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秦都区,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咸阳市区西半部。周边与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兴平市、礼泉县、渭城区接壤,介于东经108°37′—108°45′,北纬34°18′—34°26′之间,全区南北长28.5千米,东西宽21千米,总面积259平方千米。

秦都区因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在此建都而得名,曾是中国的心脏,古老的丝绸之路以秦都为第一驿站,新亚欧大陆桥仍然以秦都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2018年,秦都区下辖12个街道,常住人口35.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2.82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7.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65:33.3。

目录

历史沿革

秦都区辖境,商代渭河以北为程国毕国两个封国的辖地;渭河以南为崇国的辖地。

西周时,为首都丰京、镐京近畿。

秦孝公十二年 (前350年),定都咸阳,遂置县,为都城的西部。

末,为雍国的辖地。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咸阳县改名新城县;七年(前200年),新城撤并长安,改属长安县。元鼎三年(前114年),复设县,改名渭城,为县西部和南部。元平二年(前75年),在今平陵乡大王、李都村附近析置平陵县。

东汉建武六年(30年),渭城(新莽时更名京城)并入长安县。

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年),平陵县更名始平县。

东晋十六国时,后赵建平二年(331年)于旧渭城置石安县,前秦皇始二年(352年)废。

北魏复设石安县,西魏北周沿置末变。

开皇三年(583年),石安县并入泾阳县,九年(589年)改泾阳为咸阳;十一年 (591年)"迁县治于秦杜邮。大业三年(607年),"咸阳废入泾阳县。

武德元年(618年),分泾阳县南部及始平县东部复设咸阳县,县治杜邮。

历经民国,一直为咸阳县地 明洪武四年移县治于今咸阳旧城),建置、境域基本末变化。

1952年12月,在咸阳县城区和郊区置县级咸阳市,隶属咸阳专区。

1953年,改为省直属市,原市政府驻今电影院什字广场北部。

1958年19月,撤咸阳县并入咸阳市。

1961年1月,咸阳市下辖1958年合并的大县乾县、彬县、兴平、周至4县,同年10月,以上4县分出与原咸阳市均归咸阳地区管辖。

1966年8月,咸阳市改属西安市。

1971年10月,复隶属咸阳地区。

1983年9月,撤销咸阳地区,设咸阳市,原咸阳市改为秦都区,属咸阳市。

1986年12月,分秦都区设渭城区,区境乐育路以东划归渭城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全区面积251平方千米,人口37.1万人,辖4街道9乡:人民路街道、西兰路街道、茂陵街道、吴家堡街道、沣东乡、沣西乡、马泉乡、渭滨乡、钓台乡、古渡乡、平陵乡、双照乡、马庄乡,区政府驻人民中路东段北侧。

1997年,马庄乡改为马庄镇;沣东乡改为沣东镇;钓台乡改为钓台镇;渭滨乡改为渭滨镇;古渡乡改为古渡镇;沣西乡改为沣西镇;撤销茂陵街道,其辖区划归马泉乡管辖,马泉乡改为马泉镇;双照乡改为双照镇。调整后,秦都区辖3个街道、8个镇、1个乡。

2001年,撤销古渡镇设立渭阳西路街道、古渡街道,撤销平陵乡并入双照镇;撤销沣西镇,设立陈阳寨街道,原沣西镇部分行政村划归钓台镇。

2002年,全区辖6个街道、6个镇:人民路街道、西兰路街道、吴家堡街道、渭阳西路街道、陈杨寨街道、古渡街道、沣东镇、钓台镇、渭滨镇、马泉镇、双照镇、马庄镇。共有149个行政村、46个居委会。

2006年,秦都区撤销沣东镇、钓台镇、马泉镇的建制,设立沣东、钓台、马泉3个街道。2006年底,全区辖双照、马庄、渭滨3个镇和人民路、西兰路、陈杨寨、渭阳西路、古渡、吴家堡、沣东、钓台、马泉9个街道,146个行政村、48个社区。其中,渭滨镇由陕西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2011年,撤销渭滨镇、双照镇,设立渭滨街道、双照街道;调整后,全区辖11个街道、1个镇。

2015年6月,撤销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设立马庄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全区辖12个街道。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秦都区下辖12个街道。秦都区人民政府驻人民路街道

