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避雷针

(重定向自引雷针

避雷针英语:Lightning Conductor),或称引雷针、镦针,可以称为避雷导线,也可以称富兰克林针(命名自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姓名)。是一种用于牵制闪电的电击到地面的设备,它是一种能截引闪电,将闪电的电流导入地下装置,并能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保护地面建筑物或电力设备,使受击物备免受雷电破坏的金属物装置。常用的制造材料

目录

原理

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尖端放电现象,让地球大气层中雷云中的电荷及时地释放,通过避雷针进入地球地面,将电荷减低及中和,避免其过分的积累而引发巨大的雷电击中事故,并保护被雷电击中的建筑物或设备。同时,在雷电发生时,避雷针还能吸引雷电的放电通道,让雷电电流从避雷针流入地球的土地里,避免巨大的电流对建筑、设备、树木造成破坏或者伤害偶然在地面之上走动的人或动物[1]

避雷针是广泛地使用于全世界的建筑物避雷系统中,并且效果良好,因为它们大大地减少了与闪电相关的火灾和建筑物结构损坏。

早期美国科学家认为避雷针向天的一端应该是一个尖端形状,而英国科学家则认为向天的顶端应是一个球体形状的效果比较好。事实上,实际试验证明最佳的避雷针是棒状,顶端略钝。为发挥避雷针的作用,避雷针应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点,以低电阻电缆接地到地下的土地或

简介

避雷针保护的区域为锥形,其地面范围的半径约为避雷针到地面的距离。避雷针不能完全避免被保护的建筑电力设备被雷电击中,只能降低被击中的几率。同时因为大地电阻的存在,避雷针被雷电击中时会抬高其附近地面的电势,所以,在雷雨天气时不能靠近避雷针[2],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中国

唐代《炙毂子》一书在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而早在这铜瓦以前,中国已经有了避雷针,一般以龙头为装饰,龙嘴里有避雷针头。

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头尾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小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能发挥避雷作用,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铁线行至地底下,避免了雷电击毁建筑物。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视频

避雷针 相关视频

避雷针防雷原理是什么 
一根避雷针,能保护多大的范围?今天算是长见识了

参考文献

  1. 金苹果:撑起远离雷电的天幕,凤凰网,2014-06-23
  2. 雷雨天气为什么不能靠近避雷器,佰佰安全网, 20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