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尾:wěi ㄨㄟˉ,yǐ ㄧˇ。《說文解字》:"尾,微也。從到毛在屍後。 "。失氣亡神,形體獨存是屍之範式。毛、屍兩範式疊加。動物身體未端長毛的部分是尾之範式。

尾:wěi ㄨㄟˉ。

本義:鳥獸蟲魚等身體末端突出的部分。如:尾巴、尾鰭、鳥尾。

衍義:引申指"末端"。如:排尾、船尾、尾聲、尾骨、尾燈、尾數、尾音、結尾、掃尾、虎頭蛇尾。

衍義:引申指"在後面跟"。如:尾隨、尾追。

衍義:又用作量詞,指魚:三尾魚。

衍義:特指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衍義:又用作姓

尾:yǐ ㄧˇ。

1、特指馬尾(wěi )巴上的毛:馬尾羅。馬尾兒提豆腐―提溜不起來。

2、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針狀物:三尾兒(雌蟋蟀)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尾

拼音; wěi ,yǐ 。

注音; ㄨㄟˉ,ㄧˇ。

部首; 屍

總筆畫; 7

部外筆畫; 4

四角碼; 77214

五筆; ntfn

鄭碼; xmh

統一碼; 5C3E

倉頡; shqu

筆順; 5133115

字形源流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尾"。

基本字義

[ wěi ]

1.尾巴。

2.事物的末端:隊~。~聲。

3.跟在後面:~隨。

4.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尚未了結的事情:~數。掃~工作。

5.量詞。用於魚:一~魚。

6.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yǐ ]

1.馬尾(wěi)上的長毛:馬~羅。

2.蟋蟀等尾(wěi)部的針狀物:三~兒。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寅集上】【屍字部】尾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4

〔古文〕᱕᱓Ჵ《廣韻》《集韻》《正韻》無匪切《韻會》武匪切,$音委。《說文》微也。從倒毛在屍後。《玉篇》鳥獸魚蟲皆有之。

又末後稍也。《易·未濟》狐濡其尾。《書·君牙》若蹈虎尾。

又《詩·邶風》瑣兮尾兮,流離之子。《注》瑣,細。尾,末也。

又《戰國策》王若能為此尾。《注》終也。

又東方星名,十八度尾為大辰。

又次名。《禮·月令》日月會於鶉尾,斗建申之辰也。

又底也。《爾雅·釋水》瀵大出尾下。《注》尾猶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

又《書·堯典》仲春鳥獸孶尾。《注》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驗其氣之和也。

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陸縣。一名橫尾。一曰負尾。

又姓。《左傳》殷民六族有尾勺氏。

又漢劉虞吏尾敦。

說文解字 【卷八】【尾部】尾

微也。從到毛在屍後。古人或飾系尾,西南夷亦然。凡尾之屬皆從尾。無斐切。今隸變作尾〖注〗㞑、᱓、Ჵ,古文尾。

說文解字注 (尾)微也。微當作か。か、細也。此以㬪韻為訓。如門捫也、戸護也之例。方言曰。尾、盡也。尾、梢也。引伸訓為後。如晉語歲之二七。其靡有微兮。古亦叚微為尾。從到毛在屍後。到者、今之倒字。無斐切。十五部。今隸變作尾。古人或飾系尾。未聞。鄭說韍曰。古者佃、漁而食之。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獨存其蔽前者。不忘本也。按蔽後卽或飾系尾之說也。西南夷皆然。後漢書西南夷列傳曰盤瓠之後、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按尾為禽獸之尾。此甚易解耳。而許必以尾系之人者、以其字從屍。人可言屍。禽獸不得言屍也。凡全書內嚴人物之辨每如此。人飾系尾。而禽獸似之。許意如是。凡尾之屬皆從尾。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mi1 mi3 [mi2] [沙頭角腔] mui3 [陸豐腔] mui1 [梅縣腔] mi1 mui1 [海陸豐腔] mi1 mui3 [mui2] [客語拼音字彙] mi1 mui1 [東莞腔] mui3 [客英字典] mui1 mi1 mui3 [寶安腔] mui1

◎ 粵語:mei5[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