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袋獾(学名: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称作塔斯马尼亚恶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种有袋类食肉动物,如今只有分布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

袋獾是袋獾属中唯一未灭绝的成员,体形跟一只小差不多,肌肉十分的发达及壮硕。
其特征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击时发出的臭味、刺耳的叫声,以及进食时的神态。除狩猎外,袋獾也进食腐肉。它们通常单独行动,但有时也与其他袋獾一起进食。

袋狼于1936年灭绝后,袋獾成为现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动物。由于袋獾曾对塔斯马尼亚岛居民饲养的家畜造成威胁,因此当地政府也曾允许居民猎取袋獾。直至1941年袋獾被正式公告为保育类动物,对它们的狩猎行为才停止。

1990年代末,袋獾面部肿瘤病严重影响了袋獾的数量,故袋獾已于2008年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现时塔斯马尼亚州政府正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以减少这疾病对袋獾的影响。

目录

外观&特征

袋獾体型矮胖及粗壮,短。贮存脂肪的尾部是袋獾健康的指标,因此瘦削的尾部代表袋獾健康欠佳。袋獾的毛发呈黑色,不过胸部臀部往往带有小块白色的毛。

袋獾和其他有袋动物不同之处在于其前足比后足稍长。它们可以最高时速13千米;zh-hk:千米;zh-tw:公里(8.1英里)奔跑。雄性袋獾体型一般较雌性为大:雄性平均身长为652毫米;zh-hk:毫米;zh-tw:公釐(其中尾部长258毫米;zh-hk:毫米;zh-tw:公釐),平均体重则为8千克;zh-hk:千克;zh-tw:公斤;雌性平均身长则为570毫米;zh-hk:毫米;zh-tw:公釐(其中尾部长244毫米;zh-hk:毫米;zh-tw:公釐),平均体重6公斤[1]。野生袋獾的寿命为6,受饲养的袋獾则较长寿。

袋獾脸上和头顶有触须,以便在黑暗中寻找猎物或侦测同类的存在。它们在被激怒时会放出臭气,刺鼻程度可与臭鼬比拟。袋獾长于听觉嗅觉,至于视觉则以黑白视力表现较佳,因为它们多在晚上出动。它们较能看到移动物件,却难以观察静止物件[2]

一项关于哺乳类动物噬咬能力的分析指出,相对于各自的体积而言,袋獾是噬力最强的现存哺乳类动物[3]。这与其头部大小有一定关系。袋獾一生之中只有一副会慢慢长大的牙齿[2]

繁殖

雌性袋獾自2岁起每年发情一次。在发情的时候,雌性袋獾会制造多个卵子[4]。每年的三月是交配期,交配不分时间地在遮蔽的空间进行。雄性袋獾会互相斗殴以争夺交配权,但如胜利者在交配后不加看守的话雌性会和其他雄性交配,因为袋獾是多偶的动物。

袋獾的妊娠期为31天,每胎至少生20至30只,重0.18至0.24克[5] 的幼仔[2]。幼仔出生后会留在育婴袋里约100天,不过因为里面只有四个乳头,因此每胎只有四只幼仔能够存活下来(雌性幼子的存活率比雄性高)[4]。和袋熊一样,袋獾的育婴袋是向后开口的,因此母亲难以和子女直接交流互动。

幼仔在育婴袋内继续迅速生长。在第15天后它们开始长出耳朵,紧接著的是眼睑和触须(三部份的生长各相差一天)。第20天幼仔会长出口唇,第49天开始长出皮毛,直至第90天左右长满全身为止。它们的眼在长满毛的前后(第87至93天)就能够睁开,到第100天左右便会断奶[4]。再过五天,小崽便可离开育婴袋,这时它们约重200克。与袋鼠不同,袋獾离开育婴袋后便不会回去,但会留在母亲的巢中约三个月,在十月十二月间开始外出,到隔年的一月开始独立生活。袋獾母亲每年只有约六星期的时间不需养育子女。

习性

袋獾在塔斯马尼亚随处可见,对干燥的硬叶树林或接近海岸的林地尤其钟爱。它们昼伏夜出,日间栖身在茂密的灌木林或地洞之中。小袋獾能爬树,但成年袋獾就不能。另外袋獾也能游泳。它们喜爱单独行动而不成群出没[5]。袋獾的活动范围介乎8至20平方千米;zh-hk:平方千米;zh-tw:平方公里之间,常常与其他动物的领地重叠。

袋獾可以吃进一只小型的沙袋鼠,但实际上袋獾奉行机会主义,而它们常吃腐肉多于捕猎活的动物。袋獾喜好的食物为袋熊,然而它们也会视乎周围的食物多寡[2] 进食其他家畜(如绵羊)、鸟类鱼类青蛙以及爬虫类动物。袋獾每天平均吃掉相当于其体重15%的食物,但情况许可的话它们也会在半小时内吃掉相当于其体重 40% 的食物[6]

