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成都市气象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成都市气象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气象工作的工作部门,实行气象部门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属公益性事业单位[1]。1985年被成都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首批“市级文明单位”。 2000年,被成都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并经2007年抽查合格,继续保留 ”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成都市区的气象观测记录始于1906年的成都平安桥街的天主教堂。1958年底建成成都气象站;1983年6月,原温江地区气象局与成都市气象局合并,改称成都气象局;1994年2月更名为成都市气象局。

机构职能

1、依法行使气象行政管理权,承担气象行政执法主体职责;

2、制定并组织实施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负责成都全市气象业务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行;

3、负责成都全市大气综合探测、气象信息技术服务系统、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4、围绕成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负责向成都各级政府提供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决策气象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公众气象服务。组织开展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重大经济项目开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大气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御、雷电监测预警等专项气象服务;

5、负责成都市政府气象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6、组织实施成都全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论证并提供决策依据;

7、负责成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2]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8、依法履行防雷安全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防雷工程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的行政审批以及防雷工程施工资质初审工作;

9、依法履行成都全市升空气球灌充施放的行政管理职能;

10、承办成都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交办工作。

组织机构

机构领导

据成都市气象局官方网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成都市气象局设局长1名,纪检组长1名,副局长2名。

四川省气象局党组成员,成都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勇,主持成都市气象局全面工作。分管干部人事、政策法规、气象科技服务和恢复重建工作。分管人事教育处、法规处。联系市防雷中心。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庆川,分管纪检、监审、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离退休干部管理、行政后勤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工作。分管监察室、机关党委、老干办,联系后勤服务中心。

党组成员、副局长:范晓宏,分管气象业务服务、计划财务、科研、学会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工作。分管业务科技处、计划财务处。联系市气象台、城市气象服务中心、核算中心、气象学会、崇州市气象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 :金基槐,分管行政、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支持保障工作;协助分管恢复重建、政策法规和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分管局办公室。联系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人影办、温江区气象局。

内设机构

1、成都市气象局机关设4个职能处室:办公室(法规处)、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办)、业务科技处(气象学会)、计划财务处(审计室)。

办公室(法规处):负责机关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督办;负责综合会议的安排、目标管理、政务信息、文秘、宣传、机要、保密、档案、印章、信访、提案(建议)的办理、行政值班、办公自动化工作和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草拟综合性文件、报告、计划、总结和规章制度;制定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针对气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政策调研;负责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管理。草拟成都市行政区域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承办气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工作;负责气象科技服务的宏观协调、政策指导

业务科技处 :组织协调成都全市基本气象事业及公益气象服务工作并负责监督、考评、检查和指导;负责气象探测、信息网络和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负责成都全市气象技术装备的组织管理;负责气象预报、警报及其它气象信息发布的管理,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组织协调跨市、跨部门的灾害性天气联防工作,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组织管理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组织开展全市的气候区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负责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

计划财务处(审计室):组织编制成都市气象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全市气象系统计划财务、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管理和审计工作;负责成都全市科技产业财务的检查、监督工作;负责地方气象事业机构的计划财务指导和管理。

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老干办):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党组管理干部的考核、任免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年轻技术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负责成都全市国家气象系统机构编制和地方气象事业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承担劳动工资、录用调配、奖惩、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人事档案管理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负责职工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气象部门的纪检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归口管理工会、共青团、妇女、统战等项工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负责成都全市气象部门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指导和局机关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管理及服务工作。

2、成都市气象局设7个直属事业单位:成都市气象台、成都市城市气象服务中心、成都市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成都市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成都市气象局核算中心、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都市防雷中心

成都市气象台:制作发布成都全市天气预报、雷电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专题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向成都各区县提供天气预报指导产品购和技术指导;开展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承担成都市级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承担岷江、沱江片区流域联防会商工作;承担成都市级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承担成都全市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应急指挥部指挥中心日常工作;承担成都农经网和“96999”系统短信、声讯信息的收集、发布;承担成都市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和服务;承担成都全市气候评价、气候资源开发工作,开展气象灾害评估工作;负责成都全市地面气象报表审核、资料整编和气象记录档案、科技档案的归档保管工作。

成都市气象局城市气象服务中心:负责制定成都市城市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成都市卫星遥感系统的日常业务运行,设备维护,信息资料收集,分析及开发服务工作;承担城市气象服务工作业务系统建设。制作发布各类城市气象服务信息;承担成都市市级媒体气象服务工作;承担成都全市公众气象服务科研业务工作。

