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照片來自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村,由聖嚴法師所領導建立,聖嚴法師每年更招募了許多社會人士來推展教育,並且投入慈善方面的工作,每年舉辦許多佛法演說和活動,因此成為一個研習佛法的好地方。


法鼓山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座落在北部濱海公路陽金公路交會的一處山坡上,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正面千峰來朝,遙迎翡翠海灣,風光明媚,鳥語花香。坐北向南,左有高崗聳立,如古鐘懸空;俯瞰本山地形,則似巨鼓縱臥。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法鼓山這塊土地與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從山的地理形貌而言,左似青龍昂首、右如白虎低頭;左視高崗如古鐘懸空,俯瞰整塊地則向縱臥兩山之間的大鼓;從地名上看,此地屬金山區「三界」村,在此處撞鐘擊鼓,其聲可響徹三界村,象徵法輪常轉、超越三界。[1]


「法鼓山」為中華民國的佛教團體,由聖嚴法師創辦成立,是台灣佛教五大山頭之一。1989年因緣購得新北市金山區三界裡的一塊土地,並將其命名為「法鼓山」,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內設有法鼓大學;並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設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台灣佛教典籍和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啟,為台灣佛教文化傳承的創舉。2006年12月23日法鼓山鐘樓的正式落成,鐘樓上立有重量25噸、高4.5公尺、直徑2.6公尺的「法華鐘」,用青銅鑄造而成的鐘,採用唐式鐘型,在鐘的內外鐘面上鑄刻有《妙法蓮華經》一部,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寶塔雙佛並坐圖」一幅。為法鼓山之鎮山物。[2]


法鼓山是臺灣著名的新興佛教教團,戰後被列為臺灣佛教四大事業道場之一,是臺灣提倡「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代表性道場,並開啟臺灣「植存」環保葬風氣之先河。其創辦人聖嚴法師在承襲傳統禪法之外另有創新,整合了印度、漢傳、南傳與藏傳法門之異同,將道場宗風重新定位為「中華禪法鼓宗」,成為漢傳佛教的新宗派。法鼓山於公元1996年完成的地宮,將300多件臺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是臺灣第一座珍藏佛教文物的地宮,也為臺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的新頁。


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源自民國44年(公元1955年)當時佛教近代著名禪師東初老人(公元1908年-1977年),在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成立「農禪寺」,其弟子聖嚴法師(公元1931年-2009年)退伍後,於民國48年(公元1959年)在東初老人座下2度出家,東初老人涅槃前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後來農禪寺因修習佛法的信眾與學生日增,道場不敷使用,民國78年(公元1989年)因緣購得金山土地,以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建立今日的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於民國94年(公元2005年)正式落成開山,並發展成國際性的宗教團體。之後聖嚴法師繼承臨濟、曹洞兩大法脈合流,整合印度及漢傳諸宗異同,參考流行於韓國、日本、越南禪法,和南傳內觀法門、藏傳次第修法,重新創立「中華禪法鼓宗」。民國85年(公元1996年)法鼓山取法中國古道場,於第一期工程大殿的正下方設「地宮」,將三百多年來臺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公元3000年才能開啟,為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民國96年(公元2007年)法鼓山並在園區一隅設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開啟了臺灣「植存」環保葬風氣先河。[3]


法鼓山創立人-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可尊稱『釋聖嚴』,是全台著名的佛學大師和弘法大師,於1930年在江蘇省南通縣出生,俗名張保康,曾到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並取得文學碩、博士的學位,學識淵博,在1985年創立了中華佛學研究所,更在2006年時擔任『你可以不必自殺網』的代言人,開導陷入低潮的民眾走出陰霾。


法鼓山的歷史淵源

法鼓山的由來可從1955年說起,那時東初老人在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開辦冬令救濟,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並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的精神將此處命名為『農禪寺』;到了1959年聖嚴法師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至1977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1989年時聖嚴法師在因緣際會下購得一塊土地,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建立了今日的法鼓山。


