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南大學戶外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東南大學戶外協會以豐富校園生活、探索自然、領略戶外文化為宗旨,主要以騎行和徒步兩種形式開展戶外活動[1]。我們熱愛騎行,紫金山之夜,明城牆之行,我們帶東大人騎出校園,騎進自然。我們也熱愛徒步,馬鞍山新礦坑,句容草莓莊園,我們踩着東大人勤懇務實的腳步,以徒步的方式感受東大,了解南京。我們的腳步並不止於南京內,我們曾跟隨成昆鐵路與濱州鐵路,橫跨大半個中國,在了解自然體驗戶外的同時,釋放真我。行千里路,綻萬分光彩。戶外協會將繼續帶領同學們探索青春的無限可能性!

會訓:行千里路,綻萬分光彩!

主要活動

感恩東南,義務修車

第二屆騎行台體驗活動

國慶騎行蕪湖

紫金山跨年露營活動

暑期社會實踐—探訪成昆線

相關資訊

走出「鋼筋叢林」的探險家———走進東南大學定向&戶外協會張紀寧

英國探險家喬治·赫伯特·雷·馬洛里(GeorgeHerbertLeighMallory,1886.6-1924.6)曾在被問及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回答說,「因為它就在那。」大自然始終掩着一層神秘面紗,對於探險家像是有着無盡的魔力,吸引他們窮其一生,只為一睹真容。斗轉星移,現今離着名的馬洛里回答已近百年,人們的生活環境也已是面目全非。摩天樓宇拔地而起,斑斕霓虹暈染天際,周遭儘是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川流不息的車潮人海,就連天空也是被樓宇分割成不規整小塊,儼如一座鋼筋叢林。可那句馬洛里名言「因為它就在那」,卻仍在影響着一群人走出城市,邁向自然……

飽經風雨,歷久彌新

定向&戶外協會的前身是定向協會與戶外協會,分別成立於2005年與2004年,均隸屬於東南大學體育系。雖然是學校里的老牌體育社團,但它的發展歷程並不如常人所想的那般一帆風順。

作為學生社團,它曾一度因缺乏校內影響力而面臨解散險況,內部組織更是如同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可言。這樣的渙散持續到2016年,危機才開始逐漸好轉。時任會長吳思,是一個有想法、敢實踐的志氣青年,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借暑期社會實踐開展社團特色活動,提升社團影響力的計劃。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想法在事後被證實是可行的,該活動不僅獲得了校級二等獎的榮譽,更是為之後宣傳戶外理念,發揚戶外精神提供了廣袤的沃土。

在社會實踐活動得到肯定後,吳思等人趁熱打鐵,接連推出義務修車、環九龍湖自行車賽等精品活動,一步步穩固社團體量、發揚社團精神,社團終於得以涅盤重生。不僅在社團星級評選上兩年內從三星社團升為五星社團,更是連年獲得十佳社團榮譽,蛻變為如今的定向&戶外協會。

定向&戶外協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參加活動的協會會員[2]與協會內部的幹事。其中,內部幹事又分為組織部、裝備部、宣傳部三個部門,分別負責活動的組織、準備、宣傳工作。社團發展了豐富的體育「業務」,涵蓋定向越野、徒步、露營、騎行、垂釣等趣味體育項目,極大程度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外體育鍛煉種類,提供了多樣化體育鍛煉機會。

踏尋山野,領略江海「外面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當年這句犀利的辭職理由,道出多少人的心聲。是的,城市不過是世界的小小一角,一直呆在城市裡難免覺得內心壓抑煩悶。正因有着這樣的念頭,才有當初戶外協會的成立。當學習累了,工作久了,社團幹事們總會相約去山裡走走,去品棲霞山的楓葉,去賞明孝陵的梅花,去拾玄武湖的櫻花。大自然從不吝嗇給予人類的饋贈,只是快時代下的人們缺少發現它的契機。

領隊部部長蒙葭舜在回想自己第一次參加社團活動時的情景,是這樣描述的。「那是大一期中考後的周末,我因為考試失利終日鬱鬱寡歡,舍友都說我像丟了魂魄一樣。當時是社團里的一個提議改變了我,『聽說棲霞山的楓葉紅了,要不周末一起去賞賞?』還記得那天風和日麗,晴空萬里,我盡情享受樹梢間灑落的陽光,聆聽山泉叮咚與蟲鳥和鳴,一路歡聲笑語,載歌載舞。如今再回憶起,那恰是我來南京後第一次出遠門,人生中第一次玩桌遊,第一次和剛認識的人外出遊玩,也是這諸多美好的第一次體驗,在那遍山紅楓簇擁下,將我心裡的陰霾一掃而光。」說到這裡,他的眼裡閃着異樣的光彩,「我始終留戀那種感覺。走在山間小路上,感受着山野的氣息從四面八方將你柔和地裹挾起來,像是故人久別後於此重逢,深情相擁。」聽社員介紹,那之後的社團活動他從未缺席。

除了校外郊遊外,社團在校內也經常舉辦露營九龍湖、環校夜跑等活動。既能夠鼓勵同學們多去大自然走走,也能鍛煉體魄,以更好的精神狀態、身體素質來面對今後的校園生活。

定位青春,嚮導夢想

定向越野源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廣闊而崎嶇不平的土地上覆蓋着一望無際的森林,散布着無數的湖泊。城鎮、村莊稀疏散落,人們的交通主要是依靠那些隱現在林中湖畔彎彎曲曲的小路。

