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崧澤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崧澤文化,為中國的一種新石器文化類型,為母系氏社會向父系氏社會過渡階段,距今約5300~6000年(取自上海博物館史前文化紀年表)。與浙江寧紹平原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一起,成為長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史前文化階段。

簡介

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 年,屬於新石器時期母系社會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

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青浦區發現崧澤文化遺址4處(崧澤遺址福泉山遺址、金山墳遺址、寺前村遺址),出土各類文物 800餘件。

根據考古,青浦區境於7000年前已經成陸,現代的崧澤村當時瀕臨東海,是一片沼澤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處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適於遠古人類生息的地區之一。

崧澤遺址於1958年由農民挖塘時發現古物,然後於1961年和1974年兩次有計劃地發掘,挖出古墓100座,還有大量的石器、玉器[1]、骨器、陶器和獸骨、稻種等遺物,證明崧澤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活動,崧澤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

崧澤遺址於1962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在中國考古年會上認定此處遺址介於以嘉興為中心的馬家浜文化和以餘杭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間,命名為崧澤文化。

背景資料

崧澤於6000年前,人們謀生已由極為原始的漁獵採摘轉為以畜牧和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了。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鋤耕進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為主的舊石器時代轉為以使用比較精製的石器為主的新石器時代。

從發現的出土稻穀和稻葉看來,崧澤6000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秈稻,這時可以製造多種形狀、多種用途的陶製鼎。

在崧澤發現的兩口6000多年前的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豐富,遺有獸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井[2]。工藝也較先進,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質精量大,豐富多彩,這都表示6000年前的崧澤人生產、生活文化發展已達到一定階段。

視頻

崧澤文化 相關視頻

歷史 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