而法鼓山之始『中華佛教文化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光明路上,每月定期舉辦『藥師消災法會』以及『觀音消災法會』,並於農曆新年啟建為期3天的『千佛懺』和農曆7月啟建同樣為期3天的『地藏法會』,讓居住於台北市區內的民眾也能就近佛學之博大精深。


新北市金山行

民眾來到新北市金山區除了可一探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感受佛法之深外,還可前往朱銘美術館中角海濱公園新金山海水浴場、蠋台嶼、金山海濱公園、跳石海岸、金山青年活動中心,也可到金山溫泉磺港溫泉享受泡湯的樂趣,品嚐溫泉美食,渡過您輕鬆自在的歡樂假期![4]


開山緣起

法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創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發展而來。一九五五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開辦冬令救濟。一九七一年,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於一九七五年一棟農舍落成啟用,東初老人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將此處命名為「農禪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裝的聖嚴法師來到中華文化館,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一九七七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與禪修推廣工作。由於信眾日增,為了要尋找一個具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用地,前後費時八年,卻苦無結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的念佛共修會中,聖嚴法師親自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位於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中,全度法師也在觀世音菩薩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能夠早日找到適當的大德法師接掌寺院主持。結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議的因緣,覓得一塊得以深耕的福田寶地。同年七月,聖嚴法師正式宣佈將金山的新道場命名為「法鼓山」,並為道場未來的建設勾勒出清晰的藍圖─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為一般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定社會。


「法鼓」二字語出《妙法蓮華經》:「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法鼓山以「法鼓」為名,即希望以佛法的鼓聲,如暮鼓晨鐘般使聽不懂佛法的人能聽懂,使從未見佛法的人能看見,期待人人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法雨中,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平、和諧的樂土。[5]


創辦人聖嚴法師簡介

【貧寒出生, 出家為僧】
1931年,聖嚴法師出生於中國江蘇南通,在那個天災、戰亂頻仍,百姓貧困的年代,法師因先天體弱,加上長期營養不良,因而瘦弱多病,且語言、動作都發展得較一般同齡孩童緩慢。十三歲時(西元1943年),法師在鄰居的介紹下,欣然赴狼山廣教寺出家,在寺中做小沙彌,學習著出家人應學的一切,法師這時已發現佛經的好,不僅是用來超度亡靈,而是讓人們照著去做的,於是心裡湧起一股讀懂佛經並分享他人的願望。對日抗戰勝利後(1946年),法師隨同師長轉赴上海大聖寺以趕經懺為生,經過多次爭取,終於得以進入靜安佛學院就讀,奠下佛學基礎。


【從軍抵臺, 親近教界】
1949年,戰亂中法師易服投身軍伍,隨軍隊抵臺。在艱苦的軍旅生活中,心志與體魄皆得到嚴苛的鍛鍊。同時,利用圖書館及圖書巡迴車,廣泛閱讀文、史、哲等書籍,進而投身創作,陸續於《佛教青年》、《今日佛教》、《人生》、《海潮音》等佛教刊物上發表作品,探討人生與宗教等問題。這段期間,法師不僅與先後抵臺的佛學院師友保持連繫,並且親近長老、結識青年法師、關心教界情況,期待有朝一日得以重新再出家。


【靈老棒喝, 得一入處】
原已一身宿疾的法師,在考取國防部通信部隊之後,因需夜間值班而經常日夜顛倒,再加上熱衷讀書寫作,因此長期睡眠不足,因而罹患了慢性風溼症等病症。1958年,法師利用休假至高雄佛教講堂,偶然與靈源老和尚同單兩宿,法師將生命及修持上的問題盡向老和尚請益,受老和尚棒喝而得到佛法入處。後因教禪弘化,於1978年得老和尚正式賜法派字號「知剛惟柔」,為虛雲老和尚下第三代,臨濟義玄下第五十七代傳人。