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生活,理所當然地比別的地方更需要地圖和指北針,否則,要想穿越那莽莽林海是十分困難的。正因為如此,定向運動由此誕生,普及乃至推廣向全世界。與長跑、越野跑不同,定向越野並沒有限制運動員的跑道,而是給予了廣闊的自然場地和數個散落其中的打卡點,鼓勵選手根據自己的判斷、規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比賽路線。而定向定線的過程,正是該項體育運動的精髓所在。

定向&戶外協會的技術部部長,同時也是定向越野校隊一員的麻統孝,曾在社團的招新宣講會上談起自己的參賽感悟「每場定向越野比賽都像是人生征途的小小縮影。拿到地圖前的茫然慌張,摸索路線時跌跌撞撞,明確方向後的鬥志昂揚,以及抵達終點的酣暢淋漓,都正好應對着人一生的不同階段。」

「我相信熱衷探尋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而這一自然贈予我們的瑰寶,卻在被現代社會一點點蠶食。出生在摩登城市裡的千禧一代,本該像初生小鹿一樣經歷雨雪風霜、體味晨曦月落,一路上在摸爬滾打中成長。如今卻被桎梏了手腳,遮蔽了雙眼,要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受傷受挫其實並不可怕,成長途中難免有傷痛,不求安逸餘生,但求問心無愧。願大家都能以理想做帆,以行動為船,在人生航道上乘長風破萬里浪。」話音剛落,滿堂便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學校對於校園內定向越野運動的推廣十分重視,不僅安排定向越野體育課程以供同學們學習,還每年指導社團舉辦「新生杯」「院系杯」等校級定向賽事,鼓勵同學們積極鍛煉,提高水平,同時還能提升識圖能力,野外生存能力以及方向辨別能力。除了舉辦校內定向比賽,社團還組織了「城間足跡」等趣味定向活動,鼓勵同學走出校園,領略六朝古都的風采。社團也十分注重高校間的社團聯誼,領頭組織了南京高校定向聯盟,為各校定向社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訓練平台。

風馳電掣,擁抱清風

在綠蔭環繞的九龍湖,有着這樣一群人,他們胸懷用車輪丈量世界的夢想,享受騎行中迎面擁來的清風,他們便是社團的御速車隊。御速車隊的活動包含訓練與賽事兩部分,訓練如日常的環校夜騎,假期的川藏線騎游,都是能夠鍛煉體格,磨礪技巧的精品活動。除此之外,重頭戲便是御速車隊參加的諸多自行車賽事。

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絕對算得上是御速車隊參賽經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接近300km的里程要在十幾小時內完成絕非易事,想要完賽不僅需要超人的耐力,更是要求賽程期間不出絲毫差錯。

為了環太湖賽,御速車隊可謂做足了準備。早早進行了兩個月特訓,當天更是清晨便整裝待發,誓要看到特訓成果。沿途的風景十分秀麗,遠山含黛,和風送暖。車隊隊伍按着計劃有條不紊地前進着,仿佛一切都是那麼順利。臨近中午,狀況開始脫離原先的計劃。早晨還是一望無際的碧天白雲,此時已經烏雲密布,陣雨綿綿。要知道,雨中騎行對於每一位騎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一是雨水掉落、飛濺,會嚴重妨礙視線;二來路面濕滑會使輪胎的抓地性能、剎車性能大打折扣,爆胎率也是陡增;最後則是在長時間的雨中騎行下,體溫下降,身體機能受到限制。

路程還未過半,哪有後退的道理。冒着陣雨,頂着狂風,御速車隊隊員們一咬牙便是連着騎了200km。天氣逐漸放晴,車隊的士氣仿佛令天公折服。可這時,卻又傳了壞消息。本去為車隊買飯的後勤車卻因走岔與隊伍相隔甚遠,有着近一小時的車程。

此時的車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繼續前行,則要忍受飢餓與肌肉酸脹的雙重折磨,追趕進程;原地停留,剩餘的100km恐將在夜間騎行,安全保障令人擔憂。車隊隊長楊博元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決定讓隊員們用舉手表態的方式作抉擇。在隊員們的一致表態下,還是毅然選擇了與時間賽跑。

「那真是極度煎熬的一小時。」楊博元苦笑道,面色凝重仿佛回到了那個時分。「車隊一向都鬥志昂揚的,可當時真的被挫到所剩無幾。之後的路上隊員們沒有說話的氣力,只是繃着臉,低頭咬牙,奮力地踩動踏板,一下,一下……短短一小時,過得竟似十年般漫長。」直到刺眼的車燈劃破夜幕,後勤車載着晚飯姍姍來遲。補充好體力的隊員們重振精神,一鼓作氣完成了剩餘賽程,達成了全隊完賽的目標。

追尋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守候夜晚的每一粒星光,他們在鋼鐵洪流中逆流而上,只為探尋自然的神秘,服從探險家的天性。山就在那兒,等待人們揭開它的面紗;定向&戶外就在那,等待新鮮血液傳承信仰。社團名稱:東南大學定向&戶外協會成立時間:2019年6月(合併重組)現任會長:朱正宇指導老師:體育系尹紅松副教授協會會訓:踏足山巔,涉水溪澗。步履所往,心之所向。

視頻

東南大學戶外協會 相關視頻

東南大學定向協會
戶外運動:科學引導 「體育+」可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