人口

截至2018年,秦都区常住人口35.1万人,出生率为9.02‰、死亡率为5.23‰、自然增长率为3.79‰、出生人口综合性别比为105.94。

交通运输

陇海铁路、312国道、连霍高速、福银高速穿秦都区境而过,距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15千米,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纵横交错,是进出西北五省的交通要道。

公路

2014年末,区境公路总里程511.1千米,按行政等级分:国道1条(312线)26.4千米,省道2条(104线、208线及渭河渭城桥线连接)10.7千米,区道7条52.02千米,乡道22条84.44千米,村道301.54千米;按技术等级分:过境高速公路3条(连霍高速福银高速公路西安绕城高速公路)36千米;公路密度2.2千米/平方千米。

全区共有一级货运站1个,一级客运站1个(客运北站),二级客运站1个(客运南站),四级客运站4个。全区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国省公路为骨架,县乡道路为主干,纵横交叉的公路交通网路。

铁路

秦都区铁路网络发达,全境贯穿有陇海线、西安枢纽货运北环线、西平线、西兰高铁西宝客运专线西成客运专线、郑西客运专线等5条营业线,全长约53千米。铁路专用线有5条,咸阳西站至彩虹厂线、茂陵站至西北橡胶厂线、茂陵站至茂陵油库线、陇海线至咸阳造纸厂线、黄家寨站至铁一局沙场线。营业线设立四等及以下车站4个(黄家寨站咸阳西站茂陵站咸阳秦都站)。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秦都区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咸阳市城区西半部,东界渭城区,东南接西安市,南连长安、鄠邑区,西与兴平毗邻,北和礼泉接壤。介于东经108°37′—108°45′,北纬34°18′—34°26′之间,南北长28.5千米,东西宽21千米,总面积25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秦都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双照乡东三支渠入口处,海拔527米;最低为沣东乡渔王村沣河入渭处,海拔382米,最大高差145米。受河流盆地与具继承性活动的基底断裂控制,构成阶梯式现代河谷地貌景观。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倾向渭河谷底。按形态成因分为黄土台塬、河流冲积平原两种类型。北部黄土台塬区可划分出台塬与塬间凹地2个亚类;南部河流冲积平原(渭河冲积平原)区分为三级河流阶地、河漫滩与河床等5个亚类,共2类7个亚类。

气候特征

秦都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冬夏持续时间长,春秋持续时间短,春季少雨,夏热伏旱,秋凉雨霖,冬寒干燥。气象部门通常将四季分为冬季(12—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按照平均气温小于10℃作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标准划分,区境内春季68天,夏季100天,秋季55天,冬季142天。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497.9毫米,年平均日照2045.2小时,年平均风速2米/秒,年平均湿度69%,无霜期212—223天,适宜小麦、玉米、瓜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市农产品的主产区之一。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其次为干热风、暴雨、霜冻和冰雹等。

水系水文

秦都区境属黄河流域,地跨泾、渭两大水系。境内有属于渭河水系的渭、沣、新、沙等支流,其流长达39.87千米。

渭河横贯全区,在区境内东西长20.30千米,平均比降0.6‰,年平均流量16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50.61亿立方。最大洪峰出现在1954年8月18日,为72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出现在1973年4月5日,仅3.4立方米/秒。

沣河在本区南部,境内流长13.1千米。70年代之后,因大量采砂,境内中上游河床下降2—3米,河堤悬空,险段多有出现。沙河系沣河的分洪支流。

新河为人工河,境内流长4.5千米,平均流量0.3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12亿立方米。河系中单位水体泥沙含量渭河大于沣河,输沙率沣河大于渭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秦都区仅存的自然植被有分布在河漫滩的漫滩型草甸。因河流周期性泛滥发生的堆积作用,土壤肥沃,植被生长良好。常见的双子叶植物有马兰、小蒸草、苦马豆、茶叶花、草木樨等;禾本科植物有白茅、狗牙根、雀麦、芦苇、稗等;莎草科植物有莎草、异穗苔、细叶苔、蔍草等。

另外,北部黄土台塬上的大小陵冢周围及台塬边缘的沟壑,多长有酸枣、黄蒿、蓬蒿、苍耳、枸杞子、黄鼠草等野生植物。农业合作化后,陵冢地被开垦种植,原有的野生植物日渐减少。

