆全國語文教師範文寫作比賽二、三等獎。 東固八一希望小學將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進一步創造辦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發展老區教育事業,為國家輸送更多的人才。 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光臨指導,共同辦學!

參考文獻

  1. 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豆丁網,2017-02-20
  2. 網絡工程,中國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