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遺址。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同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一樣,其考古地點分布於太湖周圍地區。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可能是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
時間
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5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當地發現的巨大水壩遺址定年測定為5100年前左右,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故事的通認年代還早數百年至千年,或者兩者間有何關聯尚在研究,此一發現很可能是人類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預估在純手工遠古時代至少要動員一萬人以上修建數年,連帶還要有後勤組織供應這些工人吃穿,能組織如此大型活動可斷定當時已經有王朝式的政治組織。
特色
2013年11月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在參觀完博物院和良渚遺址後震驚表示,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帶有明顯的象徵意義[2],表現出一種文化的交流和聯合,是具有共同觀念的文化聯合體形成的標誌。
良渚文化由水壩區和古城遺址區兩處,水壩區形成約13平方公里的水庫,庫容量超過4600萬立方米可供灌溉農耕和防洪。城址區由宮殿區(39公頃)、內城(含宮殿區約280公頃)與外城(約351公頃)組成,已經有階級社會特徵。
視頻
良渚文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走進中國新世遺 | 今天,良渚古城遺址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搜狐,2019-07-06
- ↑ 良渚遺址出土文物的代表就是玉器,其中又以玉琮為最,網易號,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