除了普通的肉和内脏,袋獾也会吃掉猎物的毛皮骨头。农民对袋獾的这种习性甚为欢迎,因为它们令那些能够伤害家畜的昆虫找不到腐烂组织可吃而绝迹于农场。

进食对袋獾而言是社交活动,而它们通常也在进食的时候发出刺耳的声音。有时会有12只袋獾一起进食,叫声在数公里外也可听见。一项研究发现袋獾至少有20种身体语言(包括它们那广为人知、样子凶恶的呵欠)以及11种叫声,用以互相沟通。这些沟通渠道也被袋獾用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可是袋獾之间仍不时进行打斗[6]。成年的雄性袋獾最具侵略性,而在它们身上也往往找到因为争夺食物或配偶而打斗所产生的伤痕。

保育状况

塔斯马尼亚作为大型肉食有袋动物的避难所由来已久。在人类到达后不久,澳洲大陆上的大型肉食有袋动物迅速绝迹,只有最小、适应力最强的品种得以幸存。维多利亚省西部的化石证据显示袋獾直至六百年前(即在欧洲殖民者登陆澳洲的四百年前[1])仍有在澳洲大陆活动,但澳洲犬澳洲原住民的捕猎活动使袋獾在那里绝迹[7]。至于塔斯马尼亚则因为没有澳洲犬定居,许多大型有袋动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时仍活跃于这个岛上。

欧洲人把岛上袋狼赶尽杀绝的事迹可谓广为人知,而袋獾也有因此受到威胁。第一批吃过袋獾的人曾表示袋獾的味道像小牛肉。后来大家相信袋獾会捕杀家畜后,便开始了大规模捕猎袋獾的行动。这行动由1830年左右开始,令袋獾在频频遭到陷阱毒药捕杀之下濒临灭绝。不过,当最后一只袋狼在1936年死去后,人们便认识到自己对袋獾的威胁。五年后(1941年),保护袋獾的法律生效,它们的数量也逐渐回升。

另外,历史上有两次袋獾数目异常下降的纪录,分别在1909年和1950年发生[1]。人们相信两次事件均由瘟疫造成。现时估计有一万至十万头袋獾,而有关当局根据2006年底的数据推断成年袋獾的数目介乎二万至五万头之间[2]。另一些研究面部肿瘤疾病的学者则估计现存袋獾总数介乎二万头与七万五千头之间[8]

面部肿瘤疾病

自1999年起,袋獾面部肿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简称DFTD)估计已使袋獾的数量下降20%至50%,影响范围占塔斯马尼亚州的65%[9][10]。受影响的袋獾在12至18个月内死亡的机率可高达百分之百[11]。疫症主要集中在塔斯马尼亚的东部,但南部也曾证实三宗病例。

当局藉监控野生袋獾的数量来追踪疫症的传播和强弱。实地监控的办法为捕捉患病的袋獾以统计染病者的数目,并在往后的时间反复调查同一地点以取得疫症散播的情况。直至目前为止,监控的结果表明疫症可于短时间内对一个地区产生严重影响。现时有一些长期监控工作正在进行,有助判断疫症的影响是否长久,以及袋獾数量有否回升[10]。当地的工作人员也测试抗疫措施的有效性。他们采取的行动包括捕捉并带走染病的袋獾,试图遏止疫症蔓延,让袋獾有足够的时间成长和繁殖[10]

当局在塔斯马尼亚首府荷巴特市郊以及东面的玛利亚岛上设置了两个“保险”的袋獾保育区,收容没有染病的袋獾。澳洲一些动物园也收容了一些袋獾让它们繁衍。袋獾在2005年5月被建议列入塔斯马尼亚州的受威胁物种名单中,状态为易危 (vulnerable),代表袋獾在中期有灭绝的可能[12][13]。另一方面,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仍根据1996年的有关调查把袋獾的状况定为“无危”。

近年袋獾数量的下降也被认为是一个生态问题,因为袋獾的存在防止了在2001年被偷运上塔斯马尼亚的赤狐落地生根<。赤狐在澳洲其他地方已成为入侵物种,而人们担心赤狐在塔斯马尼亚落地生根会影响袋獾数量的恢复。

袋獾与文化

袋獾在澳大利亚是标志性的动物。塔斯马尼亚的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机构均以袋獾为标志,而其澳式足球联赛代表队不仅以袋獾为标志,甚至取名为“塔斯马尼亚恶魔队”。已解散的荷巴特篮球队亦称作“恶魔队”。袋獾也是六种在1989至1994年间发行的二百澳元纪念硬币出现的本土动物之一。而对本土和外地的游客而言,袋獾均是非常受欢迎的。

