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龍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鼻龍科(Captorhinidae)又譯狹鼻龍科,別名杯龍類,是最早、最原始的爬行動物之一。其种类的体长从10几厘米到超过2米。
敘述
大鼻龍科是一群小型、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存活在晚石炭紀到二疊紀。
與牠們的近親原古蜥科相比,大鼻龍科的頭顱骨還強壯,而牙齒更能處理較硬的植物。大鼻龍科的頭骨寬廣、粗壯、略呈三角形。前上頜骨往下彎。早期种类只有单排端生齿,而較衍化的物種(例如大鼻龍、Moradisaurus)具有多排齒和槽生齿。
大鼻龍科的身體骨骼,仍非常類似早期爬行形類(Reptiliomorph)。在20世紀早期的傳統分類法,西蒙螈形類、闊齒龍形類、以及大鼻龍類,常被認為是最早期的爬行動物,都歸類於杯龍目(Cotylosauria)。西蒙螈形類、闊齒龍形類目前都屬於爬行形類的早期演化支[1]。
大鼻龙科的尾椎具有特殊裂纹,因此可能有逃生用的断尾技能,不过并没有表示其断尾之后具有弹跳动力;以及再生新尾巴的证据。
發現與研究歷史
早期研究認為Concordia是最原始的大鼻龍類動物。在2006年,一份早期爬行動物種系發生學研究發現圖林根窗龍是大鼻龍科的姐妹分類單元。因此圖林根窗龍是已知最基礎、最原始的大鼻龍類。之後其他研究也得出類似結果。Concordia是唯一生存於石炭紀晚期的大鼻龍類,仍是生存時代最早的大鼻龍類。
大鼻龍科之內有Moradisaurinae亞科。在1982年,A. D. Ricqlès、P. Taquet建立Moradisaurinae亞科,屬於大鼻龍科。Moradisaurinae亞科的定義是:大鼻龍類之內,親緣關係接近Moradisaurus,而離大鼻龍較遠的所有物種。Moradisaurinae亞科的化石發現於中國、摩洛哥、尼日、俄羅斯、美國德州與奧克拉荷馬州。Moradisaurinae亞科被認為是植食性動物,或以昆蟲為食。
在20世紀早期,大鼻龍類曾被認為是現代烏龜的祖先。發現於南非的正南龜,生存於二疊紀中期,被長期被認為是杯龍目、現代烏龜之間的演化遺失連結近年研究發現,正南龜其實是副爬行動物,不屬於龜鱉目,也不屬於大鼻龍科[2]。
在Labidosaurus hamatus的下颌化石上,找到了已知最古老的蛀牙纪录。
參考文獻
- ↑ Goodrich, 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ptili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916, 89B: 261–276. doi:10.1098/rspb.1916.0012.
- ↑ Facts About Turtles: Eunotosaurus And Turtle Evolution. All-About-Reptiles.com. [1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