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景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景仁
詩人
黃景仁
朝代
景仁
漢鏞,一字仲則
鹿菲子
出生 1749年
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
逝世 1783年(33-34歲)
兩當軒集
西蠡印稿


黃景仁[1](1749年-1783年)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人物生平[2]

少年孤苦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四日,黃景仁出生於高淳學署。乾隆十八年(1753年),喪父,家中叔輩很少,只好由祖母呂孺人監讀黃景仁

  乾隆二十年(1755年),隨祖父黃大樂從高淳回到祖籍常州,居住在白雲溪上游。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應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祖父黃大樂去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祖母呂孺人去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開始寫詩。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哥哥黃庚齡去世。同年參加童子試,名列第一,頗受常州府知府潘恂、武進縣知縣王祖肅的欣賞。

遊學江浙
  乾隆三十年(1765年),補博士弟子員,在宜興、氿里讀書。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洪亮吉結交,從此專心於詩,因為母親年老,從此客游四方謀生以奉養家人。冬,游揚州。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娶妻趙氏,時邵齊燾在常州龍城書院講學,可惜黃景仁沒有師傅,便邀請他來受學,黃景仁為其知遇之恩所感動,便前去受教,不久離去。春,游銅官山。秋,前往杭州,準備參加江寧鄉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夏,游徽州。秋,參加江寧鄉試。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游杭州、徽州。夏,游揚州。秋,回常州。冬,拜訪湖南按察使王太岳,成為王太岳的幕賓。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春,登衡山。夏,回常州。秋,參加江寧鄉試,同年邵齊燾去世,黃景仁認為知己已死,世間已無可留戀,便開始浪遊。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到秀水,遊覽安徽,成為太平知府沈業富的幕賓。秋,參加省試。長子黃乙生出生。冬,到太平,拜訪安徽學政朱筠,在朱筠的幕中校勘文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為朱筠的幕賓,從師朱筠。三月,與會太白樓,黃景仁年紀最小,穿着白色的袷衣站在太陽的影下,不一會便寫下幾百字,其他客人都為之驚嘆,紛紛放下筆,黃景仁因此名聲大噪,士子都爭相模仿他的詩。黃景仁又游黃山、白岳、九華。秋,游安慶、六安。冬,游潁州、鳳陽。十二月,回常州。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跟隨朱筠到廬州、泗州。夏,游徽州,到杭州。秋,游徽州。冬,回常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春,游揚州。夏,回常州。秋,參加江寧鄉試。冬,游虞山,祭拜邵齊燾之墓,又到江寧。

  乾隆四十年(1775年),從江寧前往太平。夏,在壽州正陽書院講學。冬,因為覺得自己的詩沒有幽、並之地的豪士的風範,於是決定北上,十二月抵達北京,同年著成《兩當軒集》。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被賜予二匹緞,任武英殿書籤官,任主薄。

窮困潦倒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接母親和家人到北京居住。秋,參加順天鄉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受業於鴻臚寺少卿王昶門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秋,參加順天鄉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秋,再次參加順天鄉試。同年將家人送還常州。游山東。冬,到北京。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秋,游西安,拜訪陝西巡撫畢沅,畢沅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款待他,並援助他為縣丞。冬,回北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到吏部等待任官。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為債主所逼,帶病離開北京,跋涉太行山,到達解州時病發。四月二十五日,在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府邸中去世,友人洪亮吉為其服喪。

人物介紹

黃景仁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裔。祖黃大樂,為高淳校官。父黃之掞,為縣學生。黃景仁4歲喪父,十二歲祖父去世,十六歲時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黃景仁依賴母親屠氏養成,八歲能制舉文,16歲應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前常州府知府潘君恂、武進縣知縣王君祖肅,尤奇賞之」。17歲補博士弟子員,於宜興氿里讀書,與汪中友好,但從此屢應鄉試都不中。乾隆三十一年,於江陰遇同邑洪亮吉,各為詩歌,人們評價說,黃詩似李白,洪詩學杜甫,因此時稱「洪黃」。次年,黃景仁娶趙夫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黃景仁20歲時即開始浪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業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中為客。在朱筠幕,於采石磯的太白樓宴會上即席所賦《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傳誦一時。他在二十四歲生日時寫的自壽詞《沁園春》非常傷感:

