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爾蘭內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愛爾蘭內戰英語:Irish Civil War,愛爾蘭語:Cogadh Cathartha na hÉireann,1922年6月28日—1923年5月24日),是一場1921年12月6日簽署的建立了愛爾蘭自由邦(今天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前身)的英愛條約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衝突。條約的反對者反對保留英國愛爾蘭之間的憲政聯繫和北愛爾蘭六郡未被包括於自由邦之內。內戰傷亡遠大於之前的愛爾蘭獨立戰爭之傷亡,並在愛爾蘭社會留下深刻裂痕,它對今日愛爾蘭政治的影響仍顯而易見。

背景

條約

英愛條約產生於愛爾蘭分離主義分子(組織了愛爾蘭共和國)與英國政府之間的英愛戰爭(或「愛爾蘭獨立戰爭」)(1919-1921)。條約規定成立自治的愛爾蘭國家,控制愛爾蘭大部分人口與土地,擁有自己的軍隊和警察。但是,它規定這個國家正如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是英帝國中的一個自治領,英國君主作為國家元首,而不是像大多數民族主義者推崇的獨立的共和國。條約也規定新的愛爾蘭議會的成員必須宣讀如下的「效忠誓詞」

「我……莊嚴宣誓誠心信服與效忠依法成立之愛爾蘭自由邦憲法,依照愛爾蘭一般公民之職責,與大不列顛及其依附與加入之大英國家聯邦之組成國家,忠於國王喬治五世陛下及其子嗣和合法繼承人。」

該誓詞引起許多愛爾蘭共和派分子強烈反對。在條約之下新的國家不是被稱作共和國而是一個「自由邦」,並且只包括愛爾蘭西部與南部的26郡。剩下的六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然留在聯合王國內。另外,幾個戰略港口仍然被皇家海軍占領。 雖然如此,領導愛爾蘭談判團的共和派領導人邁克爾·柯林斯,勸說道,條約「沒有給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的自由,而是實現自由的自由」。之後的事件最終證明他是對的,自由邦後來演變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共和國。但是,1922年時反條約鬥士們相信條約永遠不會導致愛爾蘭的完全獨立[1]

代價與結局

內戰短暫而血腥。許多上層人物犧牲,包括邁克爾·柯林斯。雙方都有暴行上演:反條約武裝謀殺議員,燒毀多處古蹟;政府正式或暗地處決反條約囚犯。支持條約的國民軍傷亡800餘人,總共4000人死亡。另外有1 200名共和軍被拘押直至內戰結束,大多數在1924年以前仍未釋放。1923年10月至11月,多達8000名共和軍囚犯進行絕食以抗議[2]繼續被監禁。

但是,愛爾蘭內戰的傷亡是否可能更加慘重仍有爭議。死者人數與當時其他內戰——如俄國內戰西班牙內戰——相比微不足道。此外,新的警察部隊——「內務衛隊」——並未牽扯其中,意即自由邦可在戰後建立一支非武裝且政治中立的警察部隊。

愛爾蘭內戰在愛爾蘭民族主義派別之間進行,意味着北愛爾蘭問題被忽略,愛爾蘭得以從更加血腥的基於民族和教派分別的愛爾蘭東北六郡內戰中倖免。事實上,因為愛爾蘭內戰,北愛爾蘭得以鞏固其存在,愛爾蘭的一部分得以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穩定。戰爭使北方聯合派加強了對任何形式的民族主義的偏見。柯林斯直到戰爭爆發之前,很可能直到死前,一直在計劃發動對於北愛政府的秘密游擊戰役,不斷向北方的共和軍部隊輸送武器,直到最後。如果愛爾蘭內戰未爆發,這可能導致南北對峙。結果,反條約共和軍直到在內戰中失敗之後才認真考慮是否在英國統治下的北愛爾蘭進行武裝行動(首個嚴肅的建議在1930年代後期提出)。共和軍北方部隊在內戰中由於柯林斯的政策大部分支持自由邦,超過500名成員加入了新的自由邦國民軍。

視頻

愛爾蘭內戰 相關視頻

經典人文地理:愛爾蘭共和軍的最後一搏
真實的愛爾蘭內戰,人性在戰爭中總是陰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