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血压性心脏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好发于肥胖、长期吸烟饮酒、有高血压家族史、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和已经患有高血压人群。药物精神因素可以诱发本病。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把高血压性心脏病分为特异性心肌病一类,但美国心脏学会的心肌病分类中并未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目前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分类还无统一观点,也有学者建议通过心脏超声的改变将高血压性心脏病进行分类,但临床及影像上尚未广泛应用,这里不再加以赘述。

长期维持高血压状态,未有效控制血压,可导致心肌结构冠脉血管床和传导系统发生改变。心脏压力负荷长期增高,生长因子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引起左心室肥厚和扩张,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早期左心舒张功能不全、左室肥厚、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高血压性心脏病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延缓病情,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城市脑力劳动者患病率超过体力劳动者,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发生可能性大,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听力敏感性减退者患病也较多。吸烟可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同时可以通过氧化应激损害一氧化氮介导的血管舒张引起血压增高。对于盐敏感的人群,摄入过多盐可使血压增高。钾摄入量与血压负相关。高蛋白质摄入属于升压因素。饮食中饱和脂肪酸或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较高也是升压因素。饮酒与血压水平线性相关。叶酸缺乏导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与高血压发病正相关,有其增加高血压引起脑卒中风险。血压持续升高引起血管结构改变,发生动脉硬化,外周循环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持续超负荷射血,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左室肥厚、扩张,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继而收缩功能减低,病情逐渐进展可影响右心功能,发生全心衰竭。

我国高血压性心脏病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族差别,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华东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男女性总体患病率差异不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具有高血压,子女发病率高达46%。约60%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的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在遗传表型上,不仅高血压发生率提现遗传性,而且血压的高度、并发症,如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以及其他有关因素如肥胖等也有遗传性。

症状

高血压性心脏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痰、恶心、呕吐、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不正常等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表现,也可出现其他症状,如少尿、乏力、倦怠、等。可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慢性肾衰竭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也可引起血压升高,长期从事高度紧张的职业或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血压持续升高,而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服避孕药可引起血压升高,一般为轻度,可逆转,在终止服药3~6个月可恢复正常。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甘草也可使血压升高。

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早期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肺瘀血时出现端坐呼吸,也可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因憋气而惊醒,咳嗽、咳痰、咯血,开始时长发生于夜间,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偶见痰中带血丝。急性左心衰时可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也可出现大咯血,右心功能衰竭。

消化道症状:肠道淤血可造成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时间的站立以及坐位,患者可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指凹性水肿,平卧位时水肿症状减轻。测量血压升高,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需要就医,主要就诊于心血管内科,如有其它并发症可就诊于相应科室。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辅助临床诊断,再结合既往史、家族史即可诊断本病,需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相鉴别。

颈静脉症状:患者处于卧位或半卧位时,可出现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明显等症状。右心衰竭继发于左心衰竭,而出现全心衰竭的症状,此时阵发性呼吸困难的症状会有所减轻。但往往伴随有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不正常。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头晕、心慌等症状为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严重左心衰竭导致血流进行性再分配,肾血流减少,因此出现少尿症状。如长期肾脏血流减少可引起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发症心力衰竭和冠心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左室肥厚为特征性表现,左室肥厚可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引起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因而易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疾病进展最终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出现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心前区疼痛,可伴有乏力、注意力减退等症状。

慢性肾衰竭肾脏的结构和功能障碍超过3个月,引起肾小球滤过率、血液、尿液异常,以及肾脏影像学改变,称为慢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水肿、蛋白尿、乏力、贫血、易骨折等,涉及内分泌、骨骼神经、血液等多系统的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是由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病变,从而导致脑血管疾病。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头晕、偏瘫、吞咽障碍等症状,临床表现与血管病变的区域有关,也可出现精神异常、空间认知等方面的障碍。

心律失常:房颤是最主要的心律失常。长期心室负荷增加,会导致心房扩大,结构改变及电重构,导致房颤发生。测量血压升高,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需要就医,主要就诊于心血管内科,如有其它并发症可就诊于相应科室。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辅助临床诊断,再结合既往史、家族史即可诊断本病,需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官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心脏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如T波倒置、ST段压低或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等。冠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可评估冠脉狭窄程度。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劳力性胸痛、晕厥等。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鉴别诊断,超声心动图提示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mm或与后壁厚度之比≥1/3可诊断。