郊区的一些零星生长的野生植物有:蒲公英、野艾、马鞭草、野菊、马齿苋、地丁、地黄、香附子、迎春花、麦瓶草、王不留、茴茴蒜、秃疮花、瓦松、疾藜、白茅、菅草、野燕麦、木贼、牛蒡、狗尾草等。

动物资源

野兽:秦都区内兽类约有26种。食肉类以狐、狗獾、黄鼬、艾虎(地狗)为主。食虫类有小麝鼬,长尾鼹等少数种类。翼手类以夜蝠、阔耳蝠、兔蝠等较多,亦有马铁菊头蝠的分布。啮齿类以达吾尔黄鼠、中华鼢鼠(俗称“瞎老鼠”)、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长尾仓鼠、大仓鼠、野兔为主,另有岩松鼠、花鼠等。这些鼠类广布于农田地埂,崖畔沟边,出没于麦地、棉田、菜园,不仅危害农作物,还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野兔在区境内亦分布广、数量多,对作物危害亦较大,是主要狩猎对象。

野禽:春夏季北徙的鸟类途经秦都区,秋冬有较多的水禽在此越冬,鸟类种属比较丰富。森林鸟类以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三宝鸟、寿带鸟、黑脸噪鹛、锈钩嘴鹛等多见;越冬鸟类中常见的有豆雁、赤麻鸭、绿翅鸭、秋沙鸭、绿头鸭等,其次针尾鸭、花脸鸭、赤颈鸭、鹊鸭、大白鹭、大鸨、灰鸨等鸟禽在渭河滩地一带也可见到;苍鹭、池鹭、白鹭、夜鹭等水禽多在沿渭河水域地带觅食,并混群于高大的树上营巢。夏候鸟有四声杜鹃、大杜鹃、楼燕、家燕、金腰燕、黑枕黄鹂、黑卷尾等。经常见到的留鸟有麻雀、喜鹊、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红嘴山鸦、灰喜鹊、原鸽、环颈斑鸠及环颈雉、石鸡等。

秦都区猛禽数量很少,在田野、沟壕、塬区上空可见到以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为主的鸢、雀鹰、灰脸鵟鹰、红脚隼和红隼;夜间活动捕猎鼠类的猛禽主要有领角鸮、普通雕鸮、纵纹腹小鸮及长耳鸮等。近年来大量投毒灭鼠,使猛禽类二次中毒死亡,加之人为捕猎,其数量大为减少。

两栖、爬行类:秦都区两栖类动物常见的有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黑斑蛙、林蛙等。爬行类有无蹼壁虎、黄纹石龙子,斑丽麻蜥,北方草蜥等。蛇类有赤键蛇、玉锦蛇、白条锦蛇、黄脊游蛇、虎斑游蛇等,其种类和数量皆不多。

虫、鱼:秦都区昆虫类有蜜蜂、马蜂、萤、蚊、蝇、蝎、螳螂、虻、蝴蝶、蜻蜒、蜘蛛、蚯蚓、棉蛉虫、红蛉虫、造桥虫、土元、狗蝇、跳蚤、螟虫、蚜虫、盲椿象、蚱蜢、蚂蚁、天牛、蟋蟀、秋蝉、蝼、蝈蝈、金龟甲、地老虎、草蛉虫、赤眼蜂、拟纸螨、食虫蜘蛛、七星瓢虫、蝗虫等。鳞介类有鲤、鲫、鳝、鲢、草鱼、鳅、鳖、虾、蟹等。

矿产资源

秦都区境内岩石资源种类贫乏,可开采利用的有黄土沙子地热及少量的砾石卵石。黄土主要分布于双照街道、马庄镇塬面和三级阶地,沙子主要分布于渭河沣河沙河河床、滩涂及古河道,地热主要分布于一、二级阶地。因环境保护因素,黄土和沙子的开采受到限制或已接近枯竭。地热资源丰富,具有温度高、压力大、水质优、储量丰富及用途广泛的特点,还处在开发期。温泉水主要用于采暖、洗浴、水疗、游泳等。境内共建成505大学、咸阳服装学院等地热井30余眼,井深在1464至3608米之间,出水温度高达90℃—120℃,单井最大流量303立方米/小时。建成的海泉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温泉游乐场所。矿泉水品位较高,境内开发矿泉水点3处,分别是渭店村、火车西站和天运公司,资源储量2800立方米/日。

