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湘潭市博物馆1979年8月成立湘潭地区文物工作队,1983年1月成立湘潭市文物管理所。同年地市合并,1984年7月在上述两单位的基础上成立湘潭市博物馆和湘潭市文物工作队,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原馆址设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圣殿内,现馆址为湘潭市岳塘区湖湘东路7号,2015年12月25日新馆开馆,现隶属湘潭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领导,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展厅展馆
后殿展室为各种临时性陈列和专题展览。建馆以来曾举办《马王堆出土文物》、《秦兵马俑》、《恐龙》、《中国近百年历史回顾》、《湘籍英烈》、《齐白石书画》[1]、《湘潭历代书画》、《历代钱币》、《雨花石》等多种临时陈列,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果。
“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也各具特色和亮点。博物馆定位为城市综合型博物馆,湘潭故事、名人世家、乡土情怀、馆赏珍藏4个主题展区。基本功能包括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和研究、文物鉴定交流等功能,博物馆展陈面积约8600平方米。
一楼设有湘潭故事、临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和纪念品商店。
展厅“湘潭故事”,主要讲述了湘潭从远古到清中期的历史发展,包括远古与传说、初奠基业、经略湘南、洛口立县、县治迁徙、“小南京”、“金湘潭”、湘学崛起8个部分,厅内陈列了很多湘潭出土的文物。
二楼设有名人世家、乡土情怀和报告厅。
展厅“名人世家”,包括曾氏家风、罗氏家族、周氏门第、陈氏世家、湘潭三杨、王氏书香、刘氏双雄、黎氏八骏。带孩子来这里学习湘潭的名人世家们吧!
展厅“乡土情怀”,成列分为红尘鼓舞、山水流音、食步天下、艺夺天工四部分。
三楼设有“馆藏赏珍”和“西泠二李”艺术馆。
馆藏实力
该馆收藏各种铜铁器、陶瓷器、玉器[2]、字画等藏品10000余件,尤其为湘潭地方文物征集。其中以战国青瓷瓿、战国隐纹铜矛、春秋方形铜镜、越式青铜鼎、元代青花缠纹牡丹花纹罐、雍正天青釉瓷尊,以及谢时巨、陈鹏年、何绍基、左宗棠、彭玉麟等名人字画较为珍贵。
该馆陈列为湘潭历史陈列,共有展品3000多件,其中以陶器、铜器、瓷器和革命文物为主。系统反映湘潭自有人类居住以来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阶段,夏商周奴隶社会阶段,战国以来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和表现近代湘潭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民主革命阶段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概况。中殿民俗文物陈列主要通过各种民俗文物、塑像、文献资料展示湘潭人民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领域内的风俗、规矩和禁忌等。
新博物馆定位为城市综合型博物馆,基本功能包括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和研究、文物鉴定交流等功能,博物馆展陈面积约86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湘潭市博物馆1979年8月成立湘潭地区文物工作队,1983年1月成立湘潭市文物管理所。同年地市合并,1984年7月在上述两单位的基础上成立湘潭市博物馆和湘潭市文物工作队,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2015年12月25日,湘潭市博物馆新馆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
建筑布局
关圣殿始建于清康年间(1662-1722),它名义上为祭祀关羽的场所,实际上为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会馆,故称北五省会馆。整个建筑由前、中、后三大殿组成,坐北朝南偏东,东西两边高耸的封火墙与周围建筑隔开。中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透雕蟠龙柱一对,雕刻细腻,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实属罕见。殿内尚有石碑十多块,其中尤以《北五省祀田碑记》、《重建春秋阁记》和《棉花规例》等较为重要,是了解近代湘潭商业情况的重要史料。整个建筑群占地4066平方米,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前殿两边厢房及大厅为基本陈列室,中殿为民俗陈列室,后殿为大型展览室,展线长达200余米。
新建的“三馆”,位于湘潭市行政中心区北面,南邻湖湘东路,北与湖湘公园、梦泽湖为伴。“三馆”建设总用地面积54.6亩,建设规模约42000平方米,是2015年湘潭市重点建设文化项目。
“三馆”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主持。“三馆”建筑的设计理念,立足于湘潭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以“山连大岳”为主题,寓意湘潭“格物致知”、“经天纬地”的厚重文化和特色。远望“三馆”,整体造型恰似一艘起航的航船,红色基座寓意着红色文化底蕴,白色主体寓意厚重的湖湘文化内涵,外框的架构寓意湘潭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
视频
湘潭市博物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齐白石绘画作品 ,搜狐,2018-11-13
- ↑ 古代玉器:常规知识总结(收藏版),搜狐,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