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潘君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君骅(1930年10月14日-),江苏常州人,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长期从事光学仪器领域的研究。

潘君骅早年曾就读于嘉兴中学、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等校。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52年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前往苏联普尔科沃天文台学习天文光学,并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长春光机所任职。1980年调往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任研究员。此后他主持研制了当时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人物经历

1930年10月14日,潘君骅出生于上海吴淞,祖籍江苏常州。

1949年9月—1952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52年8月—198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作。

1956年9月—1960年7月,接受单位安排到苏联留学,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学习,师从苏联著名天文光学专家马克苏托夫。由于潘君骅本科学的是机械,光学只是业余水平,所以他学习更加刻苦,后以研究生学历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1980年6月—2000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工作。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5月,成为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成就

1960-1966年,潘君骅为长春光机所建立了大口径光学仪器制造的技术基础,推进非球面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1972-1974年,潘君骅研制出激光球面干涉仪。

1980年,潘君骅被调到南京天文仪器厂,正式介入216工作,首先把握住了涉及仪器大局的设计问题,其次是遗漏的设计问题,只要是光学和机械方面的,潘君骅自己来做,经过努力,216望远镜终于在1989年下半年运到北京兴隆山上,并在当年就开始与法国天文学家一起进行国际联测。

在做216工作时,潘君骅还开拓了不少光学系统中非球面的应用,如总参二部的战场侦察车光学系统;北京508所的资源卫星主光学系统;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用的轮胎面光学件加工;离轴非球面的单件加工;潘君骅和薛鸣球院士一起,强力主张在921任务中应用非球面等。在做非球面实际工作的同时,潘君骅不得不深入到非球面的设计理论。

1989年,潘君骅领导完成2.16米天文望远镜[2]及其专用附属仪器-阶梯光栅分光仪,为航天508所、总参二部、中科大、成都光电所、上海技物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空间中心等单位研制了多种非球面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

视频

潘君骅 相关视频

《闪耀星空的“光学全才”——潘君骅》
【读懂中国】潘君骅:用一生追光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