经济

综述

2018年,秦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2.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7%,较上年回落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248.8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127.48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1.7:65:33.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持平,第二产业下降4.3%,第三产业提高4.3%。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10.9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5.1%,较上年提高3.6%。

固定资产投资;2018年,秦都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7%,增速较上年回落24.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6.5%,较上年回落32.7%,占投资总量的74.59%。

财税收支:2018年,秦都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41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68亿元,非税收入完成0.73亿元,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91.3%;全区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1.01亿元,同比下降3.3%。

人民生活: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564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05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05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7元,增长9.3%。

第一产业

种植业:2018年,秦都区实现农业增加值7.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6%。粮食播种面积74712亩,粮食总产量为24834吨。蔬菜产量28696吨,较上年增加3.47%;园林水果产量36788吨,较上年减产13.48%。

林业:2018年,秦都区实施绿化造林2000亩,绿化道路10千米,建成森林乡村2个。新增设施蔬菜种植300余亩,新发展桃、核桃、葡萄等1000余亩。

畜牧业:2018年,秦都区肉产量2142吨,较上年增加5.51%;奶产量达到3800吨,较上年下降62.67%;蛋产量234吨,较上年下降76.07%。

第二产业

工业:2018年,秦都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07.45亿元,同比增长5.02%,增速较上年回落3.6%;实现工业增加值17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2%,较上年回落2.6%;轻工业完成总产值219.94亿元,同比增长1.71%,重工业完成总产值387.51亿元,增长7.0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64.81亿元,同比增长1.3%,产销率93%,比上年下降1.1%。

建筑业:2018年,秦都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3家,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3.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商品房实现销售面积81.23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31.9%,与上年相比回落了37.2%。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2018年,秦都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1亿元,增长12.3%,较上年回落4.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8.4亿元,增长11.0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2.4亿元,增长12.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亿元,增长15.4%。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132.7亿元,增长13%;餐饮收入12.4亿元,增长6.2%。

招商引资:2018年,秦都区共引进项目97个,合同引进资金419.7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4.38亿元。

房地产业:2018年,秦都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3.4%,较上年提高17.1%。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积极为企业争取省市科技项目,获得支持资金6500万元。培育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市级瞪羚企业21家,市级重大科技项目11家,秦都区立项支持科技计划项目14家,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达3亿元,专利申请量达900件,授权量550件;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83%,技术合同成交额已完成7.0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301件。

教育事业

2018年,秦都区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7987万元。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1%,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小学为0、初中降至0.16%,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达到100%。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共有教学班1044个,学生54973人,平均班额53人,超大班额问题基本化解,起始年级班额人数基本控制在了56人以下。高考一本上线1737人,二本以上3069人,二本上线人数连续七年实现正增长。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免除学前三年义务教育、公办普通高中各项免补资金共5679.68万元。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生活补助649.25万元,落实营养餐改善计划资金352.76万元。

文化事业

2018年,秦都区共有综合性街办文化站9个,128个社区、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其中建成达标的84个,达标率65.6%。全区有农家书屋、社区书屋116家,其中29家农家书屋,87家社区书屋。2018年为滨河西路、柳仓路等4个社区配备4套76件健身器材。累计策划组织指导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国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重大节庆和民间传统节日,举办节庆文化活动280余场次,举办“迈进新时代共享新生活”消夏文艺巡演活动110余场次,策划组织“激情周末”广场文艺展演活动350场次,送文化进社区80余场次,协助街办、社区、企业策划组织各类群文活动150余场次,完成省十六运会系列活动的文艺演出。围绕“书香秦都•启程新时代”主题,在全区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联合教育局在学校开展了中小学生诗词大赛活动,举办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第六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秦都区分会场启动仪式和经典诵读等全民阅读活动,掀起全区“悦读”风潮。全区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3.97%。

