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罗曼诺夫 | |
---|---|
出生 |
1672年6月9日 莫斯科 |
逝世 | 1725年2月8日 |
国籍 | 俄罗斯帝国 |
别名 | Пётр Вели́кий(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
职业 | 俄罗斯帝国沙皇、军事统帅 |
知名于 |
西化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 定都圣彼得堡、赢得波尔塔瓦战役 |
知名作品 |
《惩罚者》 《再造战士》 《敢死队》 |
信仰 | 东正教 |
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罗曼诺夫(俄语: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1672年5月30日-1725年2月8日)為俄羅斯帝國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1682年—1725年),及俄國皇帝(1721年—1725年)。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聖彼得堡,人稱彼得大帝,是后世对彼得一世的尊称。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罗斯沙皇(1682年-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统帅,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发动改革。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对俄国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人物簡介
彼得一世,乃沙皇阿列克谢和娜塔莉·基里爾洛夫娜·納雷什金娜的長子、阿列克谢的兒子中排名第六。
兄弟皇谊
1682年,彼得的異母兄奥费多尔三世逝世,身後無嗣。彼得的另一名異母兄伊凡五世雖然有更優先的繼承權,然而伊凡有嚴重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問題,故此波雅爾·杜馬乃選舉時年十歲的彼得為沙皇。同年四月,他的異母姐姐索菲亚·阿列克谢耶夫娜煽動射手衛隊暴動,舅舅納雷什金當著他的面被暴動士兵殺死。
此次暴亂后,伊凡和彼得成爲共同沙皇,以伊凡為長;索非亞擔任攝政,實際上手掌大權。在朝會時,彼得和伊凡共同坐在王座前部,由彼得與臣民談話;索非亞則隱于王座背後的座位。王座在彼得一側後面有開口,通過這個開口索非亞與彼得,指導如何應對。
1689年,因爲戰事失利,彼得開始圖謀推翻索菲亚的統治。索非亞乃再次鼓動射手衛隊抗命,但彼得在半夜逃往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並在彼處召集支持者。索菲亚最終被推翻並軟禁于一所修道院中。
1694年,彼得的母親娜塔莉病死,他才真正掌握了實權。1695年,彼得爲了謀求在黑海的出海口而向克里米亞汗國開戰。
天命攸归
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病死,彼得最終成爲唯一的沙皇。
1697年,爲了對抗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國鄂圖曼帝國,他隱姓埋名遊歷西歐各地,並同時派出一個龐大的代表團,尋求西方各國的支持,史稱大出使。但其時歐洲各大國的注意力正全集中在西班牙王位繼承的爭執中,法國與鄂圖曼結盟,而奧地利則爲了維持自己的戰爭而不願意破壞與鄂圖曼的和平。雖然沒能結成反鄂圖曼同盟,但他在荷蘭卻花費大量時間學習造船,並目睹了歐洲各國文藝復興的盛況,由此定下了日後俄羅斯改革的基石。
1698年夏天,因國内近衛軍謀叛,企圖擁立他的異母姐姐索菲亞為沙皇,彼得中斷遊歷匆匆回國,不過叛亂在他返抵之前已經被平息了,而索菲亞被迫出家。彼得嚴厲處罰了參加禁軍叛亂的人,謀叛者被問吊,屍體被公開展示,禁軍本身則被解散。
彼得一世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他最重要的動作是改革軍制(俄羅斯以前使用的是蒙古金帳汗國軍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首先徵召年滿十五歲的青年組成名為“達特勤”的志願軍。先受訓,後終身服役。直至1874年才改變。另一方面則不斷地製造與購買武器。彼得一世积极興辦工廠,发展贸易,在財政和行政改革中一面立足於農奴制,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一面儘量發展經濟,振興教育,刷新文化。
