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深圳市人体工程学应用协会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深圳市人体工程学应用协会(Shenzhen Association of Ergonomics Application,简称SAEA),以加速推进中国人体工程学发展,扩大人体工程学有效应用范围和对社会的贡献为宗旨,于2016年9月在深圳注册成立。是当前中国推行人体工程学科学和实践的主要专业机构,也是国内最为活跃的人体工程学组织。

目录

深人协简介

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是一门国际上正在迅猛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等特性,研究和改善人、机(包括机器、计算机[1]、工作生活用品及软件界面等)、环境之间的合理关系,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生活条件,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深圳市人体工程学应用协会(Shenzhen Association of Ergonomics Application,简称SAEA)基于推动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及应用,经近百名专家、企业家联名倡议发起,于2016年9月在深圳注册成立。 本会以加速推进中国人体工程学发展,扩大人体工程学有效应用范围和对社会的贡献为宗旨,是当前中国推行人体工程学科学和实践的主要专业机构,也是国内最为活跃的人体工程学组织。协会会员范围涵盖国内外,汇集了相关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及具有代表性的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本会与美国人因工程学会(the USA)、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英国人机工程学研究所(the UK)等国际性学会组织建立了密切沟通与协作。紧密筹建中的人体工程专业委员会(Ergonomic Professional Committee),将汇集更多领域专家、行业精英,共同促进我国基础科学交叉研究和应用技术相互渗透,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愿景: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人体工程学[2]普适协会;在人机、环境、社会、生产力等各个方面不断引领改良革新,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和更健康。

使命:推进人体工程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核心价值观:成长·创新·普惠

成立背景

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概念被首次提出。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也正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及九大任务和八项支撑措施。

2015年12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通知。全面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

2016年3月28日,首届比特工业设计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现场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生理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等领域专家和企业家围绕“制造强国”大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达成以下共识:我国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目标,迫切需要加强发展。人体工程学应用是加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既是在供给侧引领产业协同创新,也是在需求侧满足消费者多方需求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人体工程学研究和产业应用,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原动力。经提议,与会专家企业家表决一致同意联名倡议发起成立人体工程学行业协会组织。

2016年3月30日,正式成立协会筹委会。经多次会议讨论,决定以‘人体工程学应用’为正式名称,并确立发展方向。“协会”以整合国内外人体工程学资源,共同合作提升国内人体工程学术研究及相关技术应用,并促进国际相关研究交流,获得学术界、教育界及产业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2016年9月19日,经过六个月的筹备,深圳市人体工程学应用协会(Shenzhen Association of Ergonomics Application,SAEA)在深圳注册成立并即开始服务国际人体工程学界。从那一刻起,深人协就必将成为人体工程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学科定义

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是一门国际上正在迅猛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涉及多种学科,如: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劳动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等,应用领域十分广阔。由于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学科侧重点的不同,学科命名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欧洲:称为工效学(Ergonomics)

美国:人类因素学(Human Factors)、人类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工程心理学

日本:人间工学

中国:人体工程学、工效学、人机学、人机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伊始,人类就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且人类总是不断思考着怎样来利用这些工具,怎样使这些工具用起来更方便,更简单,这样不可避免的,人与器具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即使是在石器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到打磨成不同形状尺寸的石头,这样做是为 [3] 了让这些石头更适合人手的掌握,更方便人手的用力。例如:1963年江苏邱县在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匕首,其造型与现代的匕首己十分相似,由把柄、刀身、尖刀组成,而把柄的孔状呈半圆形,看起来非常符合人手握持。可以看到,为了人的使用,早期人类在有意识地运用“人体工程学”。但此时对人体工程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视觉感受及经验积累上。可以说,这是最原始的人机关系。

虽然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使用到了人体工程学,但是将其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来研究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可以说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劳动学最早出现在波兰,1857年波兰人亚司特色波夫斯基(WojciechJastrzebowski)第一个建立劳动学,并命名为Ergonomics。该词出自希腊语erg(劳动,工作)和nomos(规律性,论,学),而不是目前许多书上写的“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这也就是后来的人体工程学。但是,人体工程学的确最早是在英国展开研究,而形成和实际性的进展却是发生在美国。人体工程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人体工程学的萌芽