体育事业

2018年,秦都区共有73名运动员参加陕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比赛,获得金牌18枚、银牌15枚、铜牌7枚的好成绩。2018年向省级专业队输送后备人才19人,其中游泳10人、足球7人、乒乓球2人。举办了“迎三八”机关趣味体育活动、喜迎十六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包含篮球、足球、象棋、广场舞、乒乓球等比赛)、陕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暨秦都区省运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省运手拉手网上传火炬”健步走活动、全民健身日系列展演活动、“汉上原浆”杯咸阳市棋王争霸赛秦都赛区选拔赛、“茅台迎新杯”广场舞大赛和公益推广培训等各类群众体育活动,承办了2018年咸阳市渭河国际风筝节暨民俗体育嘉年华活动和“省运手拉手,网上健步走”启动仪式等,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

卫生事业

截至2018年,秦都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2所,医院、卫生院床位750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996人。共有115340人参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190元,政府为群众新农合个人缴费2191万余元,参合率达到100%。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就诊率90.4%,新农合合规费用报销率74.2%。全区已签约家庭79520户,签约居民32.18万人,其中重点人群6.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计生特殊家庭和重度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签约实现全覆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10463份(包括流动人口),建档率77.73%。全区摸底登记65岁以上老年人26712人,免费体检18698人,体检率71%。在册登记的高血压患者42772例、规范管理26298例,规范管理率61.48%;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规范率达到54.08%;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100%;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10751人,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2539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100%。精准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应查人数25395人,已查16368,患病7073人,治疗6848人,治疗率96.8%。计划免疫常规接种报告率100%,接种信息系统覆盖全区防保站、社区服务中心(站)和产科共51家接种单位,报告率100%。七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全区无脊灰病例。

社会保障

2018年,秦都区9个社会救助示范街办创建全面完成。2018年共救助2280户,发放救助金196.07万元;为162户受灾群众发放救助金13.28万元,较2017年救助户数增加92.85%,救助金增加46.1%;为1014户1986名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1255.89万元;为30名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保障金18.23万元;为5名城市三无人员发放保障金3.69万元;发放各类医疗救助金108.50万元。为9名孤儿发放生活费9.92万元;为5名孤儿大学生发放高等教育学费及生活补助金5万元;为2254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254.98万元;为37167名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补贴2030.68万元,拨付各项养老补助资金335.64万;建成西兰办芙蓉社区、渭滨办柳仓路社区等5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18年共办理结婚登记3404对、离婚登记1276对,补发各类婚姻登记证2152对,登记合格率达到100%。殡葬救助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2000元。完成福彩销售7125.89万元,较上年增长8.3%。累计发放各类抚恤补助1750万元,较上年增长9.2%;补发1999年至2012年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金1052.34万元。

环境保护

2018年,秦都区开展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入户调查工作,共完成污染源普查单位419家。完成低氮燃烧改造锅炉69台。北区供热公司完成75蒸吨燃煤锅炉改造,实现了清零目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34,较上年下降7.9%,PM2.5平均值72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0.0%。完成水质污染源监测60多次,监测污染因子700余项,出具监测报告60份。辖区内渭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Ⅳ级。新发现散乱污企业117户,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依法依规予以关停取缔,其余的进行了提升改造和集中整合搬迁。办理环保案件39起,罚款157.39万元,开展大检查16次,检查企业项目583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及响应工作,列入的29家企业“一厂一策”操作方案全部完成。

历史文化

秦都曾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周、秦、汉、唐等11个封建王朝先后京畿于此,是古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站、历代商贾云集之重地。区内文物荟萃,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秦风、秦韵、秦文化氛围浓厚,素有“地下文物宝库”和“天然博物馆”的美称,是咸阳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魅力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都牛拉鼓

牛拉鼓是咸阳独具特色的民间锣鼓乐舞。其特点是大鼓大舞大阵容。牛拉鼓,直径在五尺开外,因鼓之大,不便抬移,非用车载牛拉不可而得名。《诗经•大雅》中曾有“贵鼓维庸”的记载。牛拉鼓表演场面宏伟浩大,除两面直径两米左右、饰以龙凤呈祥的大鼓之外,还辅以数面小鼓、马锣、大锣、螺号和少则四五十副,多则二三百副的铙钹,再配以数十名绑子和绞子伴舞。鼓手穿对门襟白衬衫,外套黑背心,腰系绿色腰带,黑裤黑鞋,头裹白毛巾,斜挎一条红绸带(或写着字的绶带);梆绞舞者穿对门襟白衬衫,外套天蓝背心;铙钹、大锣、马锣、螺号敲击者穿白色对门襟衬衫、黑裤、黑鞋、黑腰带,头裹白毛巾。