1708年,實施地方機構改革,在全國各地設置轄省。
1711年,設立元老院,改革貨幣制度。建聖彼得堡,並於1712年遷都至此。
1718年,設立參議會。
經過彼得大帝改革,到1721年與瑞典和談時,俄羅斯已經成為面貌一新的歐洲強國。
對外方面,1700-1721年發動北方戰爭,戰勝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1722-1723年對波斯戰爭後,取得里海沿岸一帶。并兩次對土耳其戰爭,但未占領黑海港口。為了推行擴張政策,彼得一世不斷增税募兵,導致國内矛盾尖銳化,激起阿斯特拉罕起義、巴什基里亞人起義和布拉文起義。
首任妻子柳多西亞·盧普金娜 ,生有一子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 ,續妻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生有12個子女,除安娜(嫁給德國霍尔斯坦-戈托普公爵卡尔·弗里德里希 ,彼得三世的母親)和伊莉莎白兩人之外均未活到成年。
其他
- 彼得大帝喜歡親率部隊作戰,第一場戰役獲勝時,他曾親率部隊接受凱旋,像個士官長。他经常以自己的最高军衔——海军中将而非沙皇自居。
- 為拓展海權,迎戰強敵瑞典,親自監工設計今天的聖彼得堡。
- 彼得大帝曾喬裝成普通人到荷蘭學習造船的技巧。
- 彼得大帝也有不為人知的殘暴一面,喜歡看死囚處決。他原本很期待自己的大兒子繼承皇位,跟他一樣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君主,但他的兒子卻只想當個平凡人,後在奧國留學時,想要逃離俄國勢力,被抓回,身邊的人都處死,最後兒子也被處死,監斬人正是彼得自己。
改革
在大北方戰爭期間(1700年-1721年),也就是彼得在位數年後,俄羅斯帝國開始尋求同盟以對抗瑞典,來爭奪波羅的海的控制權,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如果控制該地區,中歐以及東歐也就是囊中之物,這場戰爭也是損失最慘重的戰爭之一,消耗了具有象徵性的財經資源,也是彼得繼承父祖輩行政系統後必須開始集中控制資源[4],在彼得大帝率領國情訪問團(Великое посольство)考察諸國政情時,他也順便和歐洲強權進行外交談判,以結合反瑞典以及鄂圖曼帝國的勢力,他周遊西歐各國以求未來一步步的帶領俄羅斯進入工業經濟的體系,儘管俄羅斯擁有相當龐大的國土以及資源,但是大部分的工廠都有效率低落的弊病,以致於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彼得堅信他這些宏觀的改革不只是在增加本身的權力,而是會增進政府的效能並加惠於民。
彼得改革其他的目標包含了減弱貴族的影響力,也就是削弱本土貴族的影響力,他們講究大斯拉夫主義,和彼得推行的西化運動大相逕庭,早在雷帝伊凡在位的時候他們就被削減很多權力,也就是他們力量的核心貴族杜馬(Boyar Duma),貴族杜馬轉為沙皇的諮詢機構,仍然保有相當的政治實力,然而彼得認為這樣還是不夠,貴族依舊是西化以及改革的障礙,於是下令貴族必須納稅以及勞役,而這些稅款包含了鬍子稅。
就像現代俄羅斯大部分的立法系統,彼得改革時編輯一系列的皇家命令以解釋法令(俄语:указ;字面上的意思是「強制」),這套制度總共存在於1700年到1721年。
在彼得統治期間俄羅斯的行政體系相較於西歐國家顯得落後許多,俄羅斯長期以來採行小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週遭地區組成,這套系統顯的資源無法均勻分配,而且笨拙的難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這個陳舊的制度,轉而建立轄省制度(guberniyas),而省分如下:莫斯科轄省、聖彼得堡轄省、基輔轄省、斯摩棱斯克轄省、伊爾庫茨克轄省、喀山轄省、亞述轄省、西伯利亞轄省[5],1713年諭令成立米斯巴赫(Landrats),該詞從德語演變而來意指國會,而每個轄省都有設立,各省總督一共有八到十二名不等的專業工務員協助施政。
1719年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新的俄羅斯轄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較為重要的地區得到較多的自治權,而廣闊的農村地區由國家直轄。
忠誠被受質疑的精英以及反對改革的貴族在1722年的聲浪達到顛峰,也就是職級表(俄语: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Tabel' o rangakh)實行的該年,一份正式的階級清單被用到俄羅斯的軍事、政府以及皇家法院,職級表混合許多頭銜與尊稱的系統而建立,每個階級都下分很多等級(I到XIV),以表示對沙皇的忠誠度的特殊等級,職級表主要用在軍隊組織,這也象徵了彼得統治時期的現代化與革新。
