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查德·伯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Man對話 | 貢獻
(added Category:英國男演員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行 24: 行 24:
 
}}
 
}}
 
'''理查德·伯顿'''({{lang-en|Richard Burton}},{{bd|1925年|11月10日|1984年|8月5日}}),是[[威尔士|英国]][[演员]]。他曾经是[[好莱坞]][[身价]]最高的演员,与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私人关系相当密切。<ref>{{cite web | author= | title=Richard Burton: Works 1970s | url=http://www.richardburton.com/film_70sbot.htm | publisher=The Official Richard Burton Website | date=2008 | accessdate=2008-06-05 | deadurl=yes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22000609/http://www.richardburton.com/film_70sbot.htm | archivedate=2008-09-22 }}</ref>
 
'''理查德·伯顿'''({{lang-en|Richard Burton}},{{bd|1925年|11月10日|1984年|8月5日}}),是[[威尔士|英国]][[演员]]。他曾经是[[好莱坞]][[身价]]最高的演员,与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私人关系相当密切。<ref>{{cite web | author= | title=Richard Burton: Works 1970s | url=http://www.richardburton.com/film_70sbot.htm | publisher=The Official Richard Burton Website | date=2008 | accessdate=2008-06-05 | deadurl=yes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922000609/http://www.richardburton.com/film_70sbot.htm | archivedate=2008-09-22 }}</ref>
 +
 +
'''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可能因與[[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他兩次結婚)的動盪個人生活而得到大眾深刻的印象,但他也被認為是[[第二預世界大戰|二戰]]後英國傑出的演員。
  
 
== 生平 ==
 
== 生平 ==
 
=== 童年与教育 ===
 
=== 童年与教育 ===
 理查德·伯顿出生在[[英国]][[威尔士]]名叫[[Pontrhydyfen]]的小村庄,在工人家庭长大,是家里的第十三个孩子。<ref name=bbc>[http://www.bbc.co.uk/wales/southwest/halloffame/showbiz/richardburton.shtml BBC Biography]</ref>他爸爸是[[煤矿工人]]——「十二小时制的工人」。伯顿的家人后来声称:「他看上去很像我…他非常擅长雄辩,投入巨大的热情,以及巨大的暴力」。<ref>Hollis Albert,''Burton'', G. 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986, p.23, ISBN 0-399-13093-4</ref>
+
 理查德·伯顿出生在[[英国]][[威尔士]]名叫[[Pontrhydyfen]]的小村庄,在工人家庭长大,是家里的第十三个孩子。<ref name=bbc>[http://www.bbc.co.uk/wales/southwest/halloffame/showbiz/richardburton.shtml BBC Biography]</ref>他爸爸[[查德·沃爾特·詹金斯]] 是[[煤矿工人]]——「十二小时制的工人」。伯顿的家人后来声称:'' 「他看上去很像我…他非常擅长雄辩,投入巨大的热情,以及巨大的暴力」'' 。<ref>Hollis Albert,''Burton'', G. 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986, p.23, ISBN 0-399-13093-4</ref>
 +
 
 +
他的母親在他蹣跚學步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後來拋棄了家庭,讓他由姐姐塞西莉亞撫養長大。他是[[莎士比亞]],[[詩歌]]和閱讀的狂熱愛好者,曾經說過''“家就是書本所在”''。他獲得了[[牛津大學]]獎學金以學習表演,並於1944年首次露面。
 +
 
 +
===演藝事業===
 +
他的第一部電影是在英國常規電影中露面的,例如'''《多爾溫的最後一天》(1949年)''','''《海濱》(1950年)'''和'''《綠色成長》(1951年)'''。然後,他開始出現在好萊塢電影中,例如'''《我的表兄弟》(My Cousin Rachel,1952年)''','''《長袍》(The Robe,1953年)'''和'''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1956年)''',此外,他還在[[英國]]和[[美國]]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舞台製作,經常進行出色的評論。 1950年代後期是英國電影界一個激動人心且充滿創造力的時期,通常被稱為'''“英國新浪潮”''',而伯頓恰恰是其中的一員,並在'''《憤怒的回望》(Look Back in Anger,1959年)'''中展現了轟動性的表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著'''“最長的一天”(1962)'''中,他還與國際明星齊齊出現,然後可以說是他最“臭名昭著”的角色,如'''馬克·安東尼(Marc Antony)'''在[[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對面的那部昂貴的'''埃及豔后(Cleopatra)(1963)'''。當然,這是一部電影,開始了他們的熾烈和激情的浪漫(加上兩對婚姻),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其中兩部電影出現在幾部作品中,包括'''The VIPs(1963)''','''The Sandpiper(1965)''',動態的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 (1966)'''和'''《馴悍記》(1967)''',以及類似'''《喜劇演員》(1967)'''的票房失敗。伯頓表現出色時表現出色,例如'''《貝克特》(1964年)''',[[田納西·威廉姆斯]]的電影改編的'''《鬣蜥之夜》(1964年)''',出色的間諜驚悚片'''《間諜來了》'''中的表現。拍攝於1965年的'''《感冒》(Cold)''',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動作冒險電影'''《老鷹敢於》(1968年)'''中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
===陷入低潮===
 +
1960年代末,隨著粉絲們轉向年輕,有朝氣的男明星,他的觀眾吸引力開始有所下降,但是伯頓在'''《千日安妮》(1969年)'''中擔任亨利八世國王時表現出色,'''《襲擊隆美爾》(Raid on Rommel)(1971)''','''《惡棍》(1971)'''中名列前茅,在'''《哈默史密斯出沒》(Hammersmith Is Out,1972)'''和'''《藍鬍子》(Bluebeard,1972)'''中進行夢遊表演,並在可笑的'''《托洛茨基暗殺案》(The Assassination of Trotsky,1972)'''中被誤導。
  
