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强颌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强颌龙属
图片来自dododex

强颌龙属属名Pegomastax,意即“强壮的颚”)是植食性鸟臀类恐龙的一属,属于颌齿类,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南非地区,模式种兼唯一种是非洲强颌龙[1] Pegomastax africana)。

发现与命名

1966年和1967年,在阿尔弗雷德·克朗普顿的领导下,耶鲁大学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大学特兰斯凯进行了古生物学考察。此外,沃伊赞还发现了一只小型恐龙的遗骸,这些遗骸是在哈佛大学进行准备的,因为当时克朗普顿与哈佛大学有所联系。1983年,保罗·塞里诺将化石确认为一个新物种。2012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畸齿龙科的论文,并决定将该物种命名为非洲强颌龙(Pegomastax africanus)。属名取自古希腊语单词πηγός/pègos(“坚固”“强壮”)和μάσταξ/mastax(“颚”),指其强健的下颚。种名取自化石发现地,即非洲。因为属名中的mastax属于雌性形式,所以种名称必须是africana。塞里诺在一周内改正了这一错误,这是他在电子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一个优势。

正模标本SAM-PK-K10488发现于上埃利奥特组,其年代可追溯到赫唐阶锡内穆阶,距今约1.95亿年。它由一个带有下颚的部分颅骨组成,但还没有完全从其所在的岩石中释放出来,目前,只有一个眶后骨,两个下颌齿和一个前齿骨暴露在外。这件标本现在是开普敦南非博物馆收藏品的一部分。

叙述

总体结构、尺寸和特征

强颌龙是一种小型双足食草动物,体长小于一米,重量小于一千克。据估计,颅骨长7至8厘米,表明它的身长只有2英尺,但该推断是不确定的,因为其头部相对矮胖。塞里诺强调说,畸齿龙科的身体被原始羽毛覆盖,而古生物学家托德·马歇尔描绘的强颌龙的“原始羽毛”(实为尖锐的刺状物)则很“扎眼”。据他介绍,这种动物会给人留下像“双足豪猪”那样在灌木丛中漫步的印象。

塞里诺确定了该属四个明显的特征:前牙呈楔形,高度很大,意味着其上表面只有底面前部长度的70%。前齿骨的上表面以45°角向前、向下倾斜。前犬齿后面的牙齿具有主嵴,该嵴从顶齿向前弯曲到牙冠的前基部。牙冠的顶端有一个明显的小齿,两边的边缘都被较小的锯齿占据,微微向下弯曲且有些凸出。

骨骼

从眶后骨看,后支相当高。弯曲的下支形成眼眶的后缘。

前齿骨相当短,呈楔形,意味着强颌龙喙的尖端很高。根据塞里诺的说法,这使得它的喙看起来像鹦鹉一样,可能是用于专门咬掉某种食物,比如种子。塞里诺还说,这样的喙亦可以作为防御。在背面看,前齿骨与两个齿骨皆有鞍形接口。齿骨的前部在该界面上方并且也在其自身的后支上方延伸,因此齿槽很高,齿列长度的三分之一为二十七毫米。齿骨分支的背面本身也很高,向后以45°的角度向后延伸形成舌状冠状突(processus coronoides)。齿骨顶部边缘没有显示出一排小型“通道”,这些通道可用于补充齿列。

强颌龙的齿骨可能带有十一颗牙齿。最前方的牙齿的正面呈犬齿形,类似哺乳动物――这颗牙齿是下颚中最长的。齿骨上有两颗笔直的门牙,第一颗门牙有小齿,其后缘笔直而不弯曲,是畸齿龙科的一个例外。在前牙和第二颗牙齿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间隙。第二颗牙齿非常小,其后方的牙齿大小逐渐增加,直到第八颗,而第十一颗牙齿突然又小了许多。第二到第十一颗牙齿皆有扁平牙冠,底部有一个切口。牙冠重叠,后缘被推过牙齿前缘。冠部略不对称,后缘更长、更低。牙冠的内侧已经严重磨损,因为它与上颚的上颌齿外侧咬合,因此与下颚的下颌齿吻合。牙齿外面的珐琅质很薄。由于磨损,许多边缘锯齿已经消失。第五颗牙齿的后缘在牙冠尖部以下有六到七个细齿(denticula),上部较小。牙齿的外缘显示了一个主要的脊状突起,它本身呈锯齿的形式,顶部的嵴仍然很宽,最大的牙齿的边缘以齿状突起结束;下边缘在两侧有八个小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