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泸沽湖景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泸沽湖景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泸沽湖景区

地理位置: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级别: 国家4A级景区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湖面海拔约2690.75m,面积约48.45km2。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泸沽湖景区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1]

地理环境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纳西族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

国家4A级景区,摩梭族"男不婚,女不嫁"走婚的人类最后一个母系社会的活化石。

泸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个月以上的积雪期。森林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泸沽湖被当地摩梭人奉为"母亲湖"。也被人们誉为"蓬莱仙境"。

身临其境,水天一色,水平如境,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和徐徐漂浮于水天之间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几分古朴,几分宁静,是一个远离嚣市、未被污染的处女湖,有高原明珠的美誉。 每逢晴天,蓝天白云,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景象奇丽。它犹如一块明珠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碧波荡漾,风光迷人,有"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净土"、"东方第一奇景"等美称。这里古朴的民风,秀丽的山光水色与浓郁的传奇风情,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因泸沽湖的奇特无比而留下了许多佳诗佳句。明代诗人胡墩赋诗赞泸沽湖云:"泸湖秋水间,隐隐浸芙蓉。并峙波间鼎,连排海上峰。倒涵天一游,横锁树千里。应识仙源近,乘槎访赤松。"清代川南诗人曹永贤,盛赞泸沽湖如蓬莱仙境,并赋诗云:"祖龙求神仙,三山渺何处。不知汉武皇,开凿南来路。灵鳌鼎足蹲,飘渺凝飞渡。莫载欲人俱,恐为风引去。"本世纪初,美国探险队队长洛克先生也发出由衷的赞叹:"英吉利之甘巴兰湖也没有这样的美丽……笼罩在这里的是安静平和的奇妙,小岛像船只一样浮在平静的湖上,一切静穆的,真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

历史文化

元朝末年,蒙古族的一支部队在战争中败退泸沽湖,并定居于此,与当地的土著人走婚,繁衍后代。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中对泸沽湖有文字记载,将泸沽湖及其附近的三个小湖描述为"四池"并记载湖中有三岛,即"池上有三峰中峙",明代诗人胡墩赋赋诗泸沽湖"泸湖秋水间,隐隐浸芙蓉。"清朝乾隆年间的《永北府志》将泸沽湖中的"泸沽三岛"列为胜景之一,清代诗人曹永贤赋诗"祖龙求神仙,三山渺何处",盛赞泸沽湖如蓬莱仙境。

1940年代,汉族少女肖淑明经国民政府西康省省长刘文辉作媒,嫁给泸沽湖土司(地方长官)喇宝臣,成为当时泸沽湖地区很有影响的汉族女性人物。

1986年泸沽湖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8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继而成为云南省的省级旅游区。

2001年5月,发生里氏5.8级地震

2001年10月:云南丽江方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年会上宣布,将向联合国申报泸沽湖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006年4月,泸沽湖东岸四川境内的泸沽湖镇发生大火,数十间商铺被烧毁或遭严重损坏。

2006年丽江市着手在泸沽湖北岸的竹地片区筹建泸沽湖女儿国旅游小镇。

主要景点

草海

15000亩草海,是镶嵌在泸沽湖东面的翡翠。37种水生植物,42种珍禽异鸟,再加之11种鱼、虾、贝、螺、蛙,构成罕见的生物大观园。草海内芦苇如墙,水路错综,红白衣裙的摩梭姑娘划着猪槽船出没其中,悠扬的"啊哈吧啦"民歌在水草丛中回荡。

走婚桥

生活在"母系家庭"的摩梭人,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这座横跨草海、连接两岸村落的木桥,长达300余米,为 "走婚"的"阿夏"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被誉为"天下第一鹊桥"。

黑喇嘛寺

建在草海滨的黑喇嘛寺,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本波教派"(黑教)宗教场所,是泸沽湖唯一的黑教寺庙。寺庙按律举行的法事活动,成为摩梭人盛大的节日。[2]

博凹岛(王妃岛)

与博凹半岛呼应的博凹岛,末代左所土司在上面修建了一所豪华的别宫,用来安置来自雅安的汉族夫人肖淑明。16岁的肖淑明,在这个岛上消磨了她的整个青春年华。如今景区在原址上重建了王妃府,再现了王妃岛当年的辉煌。

人文特征

民族特征

泸沽湖畔居住着是众多民族,以蒙古族为主(注:不是"摩梭族",中国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等部门在第一次民族识别中,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为蒙古族),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与盐源县的其他地区的蒙古族语言相通,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双方分别叫"阿注"、"阿夏",故称"阿注婚"

现泸沽湖沿岸居住有蒙古族和彝、汉、纳西、藏、普米、白、壮等7种民族,约1.3万人,其中蒙古族约6000人(四川泸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余人)。风景区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四川省于1993年将泸沽湖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语言特征

摩梭人没有文字,摩梭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宁蒗摩梭人的语言,可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永宁坝方言,金沙江边方言,蒗蕖方言。摩梭人的语法结构、语法形式多变,词的构形变化,构词变化,声调轻重的变化、重叠。虚词、句法、语序、语调等等,都是由一定的语音形成构成并作为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如:她来了,他来吗?的不同意义,是通过语调和虚词表示出来的。又如:粗粗细细、拉拉扯扯等重叠词,又是象汉语一样通过重叠的语法形式表示出来的。

宁蒗摩梭人在共同语言的前提下,产生三种方言,而且各地摩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程度及所受影响不同,所以有些话不尽相同,略有差异。永宁摩梭人多与藏族、汉族接触,受藏、汉语影响较大;蒗蕖摩梭人与汉、彝族接触多,受汉、彝语影响较大;而拉伯摩梭则多与普米、纳西、傈僳族接触多,受普米、纳西、傈僳语的影响较大。与此相应,摩梭人的双语现象比较突出,即在不同场合下,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建筑特征

泸沽湖民房大多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子房,以木板当瓦,每块长约1米,宽0.17至0.26米不等。内部结构为适应其母系原则而组成家庭特点,有火塘所在的正室,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另一幢二层楼房为"客房",上为青壮年妇女与他们的"阿注"的居室,保留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些特点。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时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进口。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桉桌上供神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参考来源

  1. 泸沽湖泸沽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