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家浜文化」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行 15: 行 15: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
 
#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
 
#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
#使用玉璜、玉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
#使用玉璜、玉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ref>[https://www.sohu.com/a/245959479_100189836 玉器文化系列——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玉器],搜狐,2018-08-08</ref>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行 21: 行 21:
 
 有人认为,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发展而来。持此意见者把[[河姆渡遗址]]第3、4层定为河姆渡文化,将其第2层归属马家浜文化,并认为由地层叠压和器物演变上,这两种文化是先后承袭发展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河姆渡遗址第1~4层均属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则另有来源,需再作探索。持此意见者指出,马家浜文化的中、晚期,与河姆渡遗址第2层的年代大体相当,而分属于两个[[考古学文化]],存在相互影响交流的关系。例如,河姆渡遗址第2层的泥质外红里黑陶、牛鼻形耳的罐等,与马家浜文化的有相似之处,是河姆渡文化晚期受马家浜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时,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一件作为马家浜文化代表性陶器的残宽檐釜,明显是在马家浜文化影响下产生的。
 
 有人认为,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发展而来。持此意见者把[[河姆渡遗址]]第3、4层定为河姆渡文化,将其第2层归属马家浜文化,并认为由地层叠压和器物演变上,这两种文化是先后承袭发展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河姆渡遗址第1~4层均属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则另有来源,需再作探索。持此意见者指出,马家浜文化的中、晚期,与河姆渡遗址第2层的年代大体相当,而分属于两个[[考古学文化]],存在相互影响交流的关系。例如,河姆渡遗址第2层的泥质外红里黑陶、牛鼻形耳的罐等,与马家浜文化的有相似之处,是河姆渡文化晚期受马家浜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时,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一件作为马家浜文化代表性陶器的残宽檐釜,明显是在马家浜文化影响下产生的。
  
 马家浜文化的[[圩墩遗址]]与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相比较,器物的差别是主要的,但也有部分近似的器物,例如扁平穿孔石锄、有孔石斧、扁足釜形鼎、敛口矮圈足豆、单耳罐和带流圈足罐等,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曾在江苏北部淮安青莲岗遗址发现有个别的宽檐釜,当是在马家浜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
 马家浜文化的[[圩墩遗址]]与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相比较,器物的差别是主要的,但也有部分近似的器物,例如扁平穿孔石锄、有孔石斧、扁足釜形鼎、敛口矮圈足豆、单耳罐和带流圈足罐等,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曾在江苏北部淮安青莲岗遗址<ref>[http://news.eastday.com/c/20080911/u1a3864007.html 青莲岗文化遗址],东方网,2008-9-11</ref> 发现有个别的宽檐釜,当是在马家浜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至于马家浜文化的去向,在[[草鞋山遗址]]第7层发现6座墓葬,头向、葬式与叠压在其下的第8、9层马家浜文化墓葬相似,而陶器的陶质和大部分器形,又具有崧泽文化的特点,因此,有的意见把这层作为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过渡的例证。通过普遍发现[[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的上下层叠压关系,以及从整体上分析这两种文化遗存的内涵,可以确定从马家浜文化演变发展成为崧泽文化。
 
 至于马家浜文化的去向,在[[草鞋山遗址]]第7层发现6座墓葬,头向、葬式与叠压在其下的第8、9层马家浜文化墓葬相似,而陶器的陶质和大部分器形,又具有崧泽文化的特点,因此,有的意见把这层作为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过渡的例证。通过普遍发现[[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的上下层叠压关系,以及从整体上分析这两种文化遗存的内涵,可以确定从马家浜文化演变发展成为崧泽文化。
  
 +
==参考文献==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於 2020年3月18日 (三) 17:08 的修訂

馬家浜文化為中國的一種新石器文化類型,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嘉興市馬家浜。位於嘉興市區西南7.5公里。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 馬家浜遺址被發現. 1977年按考古慣例以其發現地命名,正式定名為馬家浜文化。馬家浜文化同良渚文化馬橋文化一樣,其考古地點分布於太湖周圍地區。

陶器以手制的夾砂陶和泥制紅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陶,晚期出現輪制。

馬家浜文化的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

馬家浜文化上承河姆渡文化,下啟崧澤文化。張光直先生主張將馬家浜文化區分為馬家浜類型和崧澤類型。

主要文化特點

  1.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頭骨用陶器覆蓋,或是把頭骨另放在陶器內,這是較為特殊的一種葬俗。
  2. 陶器主要是紅陶,以外紅里黑或表紅胎黑的泥質陶為特色,多素麵,外表常有紅色陶衣,器形以寬檐釜(或稱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圓錐足鼎等具有代表性。
  3. 使用玉璜、玉等裝飾品,這類玉器後來成了中國的傳統飾物[1]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有人認為,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發展而來。持此意見者把河姆渡遺址第3、4層定為河姆渡文化,將其第2層歸屬馬家浜文化,並認為由地層疊壓和器物演變上,這兩種文化是先後承襲發展的。另一種意見認為,河姆渡遺址第1~4層均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則另有來源,需再作探索。持此意見者指出,馬家浜文化的中、晚期,與河姆渡遺址第2層的年代大體相當,而分屬於兩個考古學文化,存在相互影響交流的關係。例如,河姆渡遺址第2層的泥質外紅里黑陶、牛鼻形耳的罐等,與馬家浜文化的有相似之處,是河姆渡文化晚期受馬家浜文化影響的結果;同時,在河姆渡遺址還發現一件作為馬家浜文化代表性陶器的殘寬檐釜,明顯是在馬家浜文化影響下產生的。

馬家浜文化的圩墩遺址與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相比較,器物的差別是主要的,但也有部分近似的器物,例如扁平穿孔石鋤、有孔石斧、扁足釜形鼎、斂口矮圈足豆、單耳罐和帶流圈足罐等,這說明了兩者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另外,曾在江蘇北部淮安青蓮崗遺址[2]發現有個別的寬檐釜,當是在馬家浜文化影響下的產物。

至於馬家浜文化的去向,在草鞋山遺址第7層發現6座墓葬,頭向、葬式與疊壓在其下的第8、9層馬家浜文化墓葬相似,而陶器的陶質和大部分器形,又具有崧澤文化的特點,因此,有的意見把這層作為馬家浜文化向崧澤文化過渡的例證。通過普遍發現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的上下層疊壓關係,以及從整體上分析這兩種文化遺存的內涵,可以確定從馬家浜文化演變發展成為崧澤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