職級表的建立可以說是彼得改革相當大膽的措施,這直接打擊了貴族的權力,並且象徵了俄羅斯社會的改變,從前比較高的等級是世襲傳承,但職級表建立之後哪怕是個平常老百姓,也會因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藝而進入技術官僚的體系,新一代的技術官僚迅速的取代舊貴族的階級,並在俄羅斯取得人民的支持,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國革命的時候。
為了應付大北方戰爭而需要前所未見的經濟資源,如此巨大的財政赤字以及老舊的基礎建設,意味著國家無法在戰時緊迫的情況下籌出那麼多軍費,彼得的政府被經費的問題喘不過氣,只好由國家壟斷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例如:鹽、酒、橡木以及焦油,彼得也開始從俄羅斯的文化習俗來徵稅,例如:沐浴、垂釣、養蜂以及蓄鬍,並向紙製品課徵印花稅[6],然而在課徵每個新稅的時候都會出現漏洞可以鑽營,可見這些方式是不夠的。
解決的方法是新增一個廣義的人頭稅,這個稅目被用來取代向有耕地的家庭徵收家庭稅,從前幾個農戶被併成一個家庭徵收家庭稅,然而現在每個農民被徵收74戈比(kopeks,貨幣單位)的稅金,而且必須以現金給付,但這比取代前的稅制更顯得沉重,使得1680年到1724年之間國庫的款項是以往的六倍之多[7],但“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1724年压在农民肩上的税捐负担比1680年的要重三倍”[8]。彼得在貿易方面採行保護主義,設置沉重的進口貿易關稅,讓俄羅斯的產品在有利的狀況下銷售。
彼得的統治也使農奴喪失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意志,他堅定的推行階級分化的措施且堅信:「把農奴綁在這塊(土地)單位上,就好比市民從事貿易或手工業一般,農民是必須束縛於這塊土地之上。」[9]彼得賦予地主相當廣泛的新權利,包含農奴未經主允許不得擅自離開農地,另外彼得向工人階級徵收相當多的稅目,使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反而轉移到工人階級之上。
彼得也有少數的改革措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例如他建立了農奴階級(serfs),也就是國家農民(state peasants),比起其他國家的農奴,他們可以向國家納稅以擁有較多的權利,並且在大城市設立國家批准的手工業商店,這個靈感來自於當時的海權強國-荷蘭,這些商店替軍隊提供工業製品,甚至在後世考據到當時的文獻,彼得的顧問團曾建議他廢除農奴,賦予農民有限自由(limited freedom)的權利,惟真正解放農奴的時候是在兩個世紀後的俄國革命[10],然而從後人的眼光看來彼得把農奴和奴隸之間的差別拉開,效果是沒有甚麼太大的區別,畢竟農奴在沒地主的同意下是沒有自由的。
1711年2月22日頒布政令成立國家新的單位-元老院(俄语: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ющий сенат),所有的成員都是沙皇彼得一世所任命,這十位成員大都是一開始就與他一起結盟的同路人,元老的進退都必須要皇帝的命令才能生效,元老院無法以任何方式中止運作,是個和帝祚相陪而不間斷運作的國家單位,當然在俄國革命後也隨著帝國一同赴滅。
以下是首任元老院的成員:
- 伊万木辛普希金(法官)
- 吉洪史卓辛夫(貴族)
- 普洛高理辛(王子)
- 米哈伊爾多爾戈魯科夫(王子)
- 格里戈里普寧葉尼金夫
- 格里戈里葉理斯金(王子)
- 米哈伊爾薩米洛
- 葉斯理阿普金廷
- 涅茲理米勒廷斯金
- 大元老(Ober-secretary):阿尼希休金
1717年12月12日俄羅斯彼得一世建立了九個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也就是俄羅斯的部會,用以取代過去行政處(Prikaz)的制度,每個委員會都設有政府首長一位,但是有時候副首長會有空缺的狀況。
總共有以下的委員會:[11]
- 外交事務执行管理委员会。
- 國家收入执行管理委员会(Kamer-kollegiia),或稱作稅捐执行管理委员会或歲入执行管理委员会。
- 司法执行管理委员会,或稱作審判执行管理委员会。
- 預算执行管理委员会(Revizion-kollegiia),或稱作調整執行管理委員會、審計執行管理委員會。
- 戰爭執行管理委員會
- 海軍執行管理委員會
- 商務執行管理委員會
- 國家發展執行管理委員會
- 工業執行管理委員會
