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平埔族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埔族群

图片来自blogspot

平埔族群(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过往称之平埔族,是对台湾原住民分类管理所使用的称呼[1],对应的另一称呼为高山族;后随著学术界、文化界进一步研究,认知其为多数民族集合而非仅单一民族,近来因而改称为平埔族群。多数平埔族群至今皆未获中华民国政府承认为原住民族,除了原本归类为阿美族噶玛兰族以外。

介绍

平埔族群往昔在荷兰西班牙统治时称为“土著”;清领时期,则大多称为化番熟番,与生番、野番等词相对。因化番、熟番多住在“平地草埔”,故又称平埔仔埔仔人平埔番,其中“平埔”一词代表“平原”或“平地”之意。到了日本时期则于《台湾蕃人事情》一书中将台湾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平埔族,各地平埔族群也曾发起更名为“东宁族”的社会运动。[2]中华民国政府时期起平埔族后代大多已丧失族群意识,且不获官方认定为原住民族;后来台湾族群研究兴起,这些平埔族群的历史才开始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但平埔族群曾一度误以为同为“平埔族”这个民族,后来才逐渐重新细分。

赛夏族邵族也曾一度被归为平埔族群,可见“平埔族”、“熟番”、“化番”及“生番”等分类,皆为外来政权依统治方便,未依原住民族自我认同所做的分类,造成当代的平埔正名平埔复名运动

历史

平埔族群是早在汉人于17世纪移民来台湾移垦前,便已分布在北部的宜兰基隆一直到恒春的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带上,并存有各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部落认同的社会群体。

平埔族群北自苏澳与泰雅族交界,南自枋寮与排湾族交界,后来受汉人压迫部分移入他地,如恒春、埔里、花东等。

辞源

平埔”一词出现于文献中,可追溯到清雍正年间黄叔璥台海使槎录》(1724年后),该书中有使用“平埔诸社”一词,后来陈伦烱的《海国闻见录》(1731年)中也有出现“平埔土番”一词。

而由于原住民文化迥异于汉族,因此在汉人早期的台湾历史文献中常被称为“番”。从“番”的字形、字意来看,“番”是“釆”与“田”所组成的,是用来指称以某种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外族殖民眼光下,“番”就含有歧视的意味。又过去台湾原住民只有“社”而没有“族”的概念{,故大都以社名自称。例如:大甲东社及大甲西社住民,皆自称为大甲人。

平埔番或平埔熟番等字眼出现在志书中,主要是为了和生番、野番与高山番区别。平埔熟番的称呼虽然在18世纪中期以后就出现在清朝的文献中,但主要还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文献出现得比较多。简单地说,18世纪下半叶在文献中出现的“平埔番”、“平埔熟番”,是指居住在屏东平原宜兰平原台东平地与恒春平野的土著族群。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谓的“平埔族群”隐含了2个意涵:“平埔”与“熟番”。一说“平埔”一词较流行于民间,而“熟番”则是较官方的用语;但实际上,自清朝以降,“平埔”、“熟番”在不同族群间,便一直是游移不定的代称。定义同样也有区域差异,如在恒春一带,“熟番”定义为村落中混居汉人和原住民,即为“熟番”聚落。

分类

虽然自有人类以来,不同的人群之间就对彼此的关系有某种程度的“分类系统”。但是,人类开始以“族”或“民族”来区分人群则是晚近之事,特别是在100多年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开始兴盛的时候。台湾的所谓“族群分类”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台湾日治时期统治台湾的日本帝国,基于统治的目的,对台湾的人群与土地进行全盘的调查与了解,同时也展开了台湾族群的分类工作(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nd, b);例如将来自中国闽南地区的客家人归入闽籍,先人居粤东者一律列粤籍等。

起初,日本学者认为居住在平原地区的平埔族群原住民大多已经汉化,只是以“平埔族群”或“平埔番”一词概括之,而将人群分类的重点放在“高山族”上。后来,日本学者对文化渐行消失的平埔族群原住民有了较多的认识之后,才了解到所通称的“平埔族群”,实际上包含多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民族。然而,在过去90多年来,学者对平埔族群的分类相当不一致,有的分为7族14支、也有分为8族、9族、10族、12族等(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nd, b)。

根据今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关于“平埔族”、“高山族”的分界,并不是天然的民族界线,而是在十七世纪以后的历史过程中,因各族生活领域和汉化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断裂线。换句话说,所谓“平埔族群”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大于某“平埔族”与某“高山族”之间的差异——某些“平埔族群”和某些“高山族群”且可能本来是同1个族群。举例而言,从语言及文化来看,最接近阿美族的台湾原住民族为西拉雅大满马卡道等平埔族群;又语言与赛夏族最接近的原住民族为龟仑族

族源

据现代研究资料分析,平埔族群文化来源均来自属台湾南岛语系。该语系民族分布地点于整个太平洋印度洋一带,最远甚至可溯及距离台湾数千公里远之复活岛马达加斯加。根据地点分布,台湾平埔族群是南岛语系最北的分布族群。俱信平埔族群早于新石器时代即发源或登陆台湾,是属于海洋民族之一。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在介绍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时即表明“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在人种上属马来人种,台湾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3]

日治时期的分类

有关平埔族群的分类,在台湾日治时期以前,均缺乏有系统的分类。荷兰时期仅记录了先住民的社名,并依其分布的地区,划分成几个区域群。清朝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也是依照地理分布而将原住民分为13个部落群。

直到日治时代,伊能嘉矩粟野传之丞的《台湾蕃人事情》(1900)一书中才对平埔族群加以有系统的分类,其后伊能嘉矩又著《台湾蕃政志》(1904),将平埔族群的分类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群为:凯达格兰族噶玛兰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布拉族巴布萨族阿立昆族(Arikun)、罗亚族(Lloa)、西拉雅族马卡道族等10族。

