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坦因施图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施坦因施图肯(德语:Steinstücken)是德国柏林最南端施特格利茨-策伦多夫区万湖附近的一个小型定居点,人口约200人。1949年两德分治后,施坦因施图肯是西柏林原先12个飞地中唯一有人长期居住的飞地[1]。在1971年至1972年间,一条走廊将其与西柏林主体连接起来,此时西柏林整体而言亦是位于东德的西德飞地。
起源
这一飞地起源于1787年,当时飞地附近斯托尔普村的农民在城外取得了一片土地,并于19世纪初定居于此。随着斯托尔普村被纳入万湖管辖,该飞地的管辖权亦被万湖继承。
1920年随着柏林的市区扩张,万湖被划为柏林市管辖,故施坦因施图肯成为了柏林市的一块飞地。飞地的身份对该地区居民的生活并没有显著影响,当地居民习惯前往波茨坦的巴贝尔斯堡进行日常活动,直到二战德国战败的1945年。
冷战时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柏林边界成为了德国苏占区和美、英、法占领区边界的一部分,最初四年西柏林边境尚可自由出入。随着柏林封锁、两德成立等事件导致的冷战局势升级,西柏林边境的形势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施坦因施图肯也成为了西柏林这一飞地中的飞地。
1951年东德政府派出了警察和军队企图吞并这一飞地,几天后因为美国表达反对意见,东德军警撤出了当地。在这一事件后,施坦因施图肯居民被禁止前往附近的东德领土,该地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为两个东德检查站和一条长约一公里、通往西柏林本体的道路。当地居民的所有日常活动,例如工作、上学、购物、访问亲友均需经过这些检查站。
在1961年柏林墙[2]修建后,由于施坦因施图肯的边界仅设置了铁丝网,这一飞地成为了较受东德逃亡者关注的地段。在20名以上的东德边防军士兵通过施坦因施图肯逃亡西方后,东德政府专门在施坦因施图肯周围修建了围墙以切断这一逃亡路线。
当驻德美军指挥官卢修斯·克莱上将在1961年9月21日乘直升机访问当地后,施坦因施图肯飞地中设置了一个美军据点,自那以后士兵经常乘坐直升机前往这一飞地。今天,在施坦因施图肯设有一个“直升机纪念碑”以作纪念。
走廊
为了解决施坦因施图肯居民的交通不便同时减少潜在的军事威胁,在1972年西德政府修建了一条公路以连接西柏林和施坦因施图肯。当时修建这一公路需要东德和西德间进行领土交换,并需征求当时占领德国的四个国家的许可。在盟军委员会协商后,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于1971年9月3日签署了《柏林协定》,最终决定设置一条狭长的走廊连接西柏林市区和施坦因施图肯。
西柏林因此割让了六个无人定居的飞地给东德,并且向东德政府支付了四百万西德马克。随后,一条名叫伯恩哈德-拜尔大街(德语:Bernhard-Beyer-Straße)的道路在这一走廊中被修建起来,施坦因施图肯居民得以毫无障碍地前往西柏林市区。道路两侧成为了新的东西柏林边界,随后也在其上延伸了柏林墙。
在这条连接施坦因施图肯的道路上,一座桥梁导致了两德主权的特殊问题。由于这座桥下为东德德国国营铁路的铁轨,东德政府拒绝将这一部分移交给西柏林,随后达成的妥协是桥梁本体和桥面及以上的空间属于西德,而桥下的空间、土地及铁轨仍然属于东德(而类似的司法管辖区立体交叉分区例子,仅有深圳湾口岸由香港管辖、横越望海路及深圳湾公园的桥面)。虽然修建走廊后在实际情况上施坦因施图肯不再属于飞地,但由于这座桥梁下的领土仍属东德,施坦因施图肯仍可被视为飞地。
视频
施坦因施图肯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有哪些世界地理冷知识? ,知乎,2017-07-10
- ↑ 不惧冷战的阴影,柏林墙管不着的一小撮人,不是外交官也非间谍,一点资讯,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