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里庄尾福德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丰田里庄尾福德祠,是位于台湾台中市潭子区嘉仁里的土地祠,曾因庙地遭变卖,由居民上网募捐,与其他县市民众一同赎回土地。
历史
丰田里庄尾福德祠约建于1930到1940年代,位在丰原区与潭子区交界嘉丰路与丰南街,庙地面积为37.969坪。丰田里长刘瑞铨表示,此庙是当地信仰中心,也是该地休憩聊天场所,居民会组成志工队轮流举办庆典。
关于建庙由来,担任丰田里廿邻邻长的林文达回忆,风水师建议在当地称为“水尾”的地方建土地公庙,就能庇佑全庄,仕绅林大福因而捐地盖庙,但赠地只有口头约定。庙地由地主传给第三房,之后三房的儿子以此土抵押借钱,但投资失利遭法院拍卖。庙地被吴姓等六名买家以新台币四百多万取得土地所有权。
后来,标到此地的吴益源开价一坪七万元要庙方赎回,否则就拆庙还地,在2012年7月10日由法官前往庙宇进行鉴界。吴姓买家表示,因不景气才想卖地,所以向法院提出告诉。法官建议双方民事和解,由土地公庙管理委员会买回土地,经过多次协调,地主愿意以低于市价的二百零九万卖地。地主同意只要里民能在2013年2月底前筹到就能买回,于是里办公室在2012年11月初开始劝募,里民把抢救庙宇的事上网分享,引起其他县市民众前来捐款。获得了南台湾、桃园等地信徒捐款,连吴姓地主也发心捐六万元。其中最大一笔捐款是出生在丰田里、经营精密机械厂的游姓董事长捐款三十万。
最终募得三百五十万,完成过户手续。购地馀款作为翻修庙身、修树、建墙之用,于2014年落成。庙方把一千元以上捐款名单铭刻作纪念。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或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祠,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