成都市气象局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负责成都全市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负责成都全市气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技术开发;负责成都全市综合观测系统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工作;参与和协助全市气象信息与保障有关政策和技术的调研、规划、计划工作;制定并实施成都全市气象与技术保障业务现代化建设方案;承担成都全市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项目的装备选型、采购、建设、技术支持、等任务。

成都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负责拟订财务核算中心工作规范和流程,制定和完善财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成都各区(市)县气象局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流程,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各直属单位以及成都各区(市)县气象局、企业(包括成都市气象局、所属直属单位和所属各成都区(市)县气象局所办企业)所有资金的会计核算;编制有关财务报表;承办相关单位资产购置、调入、调出、租赁等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手续;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会计凭证、账表等会计资料和相关财务信息;承担各单位财务状况、资金运行分析并提供分析报告;负责财务核算硬件、软件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维护以及财务核算中心的内部会计管理;负责对县级气象局的现金、银行存款、收费票据的使用和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

成都市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 :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工作区、生活区的物业管理、维护维修和服务;负责成都市气象局日常办公用品与设施设备、工作用车的管理与保障;负责成都市气象局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的服务工作,承办外来人员接待工作;承担成都市气象局机关公文打印,报刊征订和公众信件分发;承担成都市气象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日常工作和工作区、生活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拟定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规划、计划,负责制定各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成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指导成都区市县进行人影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指导炮点规范化建设和炮手管理;负责组织制定高炮、火箭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负责成都全市人影作业的空域时间申请并完成指挥作业。承担成都市政府交办的防雹降雨任务;负责成都全市人影弹药、作业装备的管理、保障;负责成都全市人影指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组织成都市、区市县人影工作人员的培训、考试等工作,获取上岗资格;承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情况的统计、效益评估等工作;负责成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的建设和维护;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科学研究及开发应用。

成都市防雷中心:宣传、贯彻国家和省、市防雷减灾工作法律法规,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管理规章,参与防雷行政执法工作;协作有关部门制定成都全市防雷减灾业务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成都市防雷减灾工程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等防雷技术服务;承担成都市级防雷减灾业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和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鉴定工作;承担对成都(市)县防雷工作的技术指导。

成都市气象局会同区(市)县人民政府管辖成都全市13个区(市)县气象局和1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龙泉驿区气象局、温江区气象局、新都区气象局、都江堰市气象局、彭州市气象局、崇州市气象局、邛崃市气象局、双流县气象局、郫县气象局、大邑县气象局、新津县气象局、蒲江县气象局、金堂县气象局和成都农业气象试验站。

科研队伍

据成都市气象局官方网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成都全市气象部门现有在编在职职工305人,离退休职工196人。其中:市局在职职工131人,离退休93人;区(市)县气象局在职职工174人,离退休职工103人。在职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8人、工程师115人。

科研情况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气象界共同庆祝的世界气象日,以纪念《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的日子。每年世界气象日均有一个主题,主题是:“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六十年来,世界气象组织成就辉煌,成都气象事业硕果累累。

气象探测从无到有

1951年1月1日,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部空军气象处成都区台,成都市有了正规的气象记录。20世纪50年代末,成都全市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气象站。如今,成都市有1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主要承担地面、高空、农业气象、日辐射、酸雨、天气雷达、大气成分、雷电、GPS/MET等气象探测业务。2003年,成都市在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启动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截止2010年2月,成都全市各类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达175个,数量居全四川省第一。

气象通信技术日趋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气象通信主要依赖电信部门;其后,成都各级气象台站普遍配备了气象传真接收机,建成了市县两级甚高频辅助通信网和天气警报系统;1992年采用拨号通信方式建成四川省首个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了各类气象资料直接从四川省气象局调用和成都市气象局到县气象局各类气象资料的交互,气象信息共享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2年,成都全市气象部门实施计算机网络系统改造,建成了基于互联网络系统,依托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通信支持,实现成都全市加密气象观测资料传输。如今成都全市气象部门计算机拥有量达300余台,全部实现了业务、服务和行政联网无纸化办公。