以伊能嘉矩的这个分类系统当作主要的参考架构,移川子之藏小川尚义马渊东一等人也都提出过对平埔族群不同的分类方式(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nd, b)。其中主要的争议有几个:

  1. 阿立昆(Arikun)及罗亚(Lloa)这2族到底应不应该被归为同一族:部分学者倾向将这2族归为一族,称之为洪雅。然根据学者翁佳音及锺幼兰的考证,认为Hoanya可能是福佬话Hoan-a(番仔)的误判。族人也根据自我认同的不同,认为应各自独立。
  2. 凯达格兰(Ketagalan)是否是同质性的一个族群,还是应该再继续做细分。语言学家土田滋与李壬癸认为以语言资料而言,所谓的凯达格兰族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的语言:巴赛雷朗龟仑语
  3. 西拉雅族(Siraiya)、大武垅族(Taivoan)及马卡道族(Makattao)应该是不同族或者是同一族。目前多数学者依照考古人类学、语言学及服饰等发现,加上族人的自我认同,均认为应属于三支不同的原住民族。
  4. 移川子之藏在伊能嘉矩的架构下新加入的邵族(Thao),应该是平埔族群还是高山族。

战后的分类

近年来,学者对于平埔族群的分类,又有新的看法。日本语言学者土田滋在1985年的分类中(见Tsuchida 1985),将平埔族群分为12族:噶玛兰(Kavalan)、巴赛(Basay)、凯达格兰(Ketagalan)、龟仑(Kulo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ih)、巴布拉(Papora)、巴布萨(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垅族(Taivoan)。

学者李亦园则将平埔族群分成10族,分别是噶玛兰(Kanalan)、达加兰(Kentagalan)、卢朗(Luilang)、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ora)、猫雾栜(Babiza)、和安雅(Hoanya)、巴则海(Pazeh)、水沙连、西拉雅(Siraya)。

台湾语言学者李壬癸则有不同的看法,在1996年〈台湾平埔族群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分类〉一文中,提出了7族14支的看法:邵族、噶玛兰(Kavalan)、凯达格兰(Ketagalan)、巴布兰(Baburan)、巴宰(Pazih)、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后又基于语料上的新发现,于 2006 年及 2010 年发表的论文上,将大武垅族及马卡道族自西拉雅族中独立出来。

主要族群

北台湾南岛语族

南台湾南岛语族

东台湾南岛语族

文化

姓氏

姓氏是平埔族群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由于受到汉化的因素,使得平埔族群放弃了原本的姓氏和命名方式,然而在取汉姓的过程中,靠著族谱和氏族认同,产生了许多和闽南人、客家人不同的姓氏,甚至连战后移民汉人也都没有的姓氏,而这些姓氏和赐姓的族谱,成为平埔族群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6]

祭祀

平埔族群中祭祀惯习极为平常,一般说来,祭祀对象除自然物崇拜之外,较特殊为以各种形式型态存在的祖灵。若区分,平埔族祖灵崇拜约可分为3种:

  1. 赛跑型祖灵祭祀,盛行于台湾中部的巴则海族、巴布拉族、道卡斯族等,名称来由为该祭祀仪式均以族人竞走为重心,该类型祭祀有时也与少年成年礼混合存在。
  2. 南部西拉雅族及马卡道族的祖灵祭以一陶罐作为祖灵的神体而加以崇拜,这一崇拜并祭祀陶罐的风俗与祖骨崇拜有关。但邻近的大武垅族却不崇拜陶罐,亦不相信祖灵存于陶罐中,而相信祖灵乃存在于公廨中的向神座周围。
  3. 台湾北部平埔各族如凯达加兰族、噶玛兰族或雷朗族,其祖灵祭仪式均无固定特殊方式。

平埔族群的近况

由于历经与汉族数百年来的交流,平埔族群的风俗习惯、语言逐渐凋零散佚。目前在学者与平埔族群后裔的努力下,逐渐找回部分的习俗及语言。其中噶玛兰族已获得中华民国政府的官方承认,成为台湾原住民族之一,而西拉雅族现已成为台南市市定原住民族之一,花莲县富里乡也承认乡内大武垅族马卡道族及西拉雅族为乡定原住民族,均希望能进一步得到中华民国政府中央的官方承认。

平埔原住民之凯达格兰族巴宰族噶哈巫族马卡道族洪雅族拍瀑拉族道卡斯族等族群自 1990 年代开始发起平埔正名运动,要求官方承认平埔族群的原住民族身份[7]

蔡英文总统于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族日正式向原住民族道歉,承诺检讨相关法规,让平埔族身分得到应有的权利和地位。目前行政院于2016年10月7日决议以修正原住民身分法,预计新增认定平埔族群为“平埔原住民”,并于2017年8月17日通过修正草案[8]

参考文献

  1. 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 [202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2. 詹素娟. 熟番身份论─以日本时期的身份登录为中心 (PDF).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12). 
  3. 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 中华民国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4. 刘秋云. 道卡斯族语复振的困难与展望. 原住民族文献. 2013年12月, (12期)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9). 
  5. [1] 凯达格兰族文化会议 今年著重巴赛语复振
  6. 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联盟. 是不是平埔原住民该看DNA还是手臂那条线?3分钟懒人包出炉,让我们立刻寻根去!. Mata Taiwan. 2016年7月29日 [2017年10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1日). 
  7. 数千平埔原住民上街头 要求正名〉,2009年5月2日
  8. 行政院会通过“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 [2019-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