=== 事 ===
+
=== 晚年===
 +
  到1970年代初期,伯頓發現自己出演了一些品質可疑的電影,只是為了付賬單和養家糊口,包括'''《離婚的他-離婚的她》(1973年)'''(他最後一部與[[伊麗莎白·泰勒|泰勒]]合作的電影),'''克萊斯曼(1974)''','''短暫遭遇(1974)''','''積寶(1974)'''(並未完成)和'''驅魔人II:異端(1977)'''。然而,他以出色的表現在'''《馬屬》(1977)'''中獲得了奧斯卡提名,也是他當年最佳的表演。 1978年,他與代理偶像[[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和[[羅傑·摩爾]](Roger Moore)一起出演有關南非僱傭軍的故 。儘管這部電影的首演不算多,但在過去的35年中,它吸引了相當多的追隨者。他的最後表演是在[[喬治·奧威爾]]的'''反烏托邦《十九點四十八》(1984)'''的最新電影版中,作為狡猾的審判官'''“奧布萊恩”(O'Brien)''',他在這部電影中贏得了好評,並在電視迷你電視連續劇'''《埃利斯島》(Ellis Island,1984)'''中獲得了好評。他於1984年8月5日在[[瑞士]] Celigny 因腦出血去世。
 +
 
 +
===與奥斯卡無緣===
 
 伯顿曾经入圍过七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一次[[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但卻从来没有获奖。
 
 伯顿曾经入圍过七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一次[[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但卻从来没有获奖。
  
行 218: 行 231:
  
 
* ''[[Jeff Wayne's Musical Version of The War of the Worlds|War of the Worlds]]'' (1978)
 
* ''[[Jeff Wayne's Musical Version of The War of the Worlds|War of the Worlds]]'' (1978)
 
+
{{col-end}}
 
 
 
 
 
 
 
 
 
==视频==
 
==视频==
 
=== 【橄榄】音乐剧《亚瑟王传奇》理查德·伯顿 ===
 
=== 【橄榄】音乐剧《亚瑟王传奇》理查德·伯顿 ===
 
{{#iDisplay:s03488wxnmt |480|360|qq}}
 
{{#iDisplay:s03488wxnmt |480|360|qq}}
  
 +
{{clear}}
 +
{{Reflist}}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
*[https://www.imdb.com/name/nm0000009/bio Richard Burton Biography]
 +
 +
[[Category:英國男演員]]

於 2020年1月27日 (一) 18:28 的最新修訂

理查德·伯頓
男演員
英文名 Richard Burton
國籍 英國
出生 理查德·沃爾特·金克斯
Richard Walter Jenkins

(1925-11-10)1925年11月10日
英國聯合王國威爾士Pontrhydyfen
逝世 1984年8月5日(1984-08-05)(58歲)
日內瓦州塞利尼
配偶 西比爾·威廉姆斯(1949年-1963年結婚)
伊麗莎白·泰勒(1964年-1974年結婚)
伊麗莎白·泰勒(1975年-1976年結婚)
蘇珊·亨特(1976年-1982年結婚)
莎莉·海伊(1983年-1984年結婚)
兒女 凱特·伯頓 (1957年—)
傑西卡·伯頓 (1961年—)
瑪麗亞·伯頓 (1964年—)
活躍年代 1944年–1984年
網站 RichardBurton

理查德·伯頓英語:Richard Burton,1925年11月10日-1984年8月5日),是英國演員。他曾經是好萊塢身價最高的演員,與女演員伊麗莎白·泰勒私人關係相當密切。[1]

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可能因與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他兩次結婚)的動盪個人生活而得到大眾深刻的印象,但他也被認為是二戰後英國傑出的演員。

生平

童年與教育

理查德·伯頓出生在英國威爾士名叫Pontrhydyfen的小村莊,在工人家庭長大,是家裡的第十三個孩子。[2]他爸爸查德·沃爾特·詹金斯煤礦工人——「十二小時制的工人」。伯頓的家人後來聲稱:「他看上去很像我…他非常擅長雄辯,投入巨大的熱情,以及巨大的暴力」[3]

他的母親在他蹣跚學步的時候就去世了,父親後來拋棄了家庭,讓他由姐姐塞西莉亞撫養長大。他是莎士比亞詩歌和閱讀的狂熱愛好者,曾經說過「家就是書本所在」。他獲得了牛津大學獎學金以學習表演,並於1944年首次露面。