【東老恩義, 二度披剃】
法師因投稿《人生》雜誌而受到創辦人東初老人的器重與照顧,因此經常造訪位於台北市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東初老人得知法師身體狀況,以及出家志向,為法師的退役事宜給予諸多協助及鼓勵,終於順利退役。法師感於東初老人的恩義,於1959年病假期間,便住進北投文化館,1960年退役令正式生效,法師即於農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正式於東初老人座下剃度出家,得法名「聖嚴」,意為「以聖教莊嚴佛法,又以聖法嚴飾身心,復用聖德淨毘尼」,勉嚴以律己並發揚聖業。同時,也接下《人生》雜誌的編務工作。


【閉關自修, 山中閱藏】
1961年冬,法師受完大戒未久,為充實佛學及修持,便南下至高雄美濃朝元寺自修,解行並進──行則拜懺、打坐;解則閱藏,以律學為主,兼研《阿含》部等經典,以深入佛法思想根源。至1968年關為止,此番閉關潛修長達六年,中間曾一度因眼疾外出就醫,並應邀講經、講學。期間法師寫作不綴,陸續發表自修所得。其中,戒律方面,持續整理並撰寫出《戒律學綱要》;此外,亦應《菩提樹》雜誌邀稿,據研讀《阿含》之心得,以通俗文字介紹佛教內涵,後集結成《正信的佛教》;並著手撰述自傳《歸程》,於《慈明》雜誌上連載。


【留學日本, 取得博士】
早於1965年,東初老人便函促法師出關赴日留學,以備他日弘化之用。法師經長考,為提高佛教的學術地位以及僧人的素質,以開創佛教教育新局面,毅然於1969年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攻讀碩士。然而,由於赴日僧侶還俗者多,因此教界一片反對聲浪,致使法師留學經費幾無著落。然而法師仍刻苦於1971年獲碩士學位,1975年並完成極高評價的論文《明末佛教之研究》,順利取得博士學位,並於同年應邀赴美弘化。留日期間,法師利用課餘參訪多處道場,跟幾位禪師學禪。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法師參加曹洞宗派下的總持寺所舉辦之精進禪七,獲原田祖岳禪師的弟子伴鐵牛禪師印可。


【赴美弘化, 指導禪修】
1976年9月,法師被美國佛教會選為新任董事,兼副會長及大覺寺住持,此係法師第一次住持寺院。同年,法師與日常法師合作,於美國大覺寺開設週日靜坐班,此則是法師第一次以禪者身分指導禪修,更陸續開設禪坐訓練班,以接引中、美青年學佛,此後,法師便經常應邀以禪修、佛法為主題進行演講,以及至美國、各知名學府指導禪修。次年(1977年),法師應學員請求,於「菩提精舍」首度舉行禪七,學員反應極佳,因此,1978年法師即將此主持禪七的經驗帶回臺灣,首度於國內帶領禪修活動。


【恩師坐化, 繼承遺志】
1977年12月15日,東初老人無疾坐化,法師接獲消息後立刻返臺處理恩師身後佛事,並邀集諸山長老及有關法師,商討文化館產權繼承與支配問題,法師以三項原則自勵:盡力推動並實踐東初老人為佛教文化及教育作奉獻的遺志;竭所能維護並照顧文化館的道場及其原有住眾;不支用東初老人所遺的財產。
次年(1978年),財團法人中華佛教文化館依東初老人之遺囑籌組完成,召開「中華佛教文化館董事會」成立會,法師被選為董事長兼任館長,住持文化館及下院農禪寺。


【投身教育, 培育人才】
1978年,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移至農禪寺,並請法師擔任院長,同時,亦應中國文化學院(即今文化大學)邀聘為哲學研究所教授。同年10月,更受邀接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該所於1981年招收第一屆研究生。此為中華民國佛教教育史上,第一所以現代化方式,培養高級佛學研究人才的機構。後由於文化學院改制,佛研所停止招生,法師為持續培養佛教弘法及研究人才,於1985年以「中華佛學研究所」名義繼續招生、辦學,並以文化館新建大樓為所址。


