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氏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氏兽
图片来自bilibili

安氏兽Andrewsarchus),又名安氏中爪兽安氏中兽,是一种原始、身体粗壮的偶蹄类哺乳动物,生存于4800-4100万年前的始新世

它的四肢很短,而身体很长,有长的尾巴,脚上有蹄。它的鼻端很长,有锋利的牙齿及扁平的颊齿,可以用来咬碎骨头。不过由于只有头颅骨被发现,故究竟安氏兽是掠食者杂食动物或是食腐动物的则不清楚。

发现及分类

安氏兽是以著名的化石发掘者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来命名。安氏兽的化石是于1923年6月在蒙古戈壁沙漠曼汗发现,这个没有下颌骨的头颅骨现在存放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

基于牙齿及头颅骨的相似性,之前它被分类在中爪兽目中,据此估计它像中爪兽中国中兽般是有蹄的。不过之后一项2009年的研究推翻了之前的理论[2],现已将安氏兽重新分类,归类至偶蹄目之下,属于鲸凹齿形类演化支中的一支。

安氏兽属有蹄哺乳动物,在亲缘关系上其实更接近于绵羊山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被戏称作“披著狼皮的羊”。但是它实际上是巨猪科河马鲸鱼的近亲。

描述

安氏兽的化石是一个长83,4厘米及阔56厘米的头颅骨 及一块骨头。头颅骨很像较为细小的中爪兽目,故相信安氏兽有著与差不多的大小。

安氏兽可能是最大型的陆上哺乳类肉食性动物。若安氏兽按照中爪兽的体型来比例,从鼻端到盆骨就可长达12呎,而肩高则达6呎。故此安氏兽约有Synoplotherium或中爪兽的三倍[3]。安氏兽像其他的史前动物般,有著比身体不成比例的大头。

安氏兽的头盖骨长度约有中爪兽的两倍,颧弓阔度为两倍。安氏兽的面部长度约为头盖骨的150%,而中爪兽就只有92%,可见安氏兽的面部相对较长。安氏兽的头盖骨约有阿拉斯加棕熊的两倍,但较为窄身,并且是马更歇狼的三倍。由于平均棕熊都轻于1000磅,而最极端的亦只重170磅,故相信安氏兽约重400-1000磅之间。[4]

古生物学

对于安氏兽的外观及行为几乎是完全未知的,在古生物学家之间就此已有很多讨论。有指安氏兽的牙齿很钝,并非掠食者的特征。它有可能是杂食性多于肉食性的,会吃腐肉、骨头、植物软体动物,而非猎物新鲜的肉。若安氏兽是吃腐肉的,它可能会以其庞大的身型来吓走细小的掠食者。

安氏兽的颚骨在陆上哺乳动物中很特别,可以咬碎大骨头。根据颚骨的形态及发现其化石的海岸地带,估计安氏兽可能是猎食原始鲸鱼甲壳动物及其他同期的大型哺乳动物。直至始新世末期,非常大型的哺乳动物都是在中亚演化的。

安氏兽没有适合撕开食物的裂齿。从它的撕开食物的力量估计,安氏兽最有可能是吃已灭绝雷兽科,不论是猎食或是吃其尸体的腐肉。

按照安氏兽的食物需求,相信在始新世的中亚洲有著大量的大型动物,可能是以每年出现为周期。当印度次大陆亚洲在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早期碰撞时,形成了喜玛拉雅山及隔离了特提斯洋,继而影响了气候,使中亚洲干涸,最终令动物群灭绝。而安氏兽亦相信是因此而灭绝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