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腕足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腕足動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腕足動物是生活在海底的一大類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它們的兩瓣殼大小不一樣,殼質是鈣質或幾丁磷灰質,分4個綱,分別是無鉸綱、始鉸綱、具鉸綱和腕鉸綱。


簡介

腕足動物在幼蟲期要度過幾天到兩個星期的時間營浮游生活,然後長出肉莖附着于海底營固着生活,不過也有一些種類是以次生膠結物或殼刺固着于海底或自由躺臥着生活。

定義

腕足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自寒武紀開始演化,不足300種;化石種類卻有2,100多屬,30000餘種,現存的種類多分布在高緯度的冷水區,全部是海產、底棲、具雙殼的觸手冠動物。

評價

現代仍有7個超科、將近100屬300種的腕足動物生活着,而在地質歷史時期它們就更繁盛了,從6億年前的寒武紀到1萬年前的第四紀都有化石記錄,據統計,已經被描述的近3500屬,種數統計超過33000種。腕足動物化石在確定地質時代和古環境恢復等方面上有重要的意義。

梟頭貝--一種穿孔貝類

科學家把腕足動物分成了4個綱:無鉸綱、始鉸綱、具鉸綱和腕鉸綱。其中,無鉸綱包括舌形貝目、乳孔貝目、神父貝目和髑髏貝目;始鉸綱包括三分貝目和尼蘇貝目;具鉸綱包括正形貝目、五房貝目、扭月貝目和長身貝目;腕鉸綱則包括小嘴貝目、穿孔貝目、無洞貝目、無窗貝目和石燕目。

大滅絕後的魯丹期(殘存到復甦階段),全球腕足動物地方性分子增加;這些地方性分子並非新生土著種,而是多為滅絕前的世界性分子,表明其通過收縮分布範圍以躲避災難;直至復甦期這些滅絕前的廣布種仍然分布有限,表明全球環境僅局部改善。在埃隆期,腕足動物開始輻射,表現為地方性分子及世界性分子同時分異的過程,暗示全球環境的快速好轉。

以無洞貝與五房貝為主的志留紀類型腕足動物是從埃隆期(大滅絕後3個百萬年)才真正取代以正形貝、扭月貝為主的奧陶紀類型,且這些志留紀類型的早期分子幾乎都局限於低緯度暖水環境中。此外,這些志留紀類型分子在殘存到復甦期幾乎僅生活於淺水環境,而到了輻射期,它們已經能逐漸適應較深水環境,顯示出這些新類型的生境逐漸擴張的過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