【創禪中心, 返往臺美】
回臺住持文化館後,感於美國出家、在家弟子求法熱誠,因此法師以三個月為期,固定往返臺灣、美國兩地。由於沒有固定的住所,法師幾經奔波,甚至一度與弟子流浪街頭,終於在1979年,於紐約皇后區租屋成立禪中心。
同年十月,法師得仁俊長老及沈家楨、應行久、馬宜昌夫婦等居士護持,購得同區一棟二層樓舊屋,並於1981年5月正式啟用。為紀念東初老人法乳之恩,特將禪中心取名為東初禪寺。後由於信眾增加、法務日繁,致使空間不敷使用,又於1987年於同街買下一棟三層樓房,為東初禪寺新址。


【創辦出版社, 復刊《人生》】
法師繼承東初老人的遺志,期能對佛教文化、佛教學術做一份貢獻,於是於1980年成立東初出版社(即法鼓文化前身),透過文字和媒體傳播佛教觀念,使大眾能夠認識正信的佛教,同時也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師生出版論文集。此外,1949年由東初老人所創辦,以倡導人生佛教為宗旨的《人生》雜誌,在因法師掩關自修無人接續而停刊二十一年後,也於1982年,以八開小型報的季刊形式復刊。同年,在美國除了已固定發行英文《禪雜誌》季刊、《禪通訊》月刊外,法師也在東初禪寺成立了法鼓出版社,以出版英文著作。


【大型演講, 開新風氣】
法師繼1981年於臺南首次主持連兩場近兩千人的對外大型普化演講之後,1983年,再度於臺北國父紀念館,以〈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為題進行演講。此舉開創國內佛教團體舉辦對外大型演講之先河,此後多次應邀於國內外各地舉辦此類大型演講,包括香港新加坡澳洲等。
此外,自1990年起,法師於國父紀念館進行一系列的經典講座,包括《心經》、《金剛經》、《法華經》、《維摩經》等,每場皆有上千人至數千人參與。1999年起,法師更與高科技、教育、文化、演藝界的頂尖人士,舉行多場大型的對談、鼎談及座談等,動見觀瞻,影響力深入社會各層面。


【大陸巡禮, 尋根探源】
1988年,法師原擬赴英國倫敦主持禪七,因簽證問題而臨時決定改赴大陸巡禮探親,此係自1949年來臺後,第一次返回大陸,主要除探親之外,另完成三個心願:探訪中國佛教的源頭古蹟;重回狼山,重溫少年出家時代的舊夢;以及巡禮東初老人的得法道場鎮江焦山定慧寺。法師自稱「這次大陸探親之行,與其說『歸根』,毋寧說是回到我血緣的源頭及法緣的源頭,做一次巡禮式的尋根訪問。」
1991年,法師為法鼓山的建設,組成考察團再赴中國大陸考察佛教建築特色;1996、2002則兩度帶領僧俗弟子分赴中國北方及南方,進行禪宗溯源之旅。


【持咒求地, 創法鼓山】
1989年,農禪寺面臨拆遷,購買土地刻不容緩。由於多年來尋找土地未果,經弟子熊清良醫師建議,法師於是帶領千位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大悲咒〉二十一遍,期望獲得安定、長久之道場用地,三日後好消息傳來,法師前往位於北海岸的金山地區看地,一週後便與土地所有權人代表全度法師簽訂土地轉讓契約。
同時七月,法師自美返臺後,便召集護法會幹部,將四月間所購得之金山道場,正式命名為「法鼓山」,期能如晨鐘暮鼓般,以佛法宣導人世,普化人間。法師強調,法鼓山不但屬於整體佛教,也是屬於全民教育的地方,是一座涵蓋學術、教育,以及提昇人品的國際性修行中心。