彼得改革是在他繼任沙皇的前幾年,在莫斯科大公國時期的國家功能被侷限在軍事防禦、徵稅以及執法,相較於彼得在位的時候立法的項目幾乎無所不管了,他的影響層面幾乎包含了生活的各個層面[12],改革的成功使俄羅斯取得大北方戰爭的勝利,收入以及生產力的提升提升了俄羅斯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然而彼得更重要的影響是建立了一個「秩序良好的警察國家」[13],進一步的合法化和加強俄羅斯的專制統治,這一次的嘗試是影響了之後蘇聯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公共制度,例如莫斯科國立大學,他們統治的啟發乃是源自於彼得的統治。
子女
- 柳多西亞·盧普金娜 (1669年7月30日-1731年8月27日)
- 长子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 (1690年2月18日-1718年6月26日),1711年娶夏洛特·克里斯汀公主 ,生纳塔莉亚 和彼得二世
- 次子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 (早殤,1691年10月13日-1692年5月14日)
- 三子帕维尔·彼得罗维奇(早殤,1693年)
- 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
- 四子帕维尔·彼得罗维奇(早殤,1704年-1707年),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夭折。
- 五子彼得·彼得罗维奇(早殤,1705年-1707年),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夭折。
- 长女凯瑟琳·彼得罗夫娜(早殤,1707年2月7日-1708年),在父母正式结婚之前夭折。
- 次女安娜·彼得羅芙娜(1708年1月27日-1728年5月15日),1725年嫁霍尔斯坦-戈托普公爵卡尔·弗里德里希 ,生彼得三世
- 三女叶丽萨维塔(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1742年和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 结婚,没有孩子
- 四女納塔利婭·彼得羅芙娜(早殤,1713年3月20日-1715年5月27日)
- 五女瑪加麗塔·彼得羅芙娜 (早殤,1714年9月19日-1715年6月7日)
- 六子彼得·彼得罗维奇(早殤,1715年11月15日-1719年4月19日)
- 七子帕维尔·彼得罗维奇(早殤,1717年1月13日-1717年1月14日)
- 六女納塔利婭·彼得羅芙娜 (早殤,1718年8月31日-1725年3月15日)
- 未命名的女儿(早殤,1720年)
- 八子彼得·彼得罗维奇(早殤,1723年10月7日)
註解
- ↑ 建城300年,它是世界上唯一被列为文化遗产的城市 .百度 网 [2016-8-12]
- ↑ 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 客运站 网 [2016-8-12]
- ↑ 莫斯科市中心98米高的彼得大帝像 客运站 网 [2016-8-12]
- ↑ Vernadsky, pg. 230
- ↑ Vernadsky, pg. 231
- ↑ Raeff, Reformer or Revolutionary? pg. 36
- ↑ Riasonovsky, pg. 231
- ↑ 《彼得大帝》.尼·伊·帕甫连科(著)斯庸(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P310
- ↑ Sumner, The Emergence of Russia pg. 158
- ↑ Raeff, Peter the Great Changes Russia pg. 68
- ↑ Bushkovitch, pp. 377-78.
- ↑ Raeff, Peter the Great Changes Russia pg. 50
- ↑ Cracraft, pg. 64
- ↑ 游览彼得大帝宫----俄罗斯的凡尔赛宫 搜狐 网 四海漫游 [2016-8-12]
资料来源
- 李邁先 著:《俄國史(上卷)》、《俄國史(下卷)》,國立編譯館出版
- 周雪舫 著,《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三民書局
- 詹姆斯 著:《彼得大帝的革命》,哈佛大学出版社
- 尼古拉斯 著:《俄罗斯的历史》,牛津大学出版社
- 约翰·R·休斯 著:《彼得大帝的疾病》
- 马西·罗伯特 著:《彼得大帝的生活》,纽约出版社
- 法夸尔·迈克尔 著:《皇家丑闻》,企鹅图书公司
- 《莫斯科新闻周刊》
- 罗勒 著: 《现代化的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一世》,Wiley出版社
- 尼·伊·帕甫连科 著,斯庸 译:《彼得大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