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邦克列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邦克列酸

来自 LINE TODAY 的图片


邦克列酸Bongkrek acid)为一种强烈的粒线体呼吸毒素,多于谷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受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后由该菌所分泌生成[1]

它是一种热稳定、无色、无味、高度不饱和的三元羧酸,其好发于室温(22-33°C)、酸碱值中性、含盐量2%以下及发酵1-2天的脂质食物之中,15°C及以下低温、短期保存及酸性环境可有效抑制。

邦克列酸毒性极强,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且无解药只能采取支持疗法,因此死亡率可达40%以上。

名称由来

Bongkrekic Acid台湾,直接引用中国大陆的通用译名“米酵菌酸”。2024年3月台湾发生宝林茶室中毒案后,因原名容易使当地民众误认为“米酵菌酸”与相关而引起误会。部分专家如王必胜、姜至刚等人建议改译为“邦克拉克酸”或“椰黍菌酸”。

同年4月4日,台湾的卫生福利部宣布正式将其台湾译名改为“邦克列酸”。台北市卫生局长陈彦元则建议,尽速将“邦克列酸”纳入常规毒物检验,希望中央邀集专家学者讨论,寻求共识,建立相关检验标准及指引[2]

邦克列酸历史上首于印尼爪哇一带被发现,其名称亦是来源于爪哇语“Bongkrek”(意为挤碎、压扁),指的是制作椰子天贝过程中,将发酵好的椰渣压成小块或脱水;此外“Bongkrek”发酵来自印尼语“bengkak”,是膨胀、扩张的意思,意指“发酵”;也就是制作天贝时椰子在发酵过程中的膨胀。

中毒症状与治疗

食用被邦克列酸污染的食物后,经过1至10小时的潜伏期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其中毒症状与其他粒线体毒素类似,常见症状有头晕、昏睡、大量出汗、心悸、腹痛、呕吐、腹泻、便血、血尿、尿潴留,患者有可能在出现中毒症状后的1至20小时死亡。

在非洲首次通报的邦克列酸中毒事件中,17名患者中有12名的主要症状为四肢酸痛,因此四肢酸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该毒素在人体的致命剂量可低至1到1.5 毫克,另外有许多文献指出其口服LD50为 3.16 毫克/公斤体重。

由于缺乏对邦克列酸之毒理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今仍未出现针对邦克列酸的解毒剂或专属诊疗法。常见的治疗方式为去除尚未被吸收的毒素,并给予患者支持性疗法,用患者自身器官进行修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