  蒼蒼者天,生我何為?令人慨慷。嘆其年難及,丁時已過;一寒至此,辛味都嘗。似水才名,如煙好夢,斷盡黃齏苦筍腸。臨風嘆,只六旬老母,苦節難償。男兒墮地堪傷,怪二十、何來鏡里霜。況笑人寂寂,鄧曾拜袞;所居赫赫,周已稱郎。壽豈人爭,才非爾福,天意兼之忌酒狂。當杯想,想五湖三畝,是我行藏。

  乾隆四十年(1775),27歲時赴北京,次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授武英殿書籤官。乾隆四十三(1778),受業於鴻臚寺少卿王昶門下。家境日貧,在北京從伶人乞食,粉墨登場,入陝西巡撫畢沅幕府,畢沅替他捐補縣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黃景仁35歲,為債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運城,病逝於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官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喪以歸。

  現代作家郁達夫的小說《采石磯》系以黃景仁為故事主角,兩人經歷頗為相似。

文學成就

詩歌風格
  黃仲則一生充滿悲哀和困頓,他個性倔強,常常發出不平的感慨。所作詩歌,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的情懷,情調比較感傷低沉的作品則最能體現其詩文成就。寫得沉鬱蒼涼,但語調清新,感情真摯動人。他還作有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有些詩寫得慷慨豪邁;有些刻畫山水景物或人情世態的詩篇也寫得細緻生動;懷古詠史的詩篇,也能別出新意。後世評黃氏詩多雲「愁苦辛酸」,但這只是其詩的一個層面,其古風常具幽、並豪俠氣,是學太白而真能得其神者。黃景仁亦能詞,詞作明白曉暢,擅長白描,但含蓄不夠。

  黃景仁詩多嗟貧嘆苦、啼飢號寒之作,這正是他生活和性情的真實反映,他早著才名,孤高自負,但沒有得到所期望的社會地位,故而詩中歌頌「盛世」之作甚少,而刻畫愁苦之辭為多,出於在愛情上也未諧所願,他的情詩也是一片淒清悱惻、無限掩抑低徊。而其山水詩,則雖俊逸清壯,也難藏抑塞憤懣之氣,與友朋唱和之作,亦多作不平之鳴。

  黃景仁的詩大部分都籠罩着濃重的感傷情緒,這種風格通過他常用的「月」、「酒」、「秋」、「鶴」等意象得到了深化。「月」在黃景仁詩歌中很少成為寧靜或閒淡的背景,而是或襯託孤寂、或寄託憤激、或渲染鬱結。「酒」意象在其詩中則隨着生活的日益困窘,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藉以澆愁、籍以表狂、憑以忘世。而「秋」意象的大量使用,則形成了他侍中的「秋氣」,即使西風送爽,他筆下的「秋」夜難免淡淡的哀愁,而更多的時候,詩人眼中的「秋氣」皆是肅殺、蕭條、凋敗的象徵,用來暗語周遭的客觀現實。其詩涉及的鶴,多是「獨鶴」、「病鶴」、「籠鶴」、「雨鶴」,自寓之意顯然。

表現手法
  黃景仁性格上的「狂」,使其詞風以豪曠為主導,他的豪詞,有的清朗疏宕,平淡高逸;有的奔放舒捲,氣度開張;有的大開大闔,豪放悲壯;有的蒼涼悲悽,也有的恬淡閒適,但「豪曠」是其詞作的主要風格。仲則遊覽過許多名勝古蹟,由於是親身經歷,使得他所作的詠古詞充滿歷史的厚重感;安徽是黃仲則幕府遊歷生活的起點,詞人有生三十五年,就有八年時光與安徽緊密相連。因此黃景仁詩中有着皖文化特色。黃景仁詞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揮之不去的哀愁情緒,絕大多數抒發的都是他人生的缺憾感、失落感、憂患感,以及歷史的蒼茫感,這種悲劇情感是仲則詞的主要基調。總之,黃景仁詞句句滲透着感人的力量,也滲透着無法掩飾的濃厚的悲劇意蘊。仲則詞的藝術表現手法,一是善於運用比興寄託的手法,仲則詞中之寄託處處可見。仲則詞中比興寄託的表現,主要有二種類型:以景寄情和索物托情。仲則詞重比興寄託主要受南宋諸詞家和當時詞壇的影響;二是善於運用語典和事典。三是仲則詞善於化用前人詩句入詞。仲則之詞幾乎篇篇都學習、借鑑了前人詩詞的精華之處,他化用前人詩句,尤其是唐人詩句,既能攝前人詩之意韻,又能臻「若自己出」之境。