因为它们的独特习性,不少纪录片和非故事性的儿童书籍皆以袋獾为题材。最近拍摄的一套关于袋獾的纪录片Terrors of Tasmania于2005年首播。片集追踪一只名叫Manganinnie的雌性袋獾,纪录了它生儿育女的过程,并探讨了面部肿瘤病的影响和相关的保育措施。该片集在澳洲的电视台以及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都有播出。

澳洲政府限制出口袋獾,因此它们只能在澳洲被饲养。最后一只 (已知的) 出口袋獾于2004年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不过塔斯马尼亚政府在次年10月向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送出了两头袋獾,庆祝该国的弗雷德里克王储伉俪诞下长子。 (丹麦储妃出生于塔斯马尼亚)[14]

在国际最广为人知的袋獾参照可能是华纳兄弟乐一通(Looney Tunes)动画剧角色塔斯Taz)。塔斯的外貌(修长的犬齿、巨大的头部、短脚)和袋獾甚为相似,但行为颇有不同之处。另外,一只基因变异的老鼠也被戏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因为它的长有异常的触须细胞,使其经常摇头和打转,与卡通里的塔斯非常相像[15]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Guiler, E.R. Tasmanian Devil in R. Strahan Ed. The Australian Museum Complete Book of Australian Mammals. 1983年:27–28页。 Angus & Robertson ISBN 0-207-14454-0 (英文)
  2. 2.0 2.1 2.2 2.3 2.4 塔斯马尼亚第一产业及水务部,《袋獾常见问题》,http://www.dpiwe.tas.gov.au/inter.nsf/WebPages/BHAN-5372WP?ope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5-09-08.,2007年8月1日更新。 (英文)
  3. Wroe, S, McHenry, C, and Thomason, J. Bite club: comparative bite force in big biting mamm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predatory behaviour in fossil taxa. 出自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005年,272期:619–625页 PMID 15817436 (英文)
  4. 4.0 4.1 4.2 Guiler, E.R. Observations on the Tasmanian Devil, Sarcophilus harrisii II. Reproduction, Breeding and Growth of Pouch Young.出自《澳大利亚动物学杂志》。1970年,第18期:63–70页 (英文)
  5. 5.0 5.1 Fisher, D.O. 等, The ecological basis of life history variation in marsupials, Appendix A,http://esapubs.org/archive/ecol/E082/042/appendix-A.htm。出自《生态》。2001年,第82期:3531-3540页 (英文)
  6. 6.0 6.1 Pemberton, D. 与 Renouf, D:A field-study of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behaviour of Tasmanina Devils at feeding sites。出自《澳大利亚动物学杂志》。1993年,41期:507–526页 (英文)
  7. Johnson, C.N. 及 Wroe, S. Causes of extinction of vertebrates during the Holocene of mainland Australia: arrival of the dingo, or human impact? 出自《全新世》。2003年,13期:941–948页 (英文)
  8. Byrnes, M. Battle to save Tasmanian devil from extinction http://www.alertnet.org/thenews/newsdesk/SYD321428.htm,2007年3月15日。 (英文)
  9. 塔斯马尼亚第一产业及水务部,《袋獾面部肿瘤病──2005年6月更新》, http://www.dpiwe.tas.gov.au/inter.nsf/Attachments/LBUN-6D73V5/$FILE/Tas_devil_update_June2005.pdf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9-07. (英文)
  10. 10.0 10.1 10.2 塔斯马尼亚第一产业及水务部,《袋獾面部肿瘤病:疾病监控策略》,http://www.dpiwe.tas.gov.au/inter.nsf/Attachments/LBUN-6996MH/$FILE/DFTD_DMS_Feb05a.pdf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9-07.,2005年2月 (英文)
  11. 塔斯马尼亚第一产业及水务部,《影响袋獾的疾病》。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5-09-21.,2007年8月1日更新。 (英文)
  12. 塔斯马尼亚第一产业及水务部,《袋獾面部肿瘤病袋新闻稿》,http://www.dpiw.tas.gov.au/inter.nsf/Attachments/LBUN-6MW7Y8/$FILE/devilNews_March2006.pdf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3-26. 2006年3月。 (英文)
  13. 澳大利亚环境与资源部,《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第 3‧6 项──袋獾》。http://www.deh.gov.au/epbc/publications/pubs/tasmanian-devil-policy.pdf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11-09.,2006年7月。 (英文)
  14. Tassie sends devils to celebrate birth,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2005年10月17日 (英文)
  15. Erven, A. 等,A novel stereocilia defect in sensory hair cells of the deaf mouse mutant Tasmanian Devil. 出自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2年,第16期:1433–1441页。 PMID 1240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