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交史研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交史研究》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国共产党泉州市委宣传部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以刊发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1]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性期刊。
据2019年《海交史研究》第04期期刊内页显示,《海交史研究》编委会有编委17人,国际学术委员会有委员17人,编辑部有编辑6人,特邀书评编辑1人。
据2020年5月2日中国知网显示,《海交史研究》出版文献量为1227篇,总下载次数为147299次,总被引次数为2384次,(2019)复合影响因子为0.325、(2019)综合影响因子为0.250。据2020年5月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海交史研究》文献量为476篇,被引量为943次,下载量10716次,2017年影响因子为0.36。
办刊历史
1978年12月,《海交史研究》创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
1980年3月2日,《海交史研究》以年刊形式向中国全国公开发行。
1984年8月17日,《海交史研究》改为半年刊。
1988年,该刊取得中国国内统一刊号CN35-1066。
1995年5月16日,获得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6-8384。
2003年第二期至2005年第二期(2003年7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短暂合作主办。
2006年起,主办单位为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和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无其他合作单位。
2007年,根据期刊“属地管理”原则,业务主管部门变更为中国共产党泉州市委宣传部。
2014年12月,《海交史研究》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2019年,《海交史研究》从半年刊变更为季刊。
主要栏目
《海交史研究》主要栏目包括书评、青年论坛、专题研究、会议综述、回顾与展望、环地中海研究、述评、航海文献研究、图像文化研究、特邀专稿、学人访谈、域外视角。
刊登内容
《海交史研究》主要内容涉及航海史、造船史、港口贸易史、中外关系史、科技文化交流史、外来宗教、外销陶瓷研究、海外移民、海交民俗、海交文献等。
读者对象
《海交史研究》主要面向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员、各高校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领域读者等。
人员编制
据2019年《海交史研究》第04期期刊内页显示,《海交史研究》编委会有编委17人,国际学术委员会有委员17人,编辑部有编辑6人,特邀书评编辑1人。
据2020年5月2日中国知网显示,《海交史研究》出版文献量为1227篇。
据2020年5月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海交史研究》文献量为476篇、基金论文量62篇。
截至2018年上半年,《海交史研究》已连续出版73期,刊发1000多篇文章近1300万字。
收录情况
《海交史研究》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7年该刊被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等收录。
影响因子
据2020年5月2日中国知网显示,《海交史研究》总下载次数为147299次,总被引次数为2384次,(2019)复合影响因子为0.325、(2019)综合影响因子[2]为0.250。
据2020年5月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海交史研究》被引量为943次,下载量10716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该刊影响因子为0.36(历史学刊均影响因子为0.34),在全部统计刊源(6670种)中排名第4356名。
荣誉表彰
1996年,该刊成为1994—1995年度福建省社科期刊学术理论类一级刊物。
2008年,该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评审专家组推荐为“优秀期刊”。
2014年,该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审专家团评为“扩展”等级。
该刊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开展学术研究,着眼于历史,服务于现实,通过海外交通史这一领域,弘扬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
投稿指南
该刊采用电子投稿方式,来稿需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单位、职称、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信息。
来稿实行三审制,即初审、外审和终审。审读周期为一个月,逾期未接通知者,可转投他刊。一经发表,即奉稿酬。
该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技术性的文字处理,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说明。
来稿请提供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同时提供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的英文译本。
来稿统一采取页下注方式,每页重新编号。
该刊采取文责自负的原则。严禁抄袭、剽窃和一稿多投。
视频
海交史研究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丝绸之路之起源,搜狐,2019-09-03
- ↑ 最新影响因子(2019年)出炉,赶紧围观!,搜狐,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