天气预报更加及时准确

20世纪60年代,气象台主要依赖手工分析天气图制作预报。县气象站天气预报业务主要是依靠省、市预报为基础,以收听气象广播、点绘简易形势图,看天加简单统计模式发布预报;80年代,气象台站增加了传真天气图,开始了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90年代后期,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成为气象台主要预报平台。如今,天气预报已不断持续得到了重要改进,成都全市一般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较70年代提高30%以上,基本做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不错不漏。使一周预报的可靠性能够达到30年前2天预报的水平。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气象服务项目主要以为农业服务为主。80年代开始,气象服务向建筑、电力、交通、旅游、保险等领域拓展。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强化决策气象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不断增添气象服务项目、规范服务产品内容。服务渠道也由报纸广播拓展到电视、网站、信息屏、手机短信等。20世纪 90年代以来,社会重大活动对气象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多,如承担的93’国际熊猫节、西部论坛、世界杯足球外围赛、都江堰双遗申报、世界客属恳亲会、花博会、“9+2”论坛、旅游城市创佳、国际非遗节、奥运火炬传递等上百次重大气象保障服务和重点工程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十分明显。成都市气象局多次荣获中国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奖”表彰。

城市气象服务效益突出

2000年以来,为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成立了相应机构,研制和开展成都市空气质量预报。根据成都市城市气象服务体系方案,细化了成都市空气质量预报,逐步开展了紫外线、灰霾、城市环境气象指数、生活指数预报和大气成分观测等城市气象业务服务。近年以来,按照成都市政府的部署,为实现主城区空气质量达优的目标,每年组织多次大规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效降低大气污染,显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的亮点。

气候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多次组织开展成都市农业气候区划,为成都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布局提供优质服务。2007年8月,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推动成都市旅游业的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承担龙门山成都段旅游气候资源的普查评估工作,全面开展龙门山历史气象资料的观测和收集,从基本气象要素、气象灾害、气象景观、旅游气候舒适度、旅游气候综合评价和开发建议等方面较全面、客观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气候资源普查评估报告,为龙门山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2年,成都市政府成立了“成都市防雷安全工作委员会”,成都全市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归口气象部门管理。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设立了防雷中心,专门从事当地防雷技术服务工作。如今,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已拓展到对防雷建筑物、易燃易爆点、公共场所、仓库、计算机场站、网吧、学校等进行常规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防雷工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成都全市防雷检测覆盖面逐年扩大。已初步建立起全市雷电监测和预警业务系统,制作发布0-12小时雷电天气潜势预报产品。尤其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防雷工作在抢险救灾、灾民临时安置板房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成都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防雷技术服务,确保了抗震救灾人员和灾区人民的防雷安全。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现重大转变

从1976年开始,成都市和各区(市)县先后组建了人工防雹降雨机构。1999年底,改造升级了X波段数字化雷达,建立了人影通讯和作业指挥系统,规范建设防雹炮点。全市配备45门高炮和15部BL-1型车载式火箭,作业覆盖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影响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整体受益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0%。2006年,成都全市人影工作由季节性值守转变为常年性值守,建立资源性与应急性相结合的人影作业体系,在增雨抗旱、资源性蓄水、大气污染治理和消雹作业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步伐

近年来,技术人员加强对暴雨、寒潮、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建立了多种预报方法。特别是2006年以来,聘请四川省气象台、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专家参与研究工作和技术论证,开展了成都市城市暴雨内涝预报预警系统、成都市乡镇天气预报业务研究、成都市地基GPS遥感水汽应用研究及业务化建设项目、成都市雷电监测预警方法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参与课题研究的业务人员比例达49%,培养锻炼了一批科研人才和业务骨干。多年来,共取得省、市级各项科研成果30多项,获奖成果10多项,在核心刊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论文。

气象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1994年以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开始行使气象部门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1999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12月29日,成都市人大、市政府联合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贯彻实施会议。有力促进了成都市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2003年起,市县两级气象行政审批进入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气象窗口,对建设项目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建设项目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气球灌充施放单位资格认定、施放气球活动审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气象资料审查和鉴定等5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办理。近年来,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缩减审批时效,努力提高服务效率。

行业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成都市气象局广泛开展了“文明服务,奉献社会,优质高效,清正廉洁”的气象行业新风建设。近年对社会各界进行的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其满意率达到90%以上,在成都市投资软环境测评中名列“其他行业”前5名。几年来,成都市气象局窗口共受理1800余件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100%,实现零投诉,气象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成都气象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巨大,成绩喜人。成都全市气象工作者面对未来,信心满怀,将为实现成都气象事业新跨越、为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而努力奋斗。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单位,并予以通报表扬。

2020年12月28日,被评为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单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