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8: 行 8:
  
 
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起义军使用德国提供的[[武器]],但是组织得很糟糕。英国军队在经过一周的战斗后镇压了该组织,并处决了15名领导人,但是却激发了爱尔兰的[[民族主义]]。一夜之间出现了一场脱离地方自治、走向爱尔兰独立的运动。内阁决定1914年的法案应立即实施,并在[[都柏林]]建立政府。阿尔斯特动员起来后,谈判陷入僵局。1917年,在爱尔兰公约的号召下,伦敦第二次尝试实施地方自治。1918年4月,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寻求一项双重政策,试图将实施地方自治与将征兵制扩大到爱尔兰联系起来。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反对征兵,而一波反对征兵的示威表明,要求完全独立的呼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旧的爱尔兰党瓦解了,新的政治力量——新芬党——团结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呼吁用武力来实现其目标。1918年,[[新芬党]]在爱尔兰大选中获胜,按照他们的弃权政策,新芬党没有将其选出的议员派往威斯敏斯特,而是决定在都柏林成立自己的分离主义议会;下议院。英国政府试图镇压这届议会,随后爆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伦敦]]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两个爱尔兰议会试图为第四自治法案,1920年爱尔兰政府颁布的法案,同时试图击败新芬党和爱尔兰共和军(1919 - 1922),此时操作在下议院的职权范围。1921年中期,英国政府和新芬党达成了一项停战协议,并由此签订了《盎格鲁-爱尔兰条约》。1922年12月6日,爱尔兰成立了一个新的自治领——爱尔兰自由州。不出所料,“北爱尔兰”(阿尔斯特的6个郡)立即行使其根据《盎格鲁-爱尔兰条约》赋予的权利,选择退出这个新国家。这个条约造成了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分裂,并导致了[[爱尔兰内战]]。大不列颠与[[阿尔斯特]]大部分地区的联合被重新命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也就是现在的英国。
 
1916年的复活节起义,起义军使用德国提供的[[武器]],但是组织得很糟糕。英国军队在经过一周的战斗后镇压了该组织,并处决了15名领导人,但是却激发了爱尔兰的[[民族主义]]。一夜之间出现了一场脱离地方自治、走向爱尔兰独立的运动。内阁决定1914年的法案应立即实施,并在[[都柏林]]建立政府。阿尔斯特动员起来后,谈判陷入僵局。1917年,在爱尔兰公约的号召下,伦敦第二次尝试实施地方自治。1918年4月,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寻求一项双重政策,试图将实施地方自治与将征兵制扩大到爱尔兰联系起来。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反对征兵,而一波反对征兵的示威表明,要求完全独立的呼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旧的爱尔兰党瓦解了,新的政治力量——新芬党——团结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呼吁用武力来实现其目标。1918年,[[新芬党]]在爱尔兰大选中获胜,按照他们的弃权政策,新芬党没有将其选出的议员派往威斯敏斯特,而是决定在都柏林成立自己的分离主义议会;下议院。英国政府试图镇压这届议会,随后爆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伦敦]]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两个爱尔兰议会试图为第四自治法案,1920年爱尔兰政府颁布的法案,同时试图击败新芬党和爱尔兰共和军(1919 - 1922),此时操作在下议院的职权范围。1921年中期,英国政府和新芬党达成了一项停战协议,并由此签订了《盎格鲁-爱尔兰条约》。1922年12月6日,爱尔兰成立了一个新的自治领——爱尔兰自由州。不出所料,“北爱尔兰”(阿尔斯特的6个郡)立即行使其根据《盎格鲁-爱尔兰条约》赋予的权利,选择退出这个新国家。这个条约造成了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分裂,并导致了[[爱尔兰内战]]。大不列颠与[[阿尔斯特]]大部分地区的联合被重新命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也就是现在的英国。
 +
 +
[[Category:740 歐洲史地總論]]

於 2020年8月4日 (二) 18:37 的修訂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是根據1800年《聯合法案》建立的主權國家,該法案合併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兩國。它一直存在到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的建立,及後1927年重新命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資助在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國的歐洲聯盟,發展一支龐大的皇家海軍,使大英帝國在下個世紀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在一個英國與列強基本和平相處的世紀裡,與俄羅斯的克里米亞戰爭規模相對較小。在國家形成之前的幾十年裡開始的快速工業化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政府的不作為加劇愛爾蘭大饑荒,導致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的人口結構崩潰,對愛爾蘭土地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

19世紀是一個經濟快速現代化和工業、貿易和金融增長的時代,英國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世界經濟。向外移民對英國的主要海外領地和美國來說都是沉重的。帝國擴張到非洲大部分地區和南亞大部分地區。殖民辦公室和印度辦公室通過少數行政人員進行統治,他們在當地管理帝國的各個單位,同時民主制度開始發展,英屬印度為其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1857年,英屬印度爆發一場短暫的叛亂。在海外政策方面,中央政策是自由貿易,這使英國和愛爾蘭的金融家和商人能夠在許多其他獨立的國家成功地運作,就像在南美洲一樣。直到20世紀初,倫敦才開始與日本法國俄羅斯合作,並向美國靠攏。

對愛爾蘭自治日益增長的要求導致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導致愛爾蘭大部分地區脫離聯合王國,並在1922年形成愛爾蘭自由邦;北愛爾蘭仍然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愛爾蘭獨立

1916年的復活節起義,起義軍使用德國提供的武器,但是組織得很糟糕。英國軍隊在經過一周的戰鬥後鎮壓了該組織,並處決了15名領導人,但是卻激發了愛爾蘭的民族主義。一夜之間出現了一場脫離地方自治、走向愛爾蘭獨立的運動。內閣決定1914年的法案應立即實施,並在都柏林建立政府。阿爾斯特動員起來後,談判陷入僵局。1917年,在愛爾蘭公約的號召下,倫敦第二次嘗試實施地方自治。1918年4月,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尋求一項雙重政策,試圖將實施地方自治與將徵兵制擴大到愛爾蘭聯繫起來。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反對徵兵,而一波反對徵兵的示威表明,要求完全獨立的呼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舊的愛爾蘭黨瓦解了,新的政治力量——新芬黨——團結了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呼籲用武力來實現其目標。1918年,新芬黨在愛爾蘭大選中獲勝,按照他們的棄權政策,新芬黨沒有將其選出的議員派往威斯敏斯特,而是決定在都柏林成立自己的分離主義議會;下議院。英國政府試圖鎮壓這屆議會,隨後爆發了愛爾蘭獨立戰爭。倫敦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兩個愛爾蘭議會試圖為第四自治法案,1920年愛爾蘭政府頒布的法案,同時試圖擊敗新芬黨和愛爾蘭共和軍(1919 - 1922),此時操作在下議院的職權範圍。1921年中期,英國政府和新芬黨達成了一項停戰協議,並由此簽訂了《盎格魯-愛爾蘭條約》。1922年12月6日,愛爾蘭成立了一個新的自治領——愛爾蘭自由州。不出所料,「北愛爾蘭」(阿爾斯特的6個郡)立即行使其根據《盎格魯-愛爾蘭條約》賦予的權利,選擇退出這個新國家。這個條約造成了愛爾蘭民族主義的分裂,並導致了愛爾蘭內戰。大不列顛與阿爾斯特大部分地區的聯合被重新命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也就是現在的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