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英商嘉士洋行仓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英商嘉士洋行仓库
图片来自新北市立淡水古迹博物馆

英商嘉士洋行仓库座落在台湾新北市淡水区鼻头街22号,捷运淡水站出口东侧,占地面积约近3000,内有四座大型砖造仓库、三座小型库房铁道月台等历史建筑。区内仓库均建于日本明治30年(西元1897年),以二厚砖墙做为内部隔间承重墙,砖材为闽南扁平方砖。窗台、门框架使用泉州陇石(即花岗岩)打造;内部均有向内对开的传统木栓门,外侧有厚实的铁窗。屋顶架构承载当时西式建筑中偏好的大跨距木桁架、梁下以石板柱头的方形砖柱承重。

原有的码头区早已被水上人家使用,形成淡水地区的特殊景观;油槽部分在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美军轰炸[1],仅存一处残迹;铁道支线也因捷运淡水线拆除停用。

历史

清领时代

西元1858年(清咸丰8年)清朝与英国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开放沪尾(今淡水区)为通商口岸。

西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正式设关征税后,淡水成为北台湾第一大港,以茶叶樟脑为出口大宗,占全台贸易量六成以上。

西元1894年(清光绪20年)11月,著名的茶叶外销洋行“嘉士洋行”的英籍商人范嘉士透过中间人向沪尾草寮庄外鼻仔头居民纪化三,以“尽断根永远出租田园山埔地段字”的名义承租约一甲的土地,兴建仓库并经营茶叶贸易。

日本时代

西元1878年(清光绪4年;日本明治11年)英商壳牌公司创办人马可仕.萨姆尔兄弟,分别在伦敦日本横滨成立公司,与在台的英商嘉士洋行合作,引进煤油外销远东地区。 西元1897年(日本明治30年)壳牌公司买下嘉士洋行仓库后并增建两座仓库及三座油槽。区内更铺设铁轨台铁亚细亚支线接通台铁淡水线 的铁轨,透过铁路淡水线,使其成为全球业务的一环,大规模买卖台湾的煤油。因各种汽油、煤油产生浓厚油臭味,所以淡水居民以<臭油钱>仓库称呼之。

太平洋战争爆发,台湾总督府认定壳牌仓库隶属敌对的同盟国国家,强制征收。西元1944年(日本昭和19年)10月12日,美军沿淡水河轰炸台北盆地,仓库油槽中弹起火,历经三天三夜才扑灭,即是淡水人口耳相传的“火烧臭油栈”,此后壳牌仓库逐渐没落,仅做备用仓库使用。

原英商嘉士洋行仓库
图片来自典藏台湾

战后国民政府时期

战后,壳牌仓库为日本政府名下财产,土地与建筑物所有权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成为国有财产,从此壳牌母公司─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与国有财产局,开始数十年土地产权的缠讼。

西元1997年(民国86年) 交通部推动“淡水河北侧沿河快速道路”计画,壳牌仓库处于计画路线面临被征收拆除之危机。淡水文史团体、在地文化工作者和环保团体于同年12月中旬发起成立“抢救淡水河行动联盟[2],串连全国各地进行抢救运动。 西元1998年(民国87年)行动联盟向台北县政府提出指定壳牌仓库等多处古迹为古迹的申请,并与壳牌集团进行游说接触。 西元2000年(民国89年)6月27日台北县政府正式公告壳牌仓库等为县定古迹。

西元2000年(民国89年)12月,壳牌集团将仓库物权赠予抢救联盟的代表淡水文化基金会[3],倚重基金会的管理,确实活化其空间、推展再利用。隔年,基金会承办“永续就业工程计划”,经由上百位接受就业辅助中高龄人士,进行环境的整理,加以利用,包括社区大学的筹备。 西元2011年(民国100年)8月淡水社区大学终于在壳牌仓库正式挂牌运作,成为台湾第一所在百年古迹办学社区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