演藝事業

他的第一部電影是在英國常規電影中露面的,例如《多爾溫的最後一天》(1949年)《海濱》(1950年)《綠色成長》(1951年)。然後,他開始出現在好萊塢電影中,例如《我的表兄弟》(My Cousin Rachel,1952年)《長袍》(The Robe,1953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1956年),此外,他還在英國美國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舞台製作,經常進行出色的評論。 1950年代後期是英國電影界一個激動人心且充滿創造力的時期,通常被稱為「英國新浪潮」,而伯頓恰恰是其中的一員,並在《憤怒的回望》(Look Back in Anger,1959年)中展現了轟動性的表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著「最長的一天」(1962)中,他還與國際明星齊齊出現,然後可以說是他最「臭名昭著」的角色,如馬克·安東尼(Marc Antony)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對面的那部昂貴的埃及豔后(Cleopatra)(1963)。當然,這是一部電影,開始了他們的熾烈和激情的浪漫(加上兩對婚姻),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其中兩部電影出現在幾部作品中,包括The VIPs(1963)The Sandpiper(1965),動態的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 (1966)《馴悍記》(1967),以及類似《喜劇演員》(1967)的票房失敗。伯頓表現出色時表現出色,例如《貝克特》(1964年)田納西·威廉姆斯的電影改編的《鬣蜥之夜》(1964年),出色的間諜驚悚片《間諜來了》中的表現。拍攝於1965年的《感冒》(Cold),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動作冒險電影《老鷹敢於》(1968年)中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陷入低潮

1960年代末,隨著粉絲們轉向年輕,有朝氣的男明星,他的觀眾吸引力開始有所下降,但是伯頓在《千日安妮》(1969年)中擔任亨利八世國王時表現出色,《襲擊隆美爾》(Raid on Rommel)(1971)《惡棍》(1971)中名列前茅,在《哈默史密斯出沒》(Hammersmith Is Out,1972)《藍鬍子》(Bluebeard,1972)中進行夢遊表演,並在可笑的《托洛茨基暗殺案》(The Assassination of Trotsky,1972)中被誤導。

晚年

到1970年代初期,伯頓發現自己出演了一些品質可疑的電影,只是為了付賬單和養家糊口,包括《離婚的他-離婚的她》(1973年)(他最後一部與泰勒合作的電影),克萊斯曼(1974)短暫遭遇(1974)積寶(1974)(並未完成)和驅魔人II:異端(1977)。然而,他以出色的表現在《馬屬》(1977)中獲得了奧斯卡提名,也是他當年最佳的表演。 1978年,他與代理偶像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和羅傑·摩爾(Roger Moore)一起出演有關南非僱傭軍的故事。儘管這部電影的首演不算多,但在過去的35年中,它吸引了相當多的追隨者。他的最後表演是在喬治·奧威爾反烏托邦《十九點四十八》(1984)的最新電影版中,作為狡猾的審判官「奧布萊恩」(O'Brien),他在這部電影中贏得了好評,並在電視迷你電視連續劇《埃利斯島》(Ellis Island,1984)中獲得了好評。他於1984年8月5日在瑞士 Celigny 因腦出血去世。

與奧斯卡無緣

伯頓曾經入圍過七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一次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但卻從來沒有獲獎。

自傳

1964年, 他寫了一本名叫《A Christmas Story》的半自傳體小說,內容是有關於在威爾士煤礦村的經歷。[4]

獲獎與提名

奧斯卡獎

提名(括號內為得獎者)

英國電影與藝術學院獎

提名
  • 1960 最佳男主角, 《Look Back in Anger》
  • 1968 最佳男主角, 《馴悍記

艾美獎

提名
  • 1985 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or in a Limited Series or a Special, Ellis Island

金球獎

  • 1953 最具潛力男新人 - 《My Cousin Rachel》
  • 1978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Equus
提名
  • 1960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Look Back in Anger》
  • 1965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雄霸天下
  • 1967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靈慾春宵
  • 1968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Musical/Comedy, 《馴悍記
  • 1970 最佳男演員 - Motion Picture Drama, 《千日女王

格萊美獎獲得者

托尼獎

  • 1961 最佳男演員 - Musical, Camelot
  • 1976 特別獎
提名
  • 1959 最佳男演員 - Play, Time Remembered
  • 1964 最佳男演員 - Play, Hamlet

電影列表

著作

  • Druid's Rest (1944)
  • Castle Anna (1948)
  • The Lady's Not For Burning (1949)
  • The Lady's Not For Burning (1950)
  • A Phoenix Too Frequent (1950)
  • The Boy With A Cart (1950)
  • Legend of Lovers (1951)
  • Montserrat (1952)
  • Time Remembered (1957)
  • A Poetry Reading (1964)
  • Doctor Faustus (1966)

視頻

【橄欖】音樂劇《亞瑟王傳奇》理查德·伯頓

  1. Richard Burton: Works 1970s. The Official Richard Burton Website. 2008 [2008-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2). 
  2. BBC Biography
  3. Hollis Albert,Burton, G. 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986, p.23, ISBN 0-399-13093-4
  4. '/ A Christmas Story at Amazon.com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