【國際行腳, 帶領禪修】
1989年,法師應英國弟子約翰.克魯克之邀,赴英國威爾斯主持禪七,應是第一位至英國指導當地人士禪修的中國法師,眾人獲益匪淺,深受感動。
此後,法師帶領禪修的身影遠至捷克波蘭克羅埃西亞俄羅斯德國墨西哥等地,只要有禪眾邀請,法師便不遠千里,前去遍灑禪修的種子,藉由超越語言與文化的禪修,將佛法的智慧與慈悲帶到世界各地。


【建立理念共識, 建設人間淨土】
1989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法鼓山的理念,並於同年創辦《法鼓》雜誌,以聯繫日益增加之信眾、會員。接著,於1991年提出〈我們的共識〉──
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我們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我們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我們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倡佛學研究,開國際會議】
1990年,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由法師擔任總召集人,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舉行,以「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為主題,共有二十多國佛學學者一百五十多名參加,提交論文四十篇。
法師指出召開國際性佛學會議有三個主旨:一、提倡佛教學術的研究,發揚佛教文化的精神;二、把世界佛教引回中國,把中國佛教傳到世界;三、讓國內的教內外人士,認同佛教學術研究的重要和必要,並共同來致力於佛教人才的培養。此後,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數年召開一次,對致力於提昇國際學術地位,促進學術交流,成效卓著。


【醞釀三十年,菩薩戒革新】
1991年,法師於美國紐約東初禪寺首次傳授在家菩薩戒;並於1993年,首次於國內傳授在家菩薩戒。法師早於寫《戒律學綱要》時,便有了推廣菩薩戒精神,改良菩薩戒的心願,並指出菩薩戒的目的,在於發菩薩悲願的大菩提心,而不拘泥於瑣碎戒條項目。經過三十年的醞釀,根據學理及經論改良的菩薩戒,目的在於回歸佛陀時代的精神,並適應時代環境的變遷,故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再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祈願以平等的慈悲容納一切眾生,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風氣。


【提倡心靈環保,淨化社會人心】
1992年,法師訂此年為「心靈環保年」,然而,始自1989年,法師即開始提倡心靈環保,認為唯有心靈淨化,才能帶動個人行為乃至社會的淨化。隨後於1994年,法師又提出「禮儀環保」,加上先前倡導的「生活環保」、「自然環保」,是為「四環」運動。至1999年,法師進一步全面推展「心五四」運動,包括: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為心靈環保的延伸,更是具體的實踐方法。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更發起「台灣,加油」人心重建運動,全國響應;2007年,提出「心六倫」運動,期許藉由推廣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族群六種範疇的新時代倫理,達成「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每一個社會思想運動的推出,都是法師以佛法精神為依歸,觀察社會脈動及思惟人心需求的智慧結晶,也是法師給予眾生的慈悲叮嚀。


【電子傳媒,無遠弗屆】
1994年,電視弘法節目「大法鼓」在華視頻道製作播出。節目中,法師以佛法觀點為大眾解答生活及修行疑問,內容深入淺出,原本預定製播五十集,因廣受歡迎而延長成一千餘集,播出時間長達十餘年。節目配上英文字幕,跨海於紐約當地有線電視播出後,亦接引許多人成為佛教徒。節目內容經整理成文稿於《人生》雜誌中連載,並集結成書出版,包括:《找回自己》、《從心溝通》、《真正的快樂》、《工作好修行》、《覺情書》等。法師另一節目「不一樣的聲音」則於1996年開始製播,法師於節目中與國內外各界傑出人士進行對談,時間亦長達十年。


