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分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残形)
前往: 導覽搜尋

分形(英語:fractal,源自拉丁語:frāctus,有「零碎」、「破裂」之意),又稱碎形、殘形,通常被定義為「一個粗糙或零碎的幾何形狀,可以分成數個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體縮小後的形狀」,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質。分形在數學中是一種抽象的物體,用於描述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人工分形通常在放大後能展現出相似的形狀。分形也被稱為擴展對稱或展開對稱。如果在每次放大後,形狀的重複是完全相同的,這被稱為自相似。自相似的一個例子是門格海綿。分形在不同的縮放級別上可以是近似相似的。曼德博集合的放大圖像中顯示了這種模式。分形也包有圖像的細節重複自身的意味。

分形與其他幾何圖形相似但又有所不同[1]。當你縮放一個圖形時,你就能看出分形和其他幾何圖形的區別。將一個多邊形的邊長加倍,它的面積變為原來的四倍。

簡介

要做出科赫雪花,將正三角形每邊中央三分之一的線段以一對同長的線段取代,形成一個等腰的「凸角」。再對上一步驟所形成的每一邊做同樣的動作。每一次迭代,總長度增加三分之一。科赫雪花[2]即是無限次迭代的結果,有無限長的周長,但其面積還是有限的。因此,科赫雪花和其他相似構造有時會被稱為「怪獸曲線」。

數學家們相比,分形一詞對大眾來說含義不盡相同。相對於數學概念來說,大眾可能更熟悉分形藝術。即使是對數學家來說分形也很難定義,但只要一點點數學背景就可以理解分形的核心特徵。

分形的「自我相似」的特徵很容易通過類比來理解,就像用鏡頭或其他設備放大數字圖像,從而發現以前不可見的、更精細的新結構。如果你放大一個分形的圖像,則不會出現新的細節;圖像沒什麼變化,相似的圖案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出現。對於有些分形幾乎完全一樣的圖像會不斷地重複。自我相似的特徵並非反直覺的。人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自我相似的現象,例如:兩面平行的鏡子間的無限重複、山上廟裡老和尚的故事裡的山...分形的不同之處在於重複的圖案一定有詳細的細節。

細節性的概念和分形的另一個特徵——分形維數有關。分形維數不需要數學背景,也很容易理解:分形的分形維數大於它的拓撲維數,通過將分形尺度與普通的幾何形狀相比較,我們便能感受到他們的差別。舉個例子,通常認為直線是是一維的,如果直線被分為三部分,每部分都是原來的 1/3 長,你會得到相等的三部分。相比之下,科赫雪花的拓撲維數是 1,和普通的直線一樣,但它的分形維數大於1,因為它有很多的細節。雪花曲線被分為原長的 1/3,得到的是4條原始雪花曲線重組組合的結果。這種與眾不同的關係是分形維數的基礎。

這也引出了第三個特徵:分形在數學上是處處不可微的。具體的說,這意味着分形不能用傳統的方法測量。測量非分型曲線,如波浪曲線的長度,只要放大到足夠大,總能用直線擬合一小段曲線,然後就能用捲尺測量這段直線的長度,再將各段直線長度相加,就可以得出波浪的長度。這樣做實質上是把曲線看作數學上的函數,在一小段範圍內取一階泰勒展開,近似為直線,然後求和總長度。但分型曲線是處處不可微的,如果嘗試使用直線去擬合分形曲線,如科赫雪花曲線,縮放的過程永遠不會停止,因為曲線圖案的重複模式總會不斷地出現,每次縮放,都需要使用更小的捲尺來貼合曲線。

視頻

分形 相關視頻

不可思議:一片「雪花」周長竟比地球直徑還長,分形無處不在!
神奇的分形現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