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戴姓,中華漢族姓氏之一,西周時期的宋國君主宋戴公為戴姓的姓氏始祖。

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代姓,(代(戴)[代,讀音作dài(ㄉㄞˋ)]),中國姓氏,為多民族姓氏,起源有二。代國,為周時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北蔚縣東南),戰國時為趙襄子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又有北魏太祖時乙弗部有首領代題,其後有代氏。戰國時有趙人代舉、漢時有京兆尹代武、宋時代淵,宋史有傳、以及贊善大夫知蒙州的代象、明時有崖州人,歐寧縣丞代賢、以及山後人,西安衛指揮代升,皆為古代代姓名人,與戴姓不同。

在大中國區及海外華人中皆有分布,其中華東地區約占所有戴姓人口的六成。

姓氏始祖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後諡號曰「宋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氏。後世尊宋戴公為戴姓得姓始祖。

郡望堂號

郡望

戴姓的望郡在梁郡(今河南商丘)、譙國郡(今安徽亳州)、廣陵郡(今江蘇揚州)、清河郡(今清河)。

堂號

睢陽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東周時期,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獨步堂: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跡。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

避貴堂:同獨步堂。 [1]

歷史考證

淵源1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大戴氏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為堯司徒,封於商,成為商王朝之祖,賜姓子氏。從契到湯共傳了十四代,恰好與夏相始終。

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閼伯,曾輔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於商丘火正,為中國天文曆法創始祖,死後葬於商丘,即閼伯台。閼伯又稱火神台、火星台、台形如墓,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三里的王墳鄉,墓(台)根基長約二百七十米,高三十五米,全為夯土築成,台上有祭閼伯廟、大殿拜廳、東西禪台門、配房、鐘鼓樓等,台下蓋有花戲樓,屬元朝大德年間(公元1135~1138年)所建,明、清兩朝均有修繕,現代又修葺一新,每年農曆1月7日成太古廟會,四面八方群眾前來朝台,熱鬧非凡。商湯之後,由太甲到太龍,是商王朝鞏固和發展時期。

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還發生過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後商王朝的統治很穩固。盤庚在位時曾幾次遷都,最後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商王朝也叫做殷朝,遷都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商王朝共傳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約六百年。

周武王滅了殷商王朝之後,有不少殷商的遺族以國為氏,稱殷氏,其大戴氏國的後人本就為殷氏,但為了紀念故國,後來就有改殷氏為戴氏者,再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淵源2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的後裔微子啟,屬於以諡號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亂"後,賜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於商王朝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子啟後來建立了宋國。

傳島宋國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於周宣王姬靜(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後被周宣王賜諡號為"戴",史稱宋戴公。自此,中華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後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蕭、莊、樂、石、華、皇、皇甫、東鄉、桓、向、鍾、宗、目夷、目、魚、墨台、墨、司城、右師、舍、老、朔、祝其、仲、盪、邊、錫、司馬、司寇、司徒、司、鱗等等一百多個姓氏。

宋戴公逝世後,宋國君位傳給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孫遂以宋戴公的諡號"戴"為氏,世代相傳至今,人丁興旺,史稱正宗的河南代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為一世祖。

淵源3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戴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料載,春秋時期有一古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大封宗族子弟和異姓功臣,並追封五帝時名君、名臣之後為諸侯。到了周成王姬誦即位之後,輔佐成王的周公在東征後,又分封了一批諸侯,戴國大約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這在史籍《世本》中記載:"戴氏,古戴子國,姬姓之後。

"關於古戴國的地望,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闡述:"戴,故國在陳留"。史籍《春秋》中記載:"戴國,今陳留外黃縣東南有戴城。"而史籍《漢書》中記載:"梁國甾縣,故戴國。"應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東漢章帝劉炟改甾縣為考城,迄1954年考城、蘭封兩縣合併為蘭考,其間經歷了長達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雖然北魏、北齊和五代梁時幾度易名,時間均極短暫。原考城縣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一帶。戴國滅亡後,戴國王族子孫以及一些國民為表示對故國的懷念,即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戴氏,後有簡筆寫作"代"者。該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

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於隱公為得姓始祖。

淵源4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孫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⑵.蒙古族戴卜羅氏,亦稱岱簸羅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部,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bolo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⑶.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⑷.蒙古族塔塔兒氏,亦稱塔塔喇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另外,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陳蒙古八旗的一支部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其後人取漢字"戴"為姓氏,稱戴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淵源5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黑龍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於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西豐)、渾郭(今遼寧西豐小清河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艾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滿語為Usun Hala,滿漢義"水",源出金國時期稱女真溫古孫氏(吾古孫氏、烏孫氏),以部為氏,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多為戴氏、孫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查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淵源6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溫克族塗克冬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戴氏、塗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淵源7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陳蒙古八旗的一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回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戴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皆有簡筆寫作"代"者。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