【創象岡道場,建禪修系統】
1997年,由於東初禪寺信眾持續成長,場地早已不敷使用,因此,法師與弟子在幾經尋覓後,終於在紐約上州購得土地建立道場,法師為之取名為「象岡」,期許培養出佛門龍象人才。新購入的象岡道場未及整修,法師便於此舉辦禪修及北美年會,更於1998年首度分別舉辦單一法門禪七,專修「話頭禪」及「默照禪」,引領禪眾一門深入、契理契機;2000年更首度在此舉辦禪四十九。


【天下雜誌票選,列影響力人物】
1998年,《天下》雜誌於第200期特刊中,遴選聖嚴法師為四百年來對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兩百位人士之一,同時獲選的有蔣經國孫中山孫運璿李遠哲王永慶施振榮,佛教界人士則有印順長老、證嚴法師。其後《天下雜誌》進一步由讀者票選出前五十名的影響力人物,法師再度入選。法師指出:「這是因為我們法鼓山,不論舉辦任何大小型活動,都賦有提振人心、改良風俗、影響社會的教育功能,十多年來的心靈環保等四環運動及四安運動,已獲得回響。」


【漢藏世紀對談,推展漢傳佛教】
1998年5月,法師與西藏政教領袖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於紐約進行「文殊菩薩智慧法門──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由法鼓山美國分會與西藏之家共同舉辦,為期三天。第一、二天,由達賴喇嘛主講〈文殊菩薩的智慧法門〉;第三天則由法師主講〈中國禪宗的生活智慧〉,並與達賴喇嘛進行對談,為漢、藏佛教交流寫下新的一頁。更早之前,法師便屢與不同的佛教系統交流,如傳承日本禪宗的凱普樓禪師、禪法風行於西方的一行禪師。這場深受世界矚目的漢藏對談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法師首度能夠在以藏傳佛教及日本禪為主流的西方社會中,讓漢傳佛教及禪法登上世界舞臺,提昇漢傳佛教在西方社會的能見度。


【登聯合國演說,致力世界和平】
2000年,法師受邀至聯合國舉辦之「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議」發表演說,呼籲以慈悲關懷各個族群,並用智慧化解宗教間的衝突和種族間的歧視。法師展現的智慧與風範普獲各界認同。此後,法師持續受邀參與「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理事會」以及「亞太地區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等各種國際會議,2003年並應以色列巴勒斯坦政府之邀,前往以、巴進行和平之旅。法師會議中一再提出「心靈環保」的重要性,並指出國際間不和諧的根源,在於宗教問題,因此展開推動世界和平的運動,期望宗教發揮力量,促使世界和平早日實現。


【創辦僧伽大學,培育佛教人才】
為培養漢傳佛教宗教師而創辦的僧伽大學,於2001年招生,這是法師繼創辦培養佛教學術人才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之後,又一教育理念的實現。早在東初老人的時代,即有呼籲教界成立佛教大學之芻議,而法師也曾於《人生》、《覺世》等刊物,為創辦佛教大學請命,希望「以佛教的力量創辦佛教的教育機構」,「以佛教的教育來培植佛教的人才」。法師期許僧伽大學培育出能夠洞悉新時代的要求,足以代表漢傳佛教的精神與內涵,並在國際宗教界和學術界占有一席地位的僧眾人才,並期勉學僧能夠做為真正的宗教師,具有奉獻的精神,奉獻生命、奉獻一切來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和弘揚佛法。


【大悲心起,落成開山】
2005年10月21日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為已創立了十六年的法鼓山,開展了新的一頁。法師於致詞中指出:「回想十六年前,這裡原本並沒有法鼓山,如今出現了許多建築物,建築物要有意義、發揮作用,就要用它來做對社會與世界有用的事。有些事情還沒有人想到要做,卻是社會與世界需要的,我們就應盡力而為,這也是法鼓山最初的信念。」落成大典以「大悲心起」為主題,期許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心中生起大悲心,平等地愛護家人、朋友,乃至於所有族群;也祈願全人類都能發起大悲心,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


