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水田衣 |
---|
水田衣,也称百家衣、百衲衣、百结衣、稻畦衣、稻畦衫、稻畦帔、福田衣、稻田衣、田衣、割截衣等,日本称为百德着物(百徳着物)、百接着物(百接ぎ着物)、百所着物(百所着物)、百轩衣装(百軒衣装),是东亚一种传统拼布服饰。其实际起源时代不明,但战国时代的楚国古墓有出土穿著拼布衣的木俑,中山国古墓出土玉人有呈方格纹的服饰,对照新疆出土的一件同时期的西戎拼布衣,楚墓及中山国墓玉人的格子纹衣服可能是早期的水田衣,称为偏衣。《艺文类聚》引《晋书》记载西晋太始年间,董京(字威辇)把残碎的缯帛缝合制成衣服,称为百结衣[1]。百家衣也是婴儿、幼童常见的服饰,有受百家祝福、平安成长的含义,现代仍然可以见到。水田衣在明代崇祯年间一度成为妇女流行的穿著,[2][3]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水田衣”一名是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日本江户时代津轻藩与南部藩)的村庄为了节省布料,把麻布之类的粗布制成水田衣,称为褴褛。
作为袈裟的水田衣
最初的袈裟是以僧侣化缘时收到人们捐赠的旧衣物、旧布碎等缝合而成,直至现代一些僧侣仍然穿著[4]。不少文学作品皆有提及作为袈裟的水田衣,如唐朝王维的《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5]、唐彦谦《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诗、清朝吴伟业《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之六[6]、清朝黄景仁《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7]、以及《红楼梦》中妙玉的衣著等[8]。现在戏曲中的尼姑服装三色道背心也是以这种百衲衣为原型。
历史沿革
唐诗中有一些诗句写到水田衣,如:“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熊孺登《送僧游山》);“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唐彦谦《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等,都是对水田衣的记录。在唐朝,水田衣因严格的等级著装制度、新鲜的服装色彩风格,并未盛行.佛家强调节俭,它在借鉴僧衣的制作方式之外,还由此及彼地传播了一部分的佛教文化思想,如节俭。水田衣在佛教及明朝制度的影响下,成为了弘扬“节俭”美德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水田衣开始出现时是由亲人的旧衣物的零散布头拼接而成,体现了朴素劳动人民对亲人平安的期盼与祝福。
参考资料
- ↑ 《艺文类聚》卷六七引晋王隐《晋书》:“董威辇每得残碎缯,辄结以为衣,号曰百结。”
- ↑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中文).
- ↑ 清朝翟灏《通俗编·服饰》:“王维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按,时俗妇女以各色帛寸翦间杂,紩以为衣,亦谓之水田衣。”
- ↑ 清朝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水田衣》:“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
- ↑ 王维《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
- ↑ 清朝吴伟业《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之六:“手植松枝当麈尾,云林居士水田衣。”
- ↑ 清朝黄景仁《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水田一袭镂彩成,光焰至今犹未歇。”
- ↑ 清朝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只见妙玉头戴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