19世纪之前,人们虽然没有系统科学的探讨人体工程学,但是在自觉不自觉之间,人们会用到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他们最初的初衷是这些工具操作起来是否方便,人们用着是否舒适。这些有关人体工程学的理论散碎地出现在一些书籍里面,并没有成为完整的着作。比如两千多年我国商周时期的《冬官考工记》就有按人体尺寸设计制作各种工具和车辆的记载,其中详细描述了马拉车辆设计中车轮结构及尺寸如何按人的尺寸设计,以保证其宜人性,并使马的力量得以很好发挥。于是得出“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幞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不但如此,从《考工记》里,你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工效学的思想。我们都知道,工效学的运用最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武器的研制中,但是两千年前的考工记中就清楚地讨论了古代作战中人、弓、矢的搭配问题。在人、弓、矢三者与“的”构成的系统中,射手因体形、意志、气质等差别,而有“危人”和“安人”之分。“危人”刚毅勇敢、火气大、行动急疾、所谓“骨直以立,忿执以奔。”(《弓人》)“安人”长得矮胖,意念宽缓,行动迟慢,所谓“丰肉而短,宽缓以茶。”(《弓人》)按弓、矢的刚柔程度不同,也有危弓(刚硬的弓)、危矢(剽疾的箭)和安弓(柔软的弓)、安矢(柔缓的箭)之别。《考工记》指出“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和“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的搭配方式最不可取,因为前者箭的速度不快,不易命中目标,即使射中了也无力深入;后者箭将反复拱曲前进,不能稳中目标。按照心理学、空气动力学和射箭理论,安人宜选用危弓和安矢,危人宜选用安弓和危矢最为合理。可以说《考工记》里记载的这些思想与现代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某些方面不谋而合。

另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明代椅子中常见的“S”形靠背,就是符合人体脊椎的弯曲曲率的。国外在此时期也是一样,着名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斯(Protogras)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就阐明:一切设计的出发点是人,适合人体功能的设计是适度的,不符合人体功能的设计是不适度的。手工业时代的中外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从实用与美观角度出发,遵循着合乎人体结构的基本规律。像埃及国坦卡门墓中的御座、乌木椅及人形棺、玻璃枕头,以及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神庙、金属工艺品的设计都有体现。总之手工业对代对于人体结构因素在各领域的设计是一种自觉和经验的设计意识。

19世纪后期,西方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快速发展,为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孕育出温床。机器大工业化的生产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都是人适应机器,为了充分发挥机器的生产效率,保证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美国的学者F.W.泰罗(F.W.Taylor)等人开始研究机器、材料、人员和作业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和管理的关系问题,为人类工程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德国心理学家L.ff.斯腾和美国心理学教授H.敏斯特伯格(H.Munsterberg)提倡心理学在生产实践上的运用,它通过心理学原理的运用,选择和培训工人,以使工人更好的适应机器。代表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将心理技术学的原理和泰罗的管理理论联系了起来。这一阶段从19世纪末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以机械为中心设计,让人适应机器。这一阶段的研究也为人体工程学的成熟和发展铺张了道路。

人体工程学的兴起和成熟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既摧残了人类的历史,也激发了人类的设计史。大批优秀的设计伴随战争出现。高性能、高技术、高装备的新型武器和航空设备纷涌出现,这些复杂武器的出现使得人机协调问题突然激化。人员选拔已不能适应武器的发展,操作的屡屡失误让人们终于意识到设计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工程技术必须与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人体测量等各个方面相结合。人体工程学各个分支的思想和方法经过长期和漫长的酝酿,终于在二战期间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此也奠定了人体工程学被视为成熟的现代学科的地位。人体工程学在这个时期从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了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开始建立人体工程学的组织,I960年成立了国际人机工程协会(IEA)。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