秦都咸阳民间剪纸

咸阳秦风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其他地方剪纸所不同的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也决定了咸阳秦风剪纸具有一定的半文物的性质,其富有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为研究中国的民俗学、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咸阳秦风剪纸内容多以古风民俗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在表现手法上十分注重内涵,追求寓意;技巧上体现了秦人特有的粗犷、朴实、率真的特点。传统的咸阳民间剪纸是中国古文化的艺术再现,许多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的图案纹样其发源的鼻祖都能在咸阳秦风剪纸中看到它的发展脉络。例如,咸阳秦风剪纸中的许多主题纹样,均保留着人类早期活动的史影,纪录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足迹,十分可贵。“鹿鹤同春”、“鱼儿钻莲”、“女娲补天”、“五毒闹蛙”等,这些图案在民间司空见惯,示意吉祥,实际为史前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原始图腾文化和早期人类生殖崇拜的遗风的体现;“老鼠吃葡萄”、“莲里生子”、“麒麟送子”是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的反映;“龙凤呈祥”、“鸳鸯戏荷”是对男女爱情的赞美;“八宝献寿”、“五福捧寿”是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岁寒三友”、“青竹腊梅”是对品德高尚的人的颂扬等等。尤其是秦风剪纸中的挂历剪纸,利用挂历的原有色彩巧妙的进行构图、剪制,使剪纸图案更具感染力,挂历剪纸是剪纸中独具风格的品类,可谓剪纸中的极品。秦风剪纸图案均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思维,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形式上的优美,而且是通过剪纸艺术弘扬了传统文化道德及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咸阳民间社火,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季节性、节日性强的民间艺术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幽默风趣。有芯子、高跷、竹马、龙灯狮子、旱船、花轿、牛拉鼓等,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特征。

民间刺绣

咸阳民间刺绣品种浩繁,是实用性、装饰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手工艺品,它的特点是色彩鲜艳,构图多变,针脚细腻,气韵流畅。

民间编织

很早以前,咸阳人民就用勤劳灵巧的双手把随处可见的杨柳、枝条、麦秸、玉米皮等精心编制成各种漂亮实用的日用品和工艺品。在咸阳农村,民间编织工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现代色彩。

著名人物

壤驷赤

姓壤驷,名赤,字子徒,汉族东周春秋秦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长于诗书。作品虽散佚,但受到人们尊崇。东汉安帝时配祠阙里,唐太宗追赠北征侯,宋真宗加封侯。

窦融

(前16—62年)东汉开国功臣。字周公,平陵人。王葬时任波水将,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受赐黄金千两,昆阳之战王莽失败后,他投归刘玄,先任钜鹿太守,后任张掖属国都尉。结交地方贤明,与羌族和好,得到河西各方拥戴。更始三年(25年),刘玄失败。他权衡形势,主张河西各郡同心协力,求得自存,以观时变,被推举为张掖、武威、酒泉、敦煌、金城(今兰州)五郡大将军。他先依附于天水隗嚣,后欲投靠洛阳称帝的刘秀,遂派使者投书献马。双方达成联合协议,刘秀任命他为凉州牧,并在平陵重修窦氏祖坟,促其与隗嚣决裂。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统军西讨隗嚣,他率五郡太守,联合羌人首领,组织数万军队参战,击败隗嚣。讨平陇蜀割据势力后,被任命为冀州牧,后升任大司空,封安丰侯,是云台画功臣32人之一。