【傳法後代,方丈退位】
為了永續傳承法鼓山的法脈法統,使佛法明燈永續不斷,繼2005年9月2日在農禪寺舉辦傳法大典,將法脈傳持的任務,交給十二名法子之後,2006年9月2日,法師更進一步,正式將法鼓山方丈一職,交由果東法師接任。新任方丈係依據「方丈敦聘辦法」選出,由僧團大會通過任命,顯示法鼓山制度、規章已臻完備,法師認為唯有如此,方能世世代代承先啟後,延續弘揚漢傳禪佛教永住於世。此舉象徵著法鼓山僧團第二代正式承擔起如來家業,也突顯出法師念茲在茲於三寶長久住世利生的無我精神。


【興學為後世,書迹顯悲智】
繼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之後,2007年4月8日佛誕節,「法鼓佛教學院」正式成立,成為國內第一所教育部核可通過的單一宗教研修學院。此外,以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為主旨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也於1998年核准籌設。為籲請各界護持興學,法師晚年於病中運筆不輟,舉辦多場「遊心禪悅」書法展。雖非名家,然筆下畢生禪修工夫自現,法語蘊涵發人深省的智慧,以及不捨眾生的悲懷。


2014年,法鼓佛教學院與籌備中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為「法鼓文理學院」,於2015年正式招生,將培養具有國際宏觀視野的宗教師及學術文化兼具的領導人才,期許帶給人類和平、地球永續。法師興學悲願終於得以圓滿,亦是法師留給後世的祝福。


【法會回歸修行,體現慈悲精神】
2007年,法鼓山首度啟建漢傳佛教最盛大的法會──水陸法會,並以「大悲心」為永久主題。法師少年經歷經懺生活,早已思及法會改良。1997年,為紀念東初老人,農禪寺首度舉辦梁皇寶懺,不同於傳統拜牌位、吃齋飯、燒冥紙的作法,並注入禪修的觀念和方法,創造一場安定攝受的共修法會,更是一方如蓮池海會般的淨土,這是法師改良法會的一大步。


在法師的指導下,法鼓山首度啟建的水陸法會,結合了人文、環保、科技與藝術,讓儀軌回歸佛法經典、壇場回歸禪宗的本來面目,更取消傳統燒化儀式,改採雲端牌位;並推廣網路共修、行前功課等,種種落實環保的變革,讓參與的信眾體驗人間淨土,使得法鼓山水陸法會成為具有文化與教育功能,更體現慈悲精神的新時代法會。


【自在捨報,悲願無盡】
法師以八十世壽,於2009年2月3日捨報圓寂,荼毘後,靈骨植存於法師生前為改良殯葬風俗、落實環保理念而致力推動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


法師早於2004年便預立遺言,刊登於《法鼓》雜誌中,囑咐:「不發訃文、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以及身後佛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自2005年罹病以來,法師便抱持著盡形壽、獻生命的態度直至圓寂。其末後偈言:「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為後人示現生死自在,是為法師最後一堂珍貴的身教。[6]


法鼓山的共識

「心靈環保」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1992年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希望以觀念的導正,來提昇人的品質,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現實,處理問題。只要有了心靈的防禦措施,處身在任何狀況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對自己、對周遭環境中的人事物,存有一份關心,存有一份對未來的關懷和希望。


【四種環保】
是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全面推廣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成為四環運動,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以促進人間社會的平安快樂。 心靈環保 保持我們心靈的平靜與明淨, 法鼓山行動總綱,主要在於保持心靈純淨與安定。
禮儀環保 保護人類社會的尊嚴與謙和,以心儀、口儀、身儀的淨化,促進人我和諧。
生活環保 保障我們生活的整潔與儉樸,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
自然環保 保全地球生態的共存與共榮,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保護自然環境免受污染、破壞。


【心五四運動】
是為實踐四種環保而陸續提倡推動的心法,基本精神是把佛法普遍地運用在生活中,以實用為先,是人間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法,不只是法鼓山的行動方針,更是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總計五大項,每一大項有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因此稱為「心」五四。


