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凯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49: 行 49:
 
2019年10月7日,威廉·凯林與另一位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门扎]]和出生于英国的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分享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原因是他們发现人體[[细胞]]如何感知並适应[[氧气濃度]]变化的机制,他们的发现为对抗[[贫血症]]和[[癌症]]等常見疾病帶來了新策略。
 
2019年10月7日,威廉·凯林與另一位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门扎]]和出生于英国的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分享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原因是他們发现人體[[细胞]]如何感知並适应[[氧气濃度]]变化的机制,他们的发现为对抗[[贫血症]]和[[癌症]]等常見疾病帶來了新策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说:「2019年诺贝尔生理學或醫學獎获得者的重大发现揭示了生命的一个最基本适应过程的机制。」「他们的研究为了解[[ 氧气濃度]] 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机能]]奠定了基础。」「[[氧感知能力]]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目前,许多学术实验室和制药公司正在进行大量工作,把重点放在研制能通过[[ 激活]] [[ 阻断氧感知]] 机制来介入不同病况的药物上。」<ref name="Kaelin-31">[https://kknews.cc/health/v39qo4a.html 诺贝尔医学奖花落三家 表彰他们发现细胞氧感知机制 ]</ref>
+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说:「2019年诺贝尔生理學或醫學獎获得者的重大发现揭示了生命的一个最基本适应过程的机制。」「他们的研究为了解氧气濃度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机能]]奠定了基础。」「[[氧感知能力]]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目前,许多学术实验室和制药公司正在进行大量工作,把重点放在研制能通过激活或阻断氧感知机制来介入不同病况的药物上。」<ref name="Kaelin-41">[https://kknews.cc/health/v39qo4a.html 诺贝尔医学奖花落三家 表彰他们发现细胞氧感知机制 ]</ref><ref name="Kaelin-42">[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9/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9  ]</ref>
  
 
=='''獲得了諾獎,卻冶不好妻子的癌症...'''==
 
=='''獲得了諾獎,卻冶不好妻子的癌症...'''==

於 2019年11月5日 (二) 18:54 的修訂

威廉·喬治·凱林
出生 (1957-11-23) 1957年11月23日(66歲)
美國紐約州紐約
國籍 美國
母校 杜克大學
機構 哈佛醫學院
研究領域 癌症生物
獎項 蓋爾德納國際獎(2010)
威利(Wiley)生物醫學獎(2014)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6)
馬斯利獎(2016)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9)

威廉·喬治·凱林英語:William George Kaelin,1957年11月23日),生於紐約,美國癌症學家生物學家、哈佛醫學院教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他曾是被老師嫌棄的學渣
  • 獲得諾獎,他卻說:「我獲得了諾獎,卻治不好我太太的癌症...」
  • 期望未來20年能找到應對大多癌症的方法』『』

教育、工作、與榮譽

凱林1957年出生於紐約,1979年獲杜克大學數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年獲杜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92年至今任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2002年至今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2年至今任布列根和婦女醫院高級醫師。[1]

他同時也是美國臨床研究學會醫學研究所(IOM)的成員。他曾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CCR)董事會和IOM國家癌症政策委員會中任職。[2]

2010年他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之後又陸續獲得威利(Wiley)生物醫學獎、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馬斯利獎、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

「學渣」逆襲得諾貝爾獎

光看履歷,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威廉·凱林的科研生涯可謂一路坦途,事實上並非如此。

曾是老師眼中的」學渣「

威廉·凱林上大學時的第一次實驗室經歷是一場災難。當時,他的工作內容無聊,做着不重要且無趣的實驗;實際上,他做的實驗項目是上一位研究人員所犯的錯誤或觀察到的人為假象而遺留下來的工作。不幸地,他的指導老師對他的研究成果的評價是:「可能永遠都不會有成果」,甚至在他成績單上批註「勸退」的評語,還說「凱林的未來不在實驗室裡,而是在實驗室外」。[3][1]

遇到貴人

在實驗室裡表現不佳的凱林,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徘徊與惆悵,一度以為自己與科學家無緣。他因此曾對自已説:「我對醫學有興趣,當不成科學家,或許我也可以當醫生。」

1982年,威廉·凱林進入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後,遇到世界一流的導師戴維·利文斯頓博士(Dr. David Livingston),在他的指導下,凱林才重新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凱林也才有機會在戴維·利文斯頓博士的實驗室中研究世界一流的問題,即所謂的RB基因[4][5]

學術研究

科學研究工作與釣魚類似

威廉·凱林曾在波士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某種程度上,他認為「科學研究工作與釣魚類似。」

凱林小時候,他的父親最喜歡的消遣是釣魚。釣魚的秘訣之一是"要知道魚在哪裡",而"猜測"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凱林指出,"偶然性"在科學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結果通常會出乎意料。他是一名研究癌症的生物學家,也是一名醫生,他的實驗室提出的第一個治療方法是治療貧血。凱林早期的研究和希佩爾-林道綜合徵這種疾病有關。[6][7]

獲得諾獎原因

2019年10月7日,威廉·凱林與另一位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和出生於英國的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分享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原因是他們發現人體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氧氣濃度變化的機制,他們的發現為對抗貧血症癌症等常見疾病帶來了新策略。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說:「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重大發現揭示了生命的一個最基本適應過程的機制。」「他們的研究為了解氧氣濃度如何影響細胞代謝生理機能奠定了基礎。」「氧感知能力是治療許多疾病的關鍵。目前,許多學術實驗室和製藥公司正在進行大量工作,把重點放在研製能通過激活或阻斷氧感知機制來介入不同病況的藥物上。」[8][9]

獲得了諾獎,卻冶不好妻子的癌症...

威廉·凱林在接到獲諾貝爾獎電話時,正值當地時間凌晨4時50分,隨後睡意全無,於是他向諾貝爾獎官方發送了自己的一張即時自拍照。照片中,他身後那張美麗的女性照片,正是他的亡妻卡羅琳(Carolyn Mary Kaelin)。[10]

卡羅琳34歲那年就成為傑出的乳腺腫瘤手術專家,是當時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最年輕的女性高管。事業蒸蒸日上的卡羅琳卻在42歲那年被診斷出乳腺癌。

在妻子患病期間,凱林照顧陪伴其妻子,與她共同抵抗病魔。凱林不曾停滯對癌症的研究,就是希望可以應用於妻子身上,幫助妻子早日痊癒。然而事與願違,2015年卡羅琳還是難逃癌症的魔爪,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研究了一輩子癌症的凱林在其妻子去世四年後,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獲獎的當天,那一張自拍照是想告訴整個世界:「我和我的妻子,一起獲獎。」他感慨:「我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治不好你的癌症...」[10][11]

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凱林還主動提起了他已故的妻子:「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英雄,我所做的任何事中最好的搭檔。」 凱林甚至表示,在妻子死後,他甚至不願獲得這樣的獎項,「如果沒有Carolyn,接受如此美妙的認可,那將是苦樂參半,太令人心碎了。」[12]

凱林的期望

作為一名醫學從業者,凱林有一個美好的希望,那就是用一片藥治癒所有的癌症。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凱林又有着嚴苛的要求 -- 他注意到,目前科學論文的數據(即「論文篇數」)十分「臃腫」(即「重量不重質」),他希望科學家能夠圍繞科研的核心、踏實研究,而不是堆砌一堆華而不實的數據。

凱林說:「做自己喜愛的事非常重要。每天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僅僅為了謀生而做,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你所熱衷的,同時也適合你才能的工作,這是一件幸運的事。」[4][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