窦固

东汉大臣。字孟孙,平陵人,窦融侄子。少时好览《书》、《传》,喜兵法。同光武帝女儿涅阳公主婚配,任黄门侍郎,明帝即位,任中郎将,监御林士(禁军)。因窦融子窦穆犯罪受株连,罢官居家10余年。永平十五年(72年),随窦融征战河西,任奉车都尉,率兵屯凉州。次年由酒泉出发,达天山东端,击败北匈奴呼衍王,直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庐(今哈密),置宜禾都尉。留部分官兵屯田守边,派假司马班超出使鄯善,开通西域,率部凯旋还朝。永平十七年,率兵1.4万骑,再次出玉门关,击败匈奴控制的车师,前后二王皆降(前王庭在今吐鲁番,后王庭在今吉木萨尔),重置西域都护及戊、巳校尉。他用武力威慑匈奴的同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羌人、胡人待客,肉还未熟,即劝进食,他毫不嫌忌,加之军纪严明,帮助恢复发展生产,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西域局势迅速安定。回朝升任光禄大夫、卫尉,位在三公九卿之列。

刘光蕡

(1843—1903年)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陕西维新派领袖,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是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等人的老师。

王嘉

西汉平陵人,字公仲。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建昭中,任光禄掾。建平中,迁御史大夫汉哀帝时为丞相,封新甫侯。元寿元年,哀帝宠幸董贤,欲封董贤为侯,王嘉反对,称“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王嘉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哀帝怒将王嘉下狱。狱中绝食二十余日,呕血而死。诸葛亮评:“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风景名胜

综述

秦都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素有地下文物宝库和天然博物馆之美称。拥有各类文物遗址遗迹40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汉平陵、秦汉沙河古桥遗址),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清刘古愚墓),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细柳仓遗址、马跑泉矶遗址[1] 、尹家村遗址[2] )。相传姜子牙渭滨钓鱼遗址在今钓台街道钓鱼台村,汉上林苑野韭泽在今钓台街道东张村之北,驰名中外的“咸阳古渡”,为关中八景之一。

咸阳湖景区

咸阳湖景区位于渭河咸阳城区段,西起咸通路,东至渭河陇海铁路桥,全长4.7千米,宽600—800米,占地约240公顷。

咸阳湖工程于2004年10月全面开工建设,2005年7月立坝蓄水,主要由水利防洪工程和生态景观组成:水利防洪工程采用中隔墙的方式将500米宽的渭河主河道一分为二,南侧为泄洪河道,北侧用橡胶坝蓄水形成了面积124公顷的湖面,既调节了城区气候,又改善了市区生态环境,展现了“一泓碧水润古城,渭水贯都展新颜”的景象。

生态景观以渭河为主轴、以古咸阳秦汉历史文化为背景,在两岸建设宽50—180米的带状绿化景观区,与“渭滨公园”、“古渡公园”、“统一广场”、“清渭楼”、“古渡遗址”、“渭水晚情”、“上林晨曦”等景点交相辉映,展示古都咸阳厚重的历史文化。[3]

沙河古桥风情园

沙河古桥遗址位于咸阳秦都区钓台镇资村沙河枯河道中。1986年元月,当地农民在取沙时发现两座木桥遗址,被列为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经发掘清理,一号桥现暴露出木桩16排、112根,每排间距3-6米,已露出的木桩高2米左右,直径为40厘米。桥桩上端残缺不全,有火烧痕迹,桥面不复存在。桥南端紧末一排桥桩内外共发现7块重约2-3吨长方体铁槽。二号桥在一号桥东300米处,已发现5排41根木桩,排距8米左右,已回填保护。

国家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考证,这两座秦汉古桥是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

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位于双照街道肖何庙村,由魏德军个人投资兴办,是以收藏、展示、研究红色文物为主的专题博物馆,是汉明帝刘庄下诏书建“酇侯祠”纪念萧何丞相的村庄,故名“萧何庙村”。“南有蛟龙碑,北有金头坟,中有萧何庙”的地理格局,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汉文化底蕴的宝地,也是汉文化在五陵塬中的一颗明珠。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陈列面积600平方米,办公文物库房面积100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该馆以中国红色革命史为主线,以民族屈辱史为铺垫,收藏具有历史影记的文物,藏品来源以民间征集、个人捐献为主要征集形式,先后在陕北延安、子长、志丹、米脂、佳县、神木等地征集红色文物。展览内容分为四个陈列室。第一陈列室:“民族的十大转折”。第二、三陈列室:分为长征时期和延安时期。第四陈列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展示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区。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视频

咸阳市秦都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片

视频

秦都区宣讲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