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鸟面龙 (疑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LY讨论 | 贡献2020年12月18日 (五) 14:4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鳥面龍'''<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8/e78/wZw…”)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鸟面龙
图片来自easyatm

鸟面龙属学名Ornithopsis)是蜥脚下目腕龙科的一中型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英格兰

鸟面龙曾被认为是畸形龙异名,而畸形龙本身是个“未归类物种集中地”,但有研究认为这两者并不是相同动物。虽然鸟面龙的一些物种被认为是其他属的异名,但是鸟面龙的模式种却有可能是有效种。

发现与命名

模式种赫克氏鸟面龙O. hulkei)是由哈利·丝莱(Harry Seeley)在1870年叙述、命名的。化石是从英格兰发现的两节背椎,编号BMNH R2239标本发现于东萨塞克斯郡,编号BMNH R28632标本发现于威特岛。这些地区属于威塞克斯组(Wessex Formation),地质年代属于下白垩纪贝里亚阶。属名意为“鸟类的面孔”,因为哈利·丝莱当时认为这些化石是翼龙类演化到现代鸟类的遗失连结;种名则是以古生物学家约翰·赫克(John Whitaker Hulke)为名。

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Richard Owen)反对这个分类,他本身是坚定的创造论信徒,不相信当时的演化论,他也是哈利·丝莱的长期对手。早在1841年,欧文将编号BMNH R2239背椎视为禽龙方骨;在1871年,欧文进一将这个背椎建立为沟椎龙的一个种(Bothriospondylus magnus)。同年,欧文将编号BMNH R28632背椎建立为沟椎龙的另一个种(B. elongatus)。

这两块背椎被归类于不同种之后,分别被重新归类到其他属。在1876年,理查·欧文将编号BMNH R2239标本改归类为新建立软骨龙的一个种。之后在1889年,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将这个标本编入于赫克氏畸形龙;莱德克在四年后再度改归类于Hoplosaurus(现名Oplosaurus)的一个种。在2005年,塞巴斯蒂安·阿派斯特圭(Sebastian Apesteguia)将这个种改归类到优腔龙

另一个编号BMNH R28632标本,被约翰·赫克在1882年编入于鸟面龙的新种,优腔鸟面龙(O. eucamerotus);约翰·赫克是根据另一个标本(编号BMNH R97)[1]。在1995年,William Blows将这个标本选为赫克氏鸟面龙的选模标本;他同时发现,畸形龙的正模标本只有肱骨,可鉴定特征太少,将相关物种改归类于鸟面龙。Blows并排除编号BMNH R2239属于鸟面龙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提出优腔鸟面龙不属于鸟面龙,而将其改归类于腕龙科的分类不明属[2]

在1887年,约翰·赫克将一个部分骨盆建立为第三个种,利氏鸟面龙(O. leedsi)。化石是一个部分骨盆(编号BMNH R1984-1988),是由Alfred Nicholson Leeds发现于剑桥郡彼得伯勒[3]。一些脊椎标本(编号BMNH R1894)常被认为与综模标本有关联、相同个体,近年被发现是个不同个体。之后,这个种被先后改归类于鲸龙似鲸龙;以现今的角度来看,这两次分类都有争议。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属的种,曾被改归类于鸟面龙。在1888年,理查德·莱德克将曼氏公平龙I. manseli)、肱冠鲸龙C. humerocristatus)都改归类为鸟面龙的种。在1922年,弗雷德里克·冯·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将沟椎龙的模式种(B. suffossus)、格氏似鲸龙C. greppini)都改归类于鸟面龙的种。在1929年,冯·休尼将康氏畸形龙P. conybearei)改归类于鸟面龙;但康氏畸形龙是畸形龙的模式种,这将造成畸形龙的有效性问题。这些名称目前都是不确学名(Nomen vanum)。

赫克氏鸟面龙的选模标本曾遭到严重侵蚀,只剩下椎体,缺乏神经棘。这两个背椎高而狭窄,两侧有隆脊,内部有大型侧腔。背椎属于后凹型脊椎,长度的2/3处有三角形的深凹处。研究人员根据这些特征,认为鸟面龙属于巨龙形类,可能属于腕龙科

物种

根据保罗·厄普丘奇(Paul Upchurch)在2004年的研究,鸟面龙目前的有效种,只剩下模式种赫克氏鸟面龙。第二个可能种是利氏鸟面龙(O. leedsi),但是被认为是疑名,目前是巨龙形类的分类不明种[4]。其他曾被编入鸟面龙的物种,目前都被重新归类在其他属中。

  • 赫克氏鸟面龙(O. hulkei):疑名,由哈利·丝莱在1870年建立,曾为赫克氏畸形龙Pelorosaurus hulkei)、大沟椎龙Bothriospondylus magnus)、大软骨龙Chondrosteosaurus magnus)。
  • 优腔鸟面龙(O. eucamerotus):疑名,最初由约翰·赫克(John Hulke)在1882年建立,现更名为优腔龙
  • 康氏鸟面龙(O. conybearei):疑名,曾为康氏鲸龙Cetiosaurus conybeari),现为康氏畸形龙P. conybearei)。
  • 格氏鸟面龙(O. greppini):曾为格氏公平龙Ischyrosaurus greppini),现为格氏似阿曼兹龙Amanzia greppini)。
  • 肱冠鸟面龙(O. humerocristatus):疑名,现为肱冠畸形龙(P. humerocristatus)。
  • 利氏鸟面龙(O. leedsi):可能是腕龙科下的一个新属。
  • 曼氏鸟面龙(O. manseli):疑名,曾为曼氏畸形龙(P. manseli),现为曼氏公平龙(I. manseli)。
  • O. suffossa:现为沟椎龙的B. suffossus

参考文献

  1. Hulke, J. W. Note on the Os Pubis and Ischium of Ornithopsis eucamerotu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882, 38: 372–376. doi:10.1144/GSL.JGS.1882.038.01-04.41. 
  2. Blows, W.T. The Early Cretaceous brachiosaurid dinosaurs Ornithopsis and Eucamerotus from the Isle of Wight, England (PDF). Palaeontology. 1995, 38 (1): 187–197. 
  3. Hulke, J.W. Note on some Dinosaurian Remains in the Collection of A. Leeds, Esq. Part I. Ornithopsis leedsii, nov. sp, from the Kimmeridge Clay of Northamptonshire. Geological Magazine. 1887, 4 (8): 375–376. doi:10.1017/S0016756800194014. 
  4. Upchurch, P., Barrett, P.M. and Dodson, P. Sauropoda. (编) D.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óls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Pp. 25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