軼事典故

敬重先祖
  因為黃景仁是宋朝詩人黃庭堅的後裔,所以每次他到翁方綱家中時,都要向他家中的黃庭堅畫像敬拜,經常看着畫像,沉思很久。

放蕩不羈
  黃景仁住在京師的時候,不會交際,和眾人合不來,經常覺得自己和三國時期的虞翻有着共同的處境,權貴也不能隨意召喚他。黃景仁每天跟着戲子要飯,甚至有時還在紅氍毹之上,以身說法,打扮得粉墨淋漓,又歌又哭,謔浪笑傲,旁若無人。

  黃景仁儀態優美,站在常人之中如同鶴立雞群,人們都爭着想和黃景仁交往,但他視而不見,因此人們都認為他是偉才,或說他是狂生,但都不是。

自幼愛詩
  黃景仁方上私塾學藝之時,年少無知,不知道喜好什麼,偶然聽聞有幾本詩集放在高閣之上,便偷偷取來窺看,雖然黃景仁看得一知半解,但他卻自認為看的很透徹,洋洋自得地說:「這個東西是可以喜愛的。」便開始作詩,人們都取笑他,並因為他的詩多是幽苦之語,又對其十分唾棄,但黃景仁對詩的愛好卻越來越大。

  黃景仁九歲應試時,住在江陰小樓,臨考了還躺在床上裹着被子,同考的學生都取笑他,他卻說:「方才想到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一句,想要完成全詩,你們不要打擾我。」

與洪亮吉
  黃景仁和洪亮吉相識於縣試,兩人被店家安排入住同一間房,從此成為一生摯友。洪亮吉詩與經並重,但並不把詩當飯吃,而黃景仁浪漫氣息更重,他對考試科目吊兒郎當,對非聖賢書廢寢忘食。常常半夜三更躲在被窩裡,每作一首詩或得一句詩,都要把洪亮吉吵醒,與其奇文共賞。

  黃景仁是感性之人,浪漫而又任性;洪亮吉偏理性,行事相對穩重,講究變通。他倆後來到安徽學道朱筠辦公室,從事秘書工作。兩人白天同桌弄材料,晚上同窩賞詩文,然則有時他們觀點並不一致。有天,兩人為某事爭得厲害,黃景仁一氣之下,跑到徽州遊山玩水。洪黃交惡,影響很大。當時朱筠送了河豚與蒙古酒到其部下武億家,武億抱着朱筠大哭,鬧得朱筠摸不着頭腦,哭完才知道,這武億是為洪黃失交而哭:「無他,遠念古人,近傷洪亮吉、黃景仁不偶耳。」

  後來黃景仁北上京都,混得略有起色,就意氣洋洋,誇大口說:「人謂長安居不易,誤矣」,叫呆在老家的洪亮吉把其眷屬遷來皇城根下。洪亮吉力勸黃景仁,但勸不住,只好墊資,出僱工費,安排人千里送黃家眷。果然,黃在京城活得艱難。兩年後,洪亮吉到京城,看到老友狼狽模樣,再勸其將家屬送回故鄉。後來洪亮吉到陝西巡撫畢沅幕僚,又不遺餘力薦舉黃景仁,使畢沅贈了五百金給黃詩人。黃景仁收到這筆巨款,把錢全投入買官,他打的主意是,賣了主簿一職,買上地方實職。只是按照朝政策,捐官之前,得除現職,他新官沒得到,舊職停了薪,連飯都吃不上了。

  二十多歲時,黃景仁曾與洪亮吉戲言:「予不幸早死,集經君訂定,必乖余之旨趣矣。」而洪亮吉確實把黃景仁文集收攏了,一字不刪編輯出來,並請畢沅出錢,印行了《兩當軒集》出版。


作品欣賞

別老母[3]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綺懷[4]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