四安
提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心靈中少欲知足。
安身:在生活上勤勞簡樸。
安家:在家庭中相愛相助。
安業:在身、口、意上清淨精進。


四要
自在人生的主張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四它
解決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難存在,不自欺欺人。
接受它:接受困難事實,不怨天尤人。
處理它: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慈悲對待他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四感
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一切順逆因緣。
感謝:給我們奉獻、服務的機會。
感化:用佛法感化自己,知慚愧、常懺悔,以佛法的悲智感化自己。
感動:用行為感動他人,從自己做起,以學佛的悲智行願感動他人。


四福
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知福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樂。
惜福:珍惜擁有、感恩圖報。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種福:成長自己、廣種福田、人人有福。


【心六倫】
就是誠心誠意地用心實踐倫理的觀念和道德,於2007年由聖嚴法師所發起,將傳統的五倫觀念,延伸為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和族群等「心六倫」,可說是對當前臺灣社會及國際情勢的回應與契應。透過這項新倫理運動,期許幫助社會與人心能夠淨化,學習以服務奉獻的精神,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從貫徹倫理價值之中,找到人生的真義。


家庭倫理: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家庭中的每一成員,不論輩分,都應該思考如何為家人奉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長輩感恩孝敬,對平輩及晚輩關心照顧。


生活倫理:
生活倫理的落實,除了人人從自己開始,珍惜善用生活中各種資源,對環境也要給予愛護與尊重,除了自己方便,同時也能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權益。


校園倫理:
學生、老師與家長是校園倫理的三大主體,學生與家長要能尊敬、感恩老師,老師要能尊重家長、關愛學生,彼此能夠互敬、支持與和諧互動,就是健康溫馨的校園倫理。


自然倫理:
關懷自然生態,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與環境,就是自然倫理,對於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塊石頭,都跟人類的生存有關,除了直接保護,也包括間接保持各資源之間的永續平衡。


職場倫理:
凡是有人際互動的工作環境,就存在著職場倫理,在職場上應守分盡責,熱心為工作、同事、上級、下屬,以及工作單位奉獻,不論職位高低,都應以平等心態視彼此為生命共同體,互相成就。


族群倫理:
面對多元各種的族群現況,應能敞開胸懷去接觸、認識,相互尊重與包容,相互學習與奉獻,才能展現多元


【四眾佛子共勉語】
聖嚴法師於1990年提出「四眾佛子共勉語」,不僅是法鼓山信眾學佛與修行的指南,更被譽為普世和平共修的方法,如能熟讀共二十句的共勉語,並了解其中涵義,不但可自勉自勵,也可勉勵他人,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7]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7鄰半嶺14-5號


營業(開放)時間

參學時間:每日早上9:00至下午16:00止(採預約參學方式)。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洽詢電話 02-24987171


服務設施

1、請於預定活動10天前將『參學預約登記表』傳真至弘化院參學組,傳真電話02-2498-9029。
2、參學人數不滿15人或個人申請者園區將以合併方式辦理。


費用簡介

免費參觀
◎以上費用僅提供參考,請以現場公告為準,不另行通知!


停車場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
1、國道一號:由八堵交流道下,接國道五號往萬里方向行駛,續接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過磺溪橋,走北22(三界壇路)即可到達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2、國道三號:由基金交流道下,接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過磺溪橋,走北22(三界壇路)即可到達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3、台2線:行駛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至竹子湖路口轉北20(五爪崙路),接北23-1和北22-1至三界村即可到達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 搭乘大眾運輸:
1、客運:由台北國光客運總站搭乘國光客運往金青中心方向之班車至法鼓山站即可到達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8]



視頻

佛教歌曲:楞严咒 法鼓山


台湾佛教法鼓山圣严法师与张学友名人对谈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