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长治土特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北河南为邻,南与晋城毗连,西接临汾,北连晋中。总面积1395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4平方公里。总人口337万,其中市区人口78.3万。长治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是最适合人类居住休闲的好地方。长治市现辖10县(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2区(城区、郊区)、1市(潞城市)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历史文化

长治的长治历史文化悠久,建城历史至少有2200多年。为黎国,韩建别都,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就发端于此。西汉名将冯奉世东晋高僧法显后赵皇帝石勒等都是长治境内人士。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长治又是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主战场。邓小平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左权杨尚昆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工业

长治工业门类齐全,有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首钢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天脊煤化工集团公司、清华机械厂等13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现已形成以煤焦、化工、冶金、电力、机械制造、中西制药、绿色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工业体系,是山西省的轻工业基地。

名胜古迹

长治境内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众多,有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灵空山仙堂山等著名自然景观,有北魏石刻唐塔宋塑五代壁画明代悬塑等一大批堪称东方文化艺术的精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和黄崖洞革命纪念地被国家确定为30个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荣誉

长治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城市”。[1]

壶关西柏林豆腐

壶关西柏林豆腐具有入汤漂、入油鼓、炒不散、口感鲜嫩、质地细腻、水煮不缩等特点。其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养颜健身之功效。

历史发展

西柏林位于壶关县西南边百尺镇,西柏林原浆豆腐已有500年传统制作历史,主要特点就是沿用手工制作工艺,原浆点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份,从而使该豆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而名扬三晋大地。其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尤其在点浆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速度和温度(即火侯),从而使生产出的豆腐具有入汤漂、入油鼓、炒不散、口感鲜嫩、质地细腻、水煮不缩等特点。其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养颜健身之功效。也成为壶关著名的特产。

品种

现在西柏林的原浆豆腐,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生产出了骨香豆干、五香层层高、五香豆丝五香豆干、鲜豆腐、鲜豆浆、虎皮豆腐、珊瑚豆腐、豆腐丸子等二十余种系列产品,并配以现代化的真空包装,从而使更多家庭的餐桌,形成了更为广阔的市场。[2]

上党浇肉面

上党浇肉面、晋东南 “臊子面”是民间举办红白喜事、祝寿贺岁时的入席佳肴,早已驰名晋、冀、鲁、豫城乡。无论机制面,还是手工面,卤子必须是煎肉片,故得名 “浇肉面”。

食材

五花肉、葱姜蒜、花椒八角、料酒老抽、十三香、水、油盐适量。

做法

  1. 锅里倒水,加一大把花椒熬成花椒水备用;
  2. 五花肉切片、葱切段、姜切片、蒜拍一下备用;
  3. 炒锅上火加热后先把稍微肥一点的肉放入锅里煸炒,炒到出油微微焦黄,再把瘦一点的肉加入继续煸炒;
  4. 煸炒出油后加入八角,沿锅边喷入料酒;
  5. 煸炒一会后沿锅边继续喷入老抽,翻炒均匀,加入葱姜蒜;
  6. 放少许十三香煸炒,加入盐;倒入提前煮好的花椒水,水要稍微多点,因为汤还要浇面用;
  7. 顺便卤了几个鸡蛋,大火烧开转最小火炖一个半小时;
  8. 炖出的肉随便怎么吃都可以,可以炖菜也可以烙几个发面饼把肉夹在中间,也是相当不错的;
  9. 水烧开,下面条,漂起来稍微煮一会就可以捞了;
  10. 把面捞入碗里加入香菜,做好的。[3]

长治馅饼

“馅饼”也叫“菜合的”、“小鏊饼”,高平、陵川民间称之为“里圪抓”,是晋东南城乡百姓过节待客的佳品,也是家庭改善生活的美馔。

历史由来

  1. 究竟馅饼是何年何月落户长治地区,据民间传说,蒙古族侵占中原后,留守在潞州的蒙古士兵常吃荞麦面为皮、牛羊肉为馅、用干烙、水煎制成的馅饼,后发现潞州人用白面制作的葱花烙饼香脆好 吃,于是改用白面做皮、豆油煎制而成的馅饼,软嫩可口,鲜美异常。从时间推测,馅饼在长治落户已有700余年历史。
  2. 700余年来“馅饼”在长治一带历经改革成为形如小铜锣,两面金黄色,透亮馅可见,面皮如纸薄,肉似珍珠丁,蔬菜翡翠亮,吃时蘸蒜汁,油润可口香, 久食不厌烦,食后永难忘。传说潞安府知府惠征的女儿玉兰(慈禧)少年在府衙住时,也喜欢吃潞安府街头小贩做的“馅饼”。后来进宫当了娘娘,尽管山珍海味吃不尽,但她晚年还让御膳房把“潞安馅饼”列入她的必食之品。可见馅饼不仅是老百姓的美 食,而且还是宫廷里的珍馐。馅饼是用一种生铁鏊烙制而成的。有趣的是这种小鏊,有三足鼎立支着鏊盘,鏊盘顶凸周渠股圈,上有盖,有把,操作方便。如置于独眼高火上,火离鏊凸部高约8厘米,离鏊股不足5厘米,烙制成形的馅饼中间薄, 周边厚,中间皮脆,馅少,周部馅多面软,而且鏊光不糊饼面,所以,烙出的馅饼两面金黄色,形如小铜锣。

发展

解放后,集市、地摊卖馅饼的不下数十家,惟受人青睐的是长治市英雄街杨老六、杨九明兄弟俩制作的好吃。改革开放后,华东小区的汪来香女士,在父辈的传授下,结合历史的做法,在配料上加以改进。优质面、四季水、煮粉条要剁碎,臀尖肉、韭菜配、撒香料、拌入味,皮儿薄、馅儿肥、色泽黄、软而脆,百姓食客们称之为“馅饼王”。壶关县北关闫建国烙制的“素馅饼”也倍受群众欢迎。他们的馅饼都被长治市名吃研究会评为“上党名吃 ”。[4]

视频

2020带你不一样的视角看长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