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產業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產業鏈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產業鏈

外文名稱: industry chain

類別: 經濟學概念

產業鏈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並依據特定的邏輯關係和時空布局關係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係形態。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着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的本質是用於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繫的企業群結構,它是一個相對宏觀的概念,存在兩維屬性:結構屬性和價值屬性。產業鏈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關係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1]

內涵

(1)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

(2)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

(3)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

(4)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

產業鏈是對產業部門間基於技術經濟聯繫,而表現出的環環相扣的關聯關係的形象描述。區域產業鏈條則將產業鏈的研究深入區域產業系統內部,分析各產業部門之間的鏈條式關聯關係,探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的分工合作、互補互動、協調運行等問題。 在經濟實踐中不少地區也在進行產業鏈構建與延伸的積極嘗試。

類型

產業鏈分為狹義產業鏈和廣義產業鏈。

狹義產業鏈是指從原材料一直到終端產品製造的各生產部門的完整鏈條,主要面向具體生產製造環節;

廣義產業鏈則是在面向生產的狹義產業鏈基礎上儘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產業鏈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產業鏈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向下游拓展則進入到市場拓展環節。產業鏈的實質就是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的關聯,而這種產業關聯的實質則是各產業中的企業之間的供給與需求的關係。

形成

隨着技術的發展,迂迴生產程度的提高,生產過程劃分為一系列有關聯的生產環節。分工與交易的複雜化對使得在經濟中通過什麼樣的形式聯結不同的分工與交易活動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企業組織結構隨分工的發展而呈遞增式增加。因此,搜尋一種企業組織結構以節省交易費用並進一步促進分工的潛力,相對於生產中的潛力會大大增加(姚小濤,席酉民,2002年)。企業難以應付越來越複雜的分工與交易活動,不得不依靠企業間的相互關聯,這種搜尋最佳企業組織結構的動力與實踐就成為產業鏈形成的條件。

如圖1所示,產業鏈的形成首先是由社會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機制的作用下不斷引起產業鏈組織的深化。在圖1中,C1、C2、C3表示社會分工的程度,其中,C3>C2>C1表示社會分工程度的不斷加深;A1、A2、A3表示市場交易的程度,A3>A2>A1表示市場交易程度的不斷加深;B1、B2、B3表示產業鏈的發展程度,其中,B3>B2>B1表示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和產業鏈形式的日益複雜化。三個坐標相交的原點0,表示既無社會分工也無市場交易更無產業鏈產生的初始狀態。

從C1點開始,而不是從坐標原點開始,意味着社會分工是市場交易的起點,也是產業鏈產生的起點社會分工C1的存在促進了市場交易程度A1的產生,在A1作用下,需要B1的產業鏈形式與它對接B1這種產業鏈形式的產生又促進了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於是,社會分工就從C1演化到C2。相應地,在C2的作用下,市場交易程度從A1發展到A2,A2又促進了產業鏈形式從B1發展到B2。接着,按照同樣的原理,B2促使C2發展到C3,C3又促使A2發展到A3,A3又促使產業鏈從B2發展到B3……如此周而復始,使產業鏈不斷形成發展。

產業鏈形成的原因在於產業價值的實現和創造,產業鏈是產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根本途徑。任何產品只有通過最終消費才能實現,否則所有中間產品的生產就不能實現。同時,產業鏈也體現了產業價值的分割。隨着產業鏈的發展,產業價值由在不同部門間的分割轉變為在不同產業鏈節點上的分割產業鏈也是為了創造產業價值最大化,它的本質是體現"1+1>2"的價值增值效應。這種增值往往來自產業鏈的乘數效應,它是指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節點的效益發生變化時,會導致產業鏈中的其他關聯產業相應地發生倍增效應。產業鏈價值創造的內在要求是:生產效率≥內部企業生產效率之和(協作乘數效應);同時,交易成本≤內部企業間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網絡效應)。企業間的關係也能夠創造價值。價值鏈創造的價值取決於該鏈中企業間的投資。不同企業間的關係將影響它們的投資,並進而影響被創造的價值。通過鼓勵企業做出只有在關係持續情況下才有意義的投資,關係就可以創造出價值來。

分布特點

完整性

產業鏈是相關產業活動的集,其構成單元是若干具有相關關係的經濟活動集合,即產業環或者具體的產業部門;而產業環(產業部門)又是若干從事相同經濟活動的企業群體。從事相似或相同經濟活動的企業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尋自身經濟活動的優區位。在這種"循優推移"過程中,一方面,產業環(產業部門)的微觀構成單位--企業,為了獲取集聚經濟效益,逐步聚集到適合其發育成長的優區位,即原先分布於各區域的同類企業在優區位實現"企業扎堆"(Clusters);另一方面,各個產業環(產業部門),為了獲取地域產業分工效益,由於具有不同經濟特點和追求各自的優區位而在空間上趨於分散。這樣,產業鏈系統內企業和部門循優推移的空間經濟結果是,產業鏈的各環節分別布局或配置到適合其經濟活動特徵的特定地點(Specific Locations)。正因如此,當經濟區劃尺度較大時,比如說是大經濟地帶、大經濟區、省域或者流域經濟區時,或者說大到幾乎囊括產業鏈的所有環節的地域空間時,產業鍊表現出明顯的完整性;當經濟區劃尺度較小時,比如說僅是市域、縣域或者說是產業集中發展區時,其地域範圍一般難於包括產業鏈的各環節,這對於某一經濟區域而言可能形成了特色產業,但是產業鏈卻表現出明顯的斷續性。

層次性

產業鏈是產業環逐級累加的有機統一體,某一鏈環的累加是對上一環節追加勞動力投入、資金投入、技術投入以獲取附加價值的過程,鏈環越是下移,其資金密集性、技術密集性越是明顯;鏈環越是上行,其資源加工性、勞動密集性越是明顯。由此,欠發達區域與發達區域的類型劃分,往往是依據其在勞動地域分工格局中的專業化分工角色。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更多地從事資源開採、勞動密集的經濟活動,其技術含量、資金含量相對較低,其附加價值率也相對較低;發達地區更多地從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細加工經濟活動,其技術含量、資金含量相對較高,其附加價值率也相對較高。因此,區域類型與產業鏈的層次之間產生了內在的關聯關係,欠發達區域一般擁有產業鏈的上游鏈環,其下游鏈環一般則布局在發達區域。

指向性

優區位指向引導產業環或者集中或者分散地布局在不同的經濟區位,表現為產業環具有明顯的空間指向性。這種空間指向性主要表現為如下方面:第一,資源稟賦指向性,產業環基於對優區位的追求,勢必在某種程度上依賴區域的資源稟賦,而後者的空間非集中性引起追逐資源稟賦的產業環的空間分散性。第二,勞動地域分工指向性,勞動地域分工使得各區域具有了自身的專業化生產方向,產業鏈對專業化分工效益的追求便造成了產業環的空間分散性。第三,區域傳統經濟活動指向性,區域傳統經濟活動通常是區域特定資源稟賦和區域經濟特色的體現,經濟活動的路徑依賴性和慣性使得區域在產業鏈分工中具有深深的烙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