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板凳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板凳拳,武当功家南派拳法之一,单手或双手持长板凳做各种招式。共有三十六个适于进攻的架子。应用于硬气功类桶子功法的“对排”(即二人持械相互猛击对方身体各部位),亦可“加花”,作单人演练。 板凳拳它是峨眉武术中间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它是利用身边随处可得的板凳,然后利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些动作组合而成。它的实用性非常强,在日常生活总随处可抓随处可用。

影视中的板凳拳

在一些民间武术观摩大会上,有人表演过板凳拳,引起轰动,例如四川的一位老者。这些视频在网上有不少。

在影视作品中,板凳拳也常吸引观众的眼球,据笔者了解的电影中,邵氏电影《少林搭棚大师》片中和尚用搭棚功夫对付坏人的板凳拳、《三闯少林》片首中几个和尚的板凳拳对打,还有成龙电影《师弟出马》[1]中成龙和元彪的板凳拳对打,都是板凳拳的精彩呈现。2011年新版水浒传中也有板凳拳的踪影,剧中打虎将李忠在街头卖艺时表演了板凳拳,在最初还随时扛着板凳,说是可以充当兵器。

这些都是经过武打设计的,当然好看,笔者在众多的武打片中还发现接近现实的打斗中经常演员随手抓起板凳进行的还击的场景,例如邵氏电影陈观泰主演的《马永贞》:斧头帮带人来客栈等待马永贞一段,马永贞抓起一个方凳准备还击,只是对方立马制止了手下,所以没有打下去;倒是在擂台比赛时,台下大乱,小江北抓起板凳左撞右夯,不让流氓靠近。所以板凳确实是实用性很强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凳拳是峨眉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武术套路。它是由操练者单手或双手持凳,然后运用挂花、撞击、扭凳等一系列动作组合而成。操练板凳拳,器械随处可抓,功力随时可发,其实用性非常强[2]。拳言有云:“板凳勇猛势无比,兵器丛中敢称雄,软硬家伙均不惧,就怕遭遇湿布龙。”所谓湿布龙,乃浸水之湿布带也。因其能紧紧缠住凳身,使其威力不能施展而得名。尽管如此,但仓促之问又何能快速寻觅湿布带以求破凳之法也。故此,板凳仍不失为一种防身之良器。如运用得法,一凳在手,往往数十人休想近身,常可化险为夷,故习武者不可不知,也不可不习也。一根板凳,一条汉子,人凳合一,以一当十。这就是在卧牛之地也能发挥出巨大威力的板凳拳。板凳拳既可防身,又可健体,至今已在咸丰流传了数百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政策和系统工程,近两年来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以往对民间传统体育保护与弘扬的思路是:重比赛,轻民间;重静态,轻动态。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缺乏把民间拳种看作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活的有机体,而是将之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及人文环境中抽取出来,离开了母体,彼孤零零地置于课堂中或比赛场上的“体育标本”,难有长久而壮实的生命力。相信对这些带有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不仅对板凳拳的保护,对我们的民间体育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都有参考价值。

非物质文化大多是由当地的传统习俗演化而成的,因而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机制。它贯穿于社会生活,是当地特有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人们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使生活充满生机和乐趣,更重要的是接受蕴含在这些习俗中的社会文化意识和影响生成人们文化心理上的认同。这些民俗机制是非物质文化所以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板凳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文化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正是这些冲击使得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久而久之也将在我们的记忆中淡化。这样的一个结果便是生活的雷同化,丧失了民族的、地方的特色。造成这样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民族记忆”的断层或丧失。结合文化自身的特性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非物质遗产保护面对这种急剧的文化异化,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

视频

板凳拳 相关视频

成龙经典老片:大战元彪板凳拳
台州武协传统武术展演之七里板凳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