治疗

高血压性心脏病尚无法根治,需长期持续治疗,治疗目的主要是去除疾病诱因,以药物治疗为主,用药遵循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如有合并症,针对合并症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为长期持续性治疗。减轻体重,将基础代谢率控制住<24kg/m2。增加运动,有利于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补充钾盐。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合并症的治疗:对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维持平稳血压的同时,治疗或预防性治疗其他疾病。兼顾糖代谢、脂代谢、尿酸代谢等危险因素的控制,保持各器官功能的正常。药物治疗,适应症为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血压急症。肾功能不全时慎用并监测;更易出现高钾血症或其他不良反应。可由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妇女需权衡利弊。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肾功能不全时慎用并监测;更易出现高钾血症或其他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肝功能不全时不用调整用量,胆道梗阻患者因排泄减少,使用时应谨慎。肾功能不全时不用调整用量,但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min时需注意。哺乳妇女不宜使用。低钠及血容量不足患者注意避免出现低血压。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者无需调整计量,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初始可考虑使用低剂量,并定期监测血清钾和肌酐。妊娠初始3个月内不宜使用。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严重肝功能不全时减小剂量。老人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慎用。终止服药应缓慢减量。影响驾车及操作机械能力。

氨氯地平:适用于高血压,稳定型心绞痛和变异性心绞痛。肝功能不全时,血浆半衰期延长,应慎用。对肾功能损害者可采用正常剂量。妊娠妇女仅在非常必要时使用。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暂停哺乳。β受体拮抗剂倍他乐克适用于高血压、心绞痛,伴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的症状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症状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有坏疽风险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对此药过敏患者。

硝酸脂类

扩张小静脉,降低回心血量,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心脏后负荷,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利尿剂电解质紊乱是长期使用利尿剂最常见的副作用,特别是低血钾和高血钾可导致严重后果,应注意监测。呋塞米为强效利尿剂。注意低血钾的副作用,监测血钾。

氢氯噻嗪:适用于水肿性疾病,高血压,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肾石症。常与保钾利尿剂合用。可因抑制尿酸排泄引起高尿酸血症,长期大量应用可影响糖、脂代谢。可作为高血压的辅助用药。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增强利尿效应和预防低血钾症。高性心脏病的终末期患者,若合并心脏跳动节律和频率的异常,可考虑植入机械辅助装置。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可行肾动脉神经消融术。

高血压心脏病不能治愈,影响患者正常存活期限,本病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根据症状的变化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调整用药方案。护理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日常管理主要在于规范合理的用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调节心理压力。也要注意患者症状变化的监测,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监测疾病情况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注意急性左心衰时的家庭处理。对于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应注意及时变换体位。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需长期药物治疗,为增加患者医从性可选择缓释片或控制片减少服药次数。注意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引起的电解质代谢紊乱,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注意监测血液离子、肾功情况。

患者日常应调整心态,减少精神压力,通过太极、瑜伽等方式舒缓情绪,学会述说释放压力,家属给予倾听与鼓励。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长期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等症状有无加重;针对长期口服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离子,监测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症状,患者可变换体位,如坐位,双下肢下垂,可缓解症状,必要时可临时加用利尿剂和氨茶碱,症状持续应就医。

通过对易感人群定期测量血压、行实验室检查等筛查方式可早期发现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控制血压达标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高血压性心脏病。对于有家族史、肥胖、压力大、饮食不健康的人群,不论年龄应每年测量血压,可初步筛查出高血压患者,此类患者规范诊断及治疗,可减少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对于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或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需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血脂等检查筛查有无高血压性心脏病。还可完善血糖、血常规、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肝功能、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明确危险因素,筛查有无并发症。

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对于高血压患者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可以保持血压平稳,预防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对于已患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可以提供提高心血管调节适应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心功能进行性降低。 控制血压达标。

一般患者血压应<140/90mmHg,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130/80mmHg。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可控制在150mmHg以下。血压达标可明显预防靶器官的损害,即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1] 什么是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就是指长期的血压增高控制不良,所带来的对于心肌的损害,是高压力对心肌的一种损害。主要表现为就是心肌的肥厚,心腔可以扩大。因为心肌的肥厚同时还带来了心肌的纤维化,所以心脏的舒张功能是明显的减低的,但是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和中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收缩功能都是非常好的,到了后期的时候心肌受到明显的影响,收缩功能也会减退。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不太好的时段,是非常长的时段,也是非常常见的。舒张功能不全的急性发作的表现,很多都是跟血压高有关联的,是高血压所引起的。因为舒张功能不好,心房张力就比较高甚至心房可能增大,所以容易出现房扑、房颤的心律失常。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