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與河北河南為鄰,南與晉城毗連,西接臨汾,北連晉中。總面積1395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44平方公里。總人口337萬,其中市區人口78.3萬。長治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條件與避暑山莊承德相近,是最適合人類居住休閒的好地方。長治市現轄10縣(長治縣、襄垣縣、屯留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2區(城區、郊區)、1市(潞城市)和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

目錄

歷史文化

長治的長治歷史文化悠久,建城歷史至少有2200多年。為黎國,韓建別都,置上黨郡,北周名潞州,明朝時設潞安府,廓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由此而得名。神農嘗百草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許多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就發端於此。西漢名將馮奉世東晉高僧法顯後趙皇帝石勒等都是長治境內人士。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駐紮在這裡。解放戰爭時期,長治又是聞名中外的「上黨戰役」主戰場。鄧小平劉少奇朱德彭德懷劉伯承左權楊尚昆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工業

長治工業門類齊全,有潞安礦業集團公司、漳澤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首鋼長治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天脊煤化工集團公司、清華機械廠等133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現已形成以煤焦、化工、冶金、電力、機械製造、中西製藥、綠色農產品加工等為主導的產業工業體系,是山西省的輕工業基地。

名勝古蹟

長治境內名勝古蹟和自然景觀眾多,有太行山大峽谷太行水鄉靈空山仙堂山等著名自然景觀,有北魏石刻唐塔宋塑五代壁畫明代懸塑等一大批堪稱東方文化藝術的精品。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王家峪八路軍總部、「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和黃崖洞革命紀念地被國家確定為30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榮譽

長治市先後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城市」。[1]

壺關西柏林豆腐

壺關西柏林豆腐具有入湯漂、入油鼓、炒不散、口感鮮嫩、質地細膩、水煮不縮等特點。其高蛋白低脂肪,具有養顏健身之功效。

歷史發展

西柏林位於壺關縣西南邊百尺鎮,西柏林原漿豆腐已有500年傳統製作歷史,主要特點就是沿用手工製作工藝,原漿點制,不添加任何化學成份,從而使該豆腐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味而名揚三晉大地。其製作過程非常講究,尤其在點漿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速度和溫度(即火侯),從而使生產出的豆腐具有入湯漂、入油鼓、炒不散、口感鮮嫩、質地細膩、水煮不縮等特點。其高蛋白低脂肪,具有養顏健身之功效。也成為壺關著名的特產。

品種

現在西柏林的原漿豆腐,已經開始走向市場,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逐步生產出了骨香豆乾、五香層層高、五香豆絲五香豆乾、鮮豆腐、鮮豆漿、虎皮豆腐、珊瑚豆腐、豆腐丸子等二十餘種系列產品,並配以現代化的真空包裝,從而使更多家庭的餐桌,形成了更為廣闊的市場。[2]

上黨澆肉麵

上黨澆肉麵、晉東南 「臊子麵」是民間舉辦紅白喜事、祝壽賀歲時的入席佳肴,早已馳名晉、冀、魯、豫城鄉。無論機制面,還是手工面,滷子必須是煎肉片,故得名 「澆肉麵」。

食材

五花肉、蔥姜蒜、花椒八角、料酒老抽、十三香、水、油鹽適量。

做法

  1. 鍋里倒水,加一大把花椒熬成花椒水備用;
  2. 五花肉切片、蔥切段、姜切片、蒜拍一下備用;
  3. 炒鍋上火加熱後先把稍微肥一點的肉放入鍋里煸炒,炒到出油微微焦黃,再把瘦一點的肉加入繼續煸炒;
  4. 煸炒出油後加入八角,沿鍋邊噴入料酒;
  5. 煸炒一會後沿鍋邊繼續噴入老抽,翻炒均勻,加入蔥姜蒜;
  6. 放少許十三香煸炒,加入鹽;倒入提前煮好的花椒水,水要稍微多點,因為湯還要澆面用;
  7. 順便滷了幾個雞蛋,大火燒開轉最小火燉一個半小時;
  8. 燉出的肉隨便怎麼吃都可以,可以燉菜也可以烙幾個發麵餅把肉夾在中間,也是相當不錯的;
  9. 水燒開,下麵條,漂起來稍微煮一會就可以撈了;
  10. 把面撈入碗裡加入香菜,做好的。[3]

長治餡餅

「餡餅」也叫「菜合的」、「小鏊餅」,高平、陵川民間稱之為「里圪抓」,是晉東南城鄉百姓過節待客的佳品,也是家庭改善生活的美饌。

歷史由來

  1. 究竟餡餅是何年何月落戶長治地區,據民間傳說,蒙古族侵占中原後,留守在潞州的蒙古士兵常吃蕎麥麵為皮、牛羊肉為餡、用干烙、水煎製成的餡餅,後發現潞州人用白面製作的蔥花烙餅香脆好 吃,於是改用白面做皮、豆油煎制而成的餡餅,軟嫩可口,鮮美異常。從時間推測,餡餅在長治落戶已有700餘年歷史。
  2. 700餘年來「餡餅」在長治一帶歷經改革成為形如小銅鑼,兩面金黃色,透亮餡可見,麵皮如紙薄,肉似珍珠丁,蔬菜翡翠亮,吃時蘸蒜汁,油潤可口香, 久食不厭煩,食後永難忘。傳說潞安府知府惠征的女兒玉蘭(慈禧)少年在府衙住時,也喜歡吃潞安府街頭小販做的「餡餅」。後來進宮當了娘娘,儘管山珍海味吃不盡,但她晚年還讓御膳房把「潞安餡餅」列入她的必食之品。可見餡餅不僅是老百姓的美 食,而且還是宮廷里的珍饈。餡餅是用一種生鐵鏊烙制而成的。有趣的是這種小鏊,有三足鼎立支着鏊盤,鏊盤頂凸周渠股圈,上有蓋,有把,操作方便。如置於獨眼高火上,火離鏊凸部高約8厘米,離鏊股不足5厘米,烙製成形的餡餅中間薄, 周邊厚,中間皮脆,餡少,周部餡多面軟,而且鏊光不糊餅面,所以,烙出的餡餅兩面金黃色,形如小銅鑼。

發展

解放後,集市、地攤賣餡餅的不下數十家,惟受人青睞的是長治市英雄街楊老六、楊九明兄弟倆製作的好吃。改革開放後,華東小區的汪來香女士,在父輩的傳授下,結合歷史的做法,在配料上加以改進。優質面、四季水、煮粉條要剁碎,臀尖肉、韭菜配、撒香料、拌入味,皮兒薄、餡兒肥、色澤黃、軟而脆,百姓食客們稱之為「餡餅王」。壺關縣北關閆建國烙制的「素餡餅」也倍受群眾歡迎。他們的餡餅都被長治市名吃研究會評為「上黨名吃 」。[4]

視頻

2020帶你不一樣的視角看長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