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菊石(Ammonite),归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菊石亚纲的海洋动物。它们具有类似于现代鹦鹉螺的盘绕外壳。在其他活的头足类中章鱼,乌贼和墨鱼,壳小而内部,或没有壳。
菊石生存于古生代后期泥盆纪和中生代。菊石亚纲包含三目,棱角石目Goniatitida-古生代,缝合线简单,体型较小;菊面石目Ceratitida-三叠纪,缝合线较复杂;菊石目Ammonitida-侏罗纪和白垩纪,缝合线复杂。
在白垩纪末期,菊石与恐龙在同时期消失灭绝。它们通常以化石的形式发现。[1][2]
简介
菊石形状类似鹦鹉螺,为左右对称的平卷型。壳表分布有由气室(Chamber)连通管所形成的缝合线(Suture),缝合线也是重要的演化与分类的依据。[2]
体腔
菊石的外壳被称为隔片(Septa)的壁隔开的几个气室组成。这样的结构增强菊石的外壳强度以便抵挡外部水压不被压碎,否则菊石可能无法承受超过100米的深度。
隔垫边缘褶皱:每个菊石上有著错综复杂的线条,被称为缝合线,线条复杂程度各不相同,标志著隔片连接到壳壁的位置。
菊石仅仅生活在最后一个气室。其他的房间被菊石充满气体或流体,所以能够像潜水艇一样调节控制其浮力和运动。[1]
外壳
菊石外壳的最重要功能是保护和浮悬。每个完整的360°卷圈被称为涡旋(Whorl)。除了最里面的涡旋外,外壳由三层组成。最薄的内层和最外层由文石(aragonite,碳酸钙的一种)的棱柱组成。较厚的中间层是珍珠质(珍珠母),由文石的微小平板状晶体形成。
在科学文献中,惯例上菊石的顶部是主体气室。这与他们真实生活中的上下位置相反。
装饰外壳的肋骨,棘刺和结节(旋钮)可能是为了增强外壳,也可能是针对各种捕食者,包括海洋爬行动物(如鱼龙),甲壳类动物,鱼和其他菊石,提供了菊石的保护和伪装。它们还有助于调节浮力和稳定性,并具有性展示功能。[1]
习气
菊石可能以小浮游生物或在海底生长的植被为食。他们可能还食用了生活在海底的慢速运动动物,例如有孔虫门(foraminifera),介形纲(ostracod),小甲壳类动物,腕足动物,珊瑚和外肛动物门(Bryozoa)苔藓虫,以及漂流海中的死亡生物。[1]
体型大小
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 原圖鏈接
菊石得体型大小悬殊,小的有侏罗纪晚期的NANOCOCOCERAS,成年后的直径很少超过20毫米。大型菊石可达到人的大小,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直径1.95米,源自于白垩纪晚期。它于1895年在德国发现。如果完整,该标本的直径约为2.55米。[1]
不同时期的菊石
最早的菊石出现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初期,缝合线简单,连通管偏向腹侧的古角石亚目Anarcestina。泥盆纪后期出现一种贝壳成“多旋型”,气室连通管偏向背侧的旋角石亚目Clymeniina。到了石炭纪,古角石类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叫棱角石亚目Goniatitina-缝合线多具棱角,在二叠纪末消灭;另一支是原盘石亚目Prolecanititina-缝合线不具大的棱角,但呈U形弯曲,到三叠纪中期灭绝。在中生代初的三叠纪,出现了菊面石亚目Ceratitina-从原盘石类Medlicottia分支而来,缝合线常有细微的曲折,在三叠纪末灭绝。菊面石类在三叠纪中叶演化成三亚目,合称为菊石目。其中最早的是叶菊石亚目Phylloceratina-缝合线非常弯曲,复杂,像树叶状,因而得名。
到了侏㑩纪,又有两群菊石兴盛起来,一、菊石亚目Ammonitina-具华丽的雕刻或花纹;二、弛菊石亚目Lytocertina-螺旋常呈松弛形,其中有一种锥菊石类Turrilitaceae,造型奇特,有弯钩型、锥旋型或扭曲型,但是到了白垩纪末期,海中的菊石全部消失了。
欧洲很早就有菊石,当时以为是蛇的化石,故有“蛇石”之称。中国大陆有丰富的中生代地层,故有丰富的菊石。
江西枫田二叠纪的原盘石Glyphioceras、棱角石Gastrioceras,西藏三叠纪的菊面石Ophiceras、Otoceras、Ptychites、Ceraties、Flemingites,侏㑩纪的叶菊石Phylloceras,喜马拉雅山白垩纪的菊石Himalayites。香港白垩纪的菊石Hoplites。
西藏白垩纪的锥菊石Turrilites等。台湾的沉积地层很新,很难发现菊石,但中油的钻井队曾钻到一枚菊石标本。[2]
地层学的导引化石
菊石是地层学的极好导引化石,因为:
- 迅速进化,因此每种亚mon族物种的寿命都相对较短
- 存在于许多类型的海洋沉积岩中
- 相对常见并且相当容易识别
- 具有全球地理分布
地层学关联性的目的,菊石进化的迅速是其优于其他化石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这种关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可用于区分持续时间少于20万年的地质时间间隔。就地球历史而言,这是非常精确的。[1]
菊石的进化
菊石亚纲的系统演化如下:
- 1、无棱角石Agoniatites-古角石类,泥盆纪。
- 2、旋角石Clymenia-旋角石类,泥盆纪。
- 3、菊面石Certites-菊面石类,三叠纪。
- 4、原盘石Prolecanites-原盘石类,石炭纪。
- 5、折菊石Ptychites-菊面石类,三叠纪。
- 6、叶菊石Phylloceras-叶菊石类,侏㑩纪。
- 7、弛菊石Lytoceras-弛菊石类,白垩纪。
- 8、钩菊石Hamites-弛菊石类,白垩纪。
- 9、日本菊石Nipponites-弛菊石类,白垩纪。
- 10、喜马拉雅菊石Himalayites-菊石,白垩纪。
- 11、锥菊石Turrilites-弛菊石类,白垩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