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埃德蒙顿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埃德蒙顿龙属
图片来自dinosaurpictures

埃德蒙顿龙属学名Edmontosaurus),又译爱德蒙托龙,是鸭嘴龙科下的一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坎潘阶晚期至马斯垂克阶晚期,距今约7300万到6600万年前。

成年的埃德蒙顿龙可达13米长,平均体重约6-9吨,最大体重11.6吨,是最大的鸭嘴龙科之一,也是化石最多、分布最广的鸭嘴龙。它们是以化石发现地区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来命名的。

埃德蒙顿龙的第一个化石发现于艾伯塔省的马蹄峡谷组模式种是帝王埃德蒙顿龙(E. regalis),是由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在1917年命名。

目前还有其他已命名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E. annectens,最初是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92年命名,当时为破碎龙的一种(Claosaurus annectens),后曾被长期归类于鸭龙,直到近年才被归类于埃德蒙顿龙。

特征

埃德蒙顿龙目前已发现数个标本。如同其他鸭嘴龙类,埃德蒙顿龙的头部前段平坦、宽广,口鼻部类似鸭子,雄性具小型头冠,尾巴长而窄。前肢短于后肢短,但前肢亦有足够长度,仍适宜行走。

完全成长的埃德蒙顿龙可达9公尺长,一些较大的标本则达12公尺到13公尺长。体重约4.0吨,是最重的鸭嘴龙科之一。帝王埃德蒙顿龙是体型最大的种;在2004年,杰克·霍纳(Jack Horner)等人提出科氏大鸭龙是E. annectens异名,但很少其他研究引用这个分类法。模式标本(编号NMC 2288)的身长估计为9到12公尺。E. annectens目前已发现两个标本,身长分别为8公尺、8.92公尺。但是,有一个可能属于E. annectens的标本,身长被估计为约12公尺。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的身长则为7到7.3公尺。

头骨

埃德蒙顿龙的头骨长度约1公尺,帝王埃德蒙顿龙的头骨较长,而E. annectens的头骨较短。埃德蒙顿龙的头部侧面略呈三角形,而且没有骨质头冠。若从头骨的上方看,头部的前端与后段较宽,中段狭窄。埃德蒙顿龙具有缺乏牙齿的喙状嘴,由角质组织覆盖。

根据位在森肯贝格博物馆的“糙齿龙木乃伊”标本,埃德蒙顿龙的喙状嘴角质部分至少有8公分长。埃德蒙顿龙的鼻孔大,鼻孔周围的骨头凹陷[1]。根据“糙齿龙木乃伊”标本,埃德蒙顿龙的眼眶具有巩膜环(Sclerotic rings)。

埃德蒙顿龙只有上颌骨齿骨具有牙齿。新的牙齿会不断的生长来取代脱落的牙齿,一颗牙齿需要约一年的时间来生长。牙齿排列成形成数十列齿系(Dental batteries),每列齿系有至少6颗牙齿;而齿系的数量,依该物种而变动。帝王埃德蒙顿龙的每块上颌骨有51到53列齿系,每块齿骨有48到49列齿系,而上颌的牙齿较下颌牙齿狭窄。E. annectens的每块上颌骨有43列齿系,每块齿骨有36列齿系。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的每块上颌骨有52列齿系,每块齿骨有44列齿系。

身体

埃德蒙顿龙的脊椎数量,因不同种而有不同变化。帝王埃德蒙顿龙有13节颈椎、18节背椎、9节荐椎尾椎的数量则不清楚。一个E. annectens标本被认为具有19节背椎、85节尾椎。由于其他鸭嘴龙类的尾椎多为50到70节之间,上述估计值可能过度夸大。埃德蒙顿龙的背部与尾巴脊椎骨具有骨化肌腱,可使背部与尾巴保持僵硬[2][3]。这些骨化肌腱被认为提供四肢以外的额外支撑脊椎。肩胛骨长而平坦,类似刀状,与脊椎平行。骨盆包含三个骨头:长的肠骨、长而薄的坐骨、板状的耻骨。骨盆的结构允许埃德蒙顿龙以二足方式站立。而9节愈合的荐椎也使骨盆牢固。

与后肢相比,埃德蒙顿龙的前肢较短、较细。肱骨具有大型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可供胸锁三角肌肉附著,尺骨桡骨纤细。上臂与前臂的长度相当。手腕只有两块小型腕骨。手掌具有四指,缺乏俗称的拇指。前三指的长度相当,生前可能由肉质组织连接。前两指具有蹄状指爪,外表由皮肤覆盖。最后一指的长度较短,可做出独立于其他三指的动作。股骨笔直而粗壮,后侧具有明显的第四粗隆部。连接大腿与臀部、尾巴的肌肉,会连接至第四粗隆部;当动物前进时,可使尾巴发生平衡的功能。脚掌具有三趾,缺乏第一与第五趾。脚趾具有蹄状趾爪。

发现与种

埃德蒙顿龙是由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于1917年所命名,其化石是于艾伯塔省马蹄峡谷组中发现,模式种帝王埃德蒙顿龙E. regalis)。在1892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建立破碎龙Claosaurus annectens,但后来一度分类于鸭龙A. annectens)、目前属于埃德蒙顿龙(E. annectens)。另外,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于1926年命名了萨斯喀彻温强龙Thespesius saskatchewanensis),后来也一度分类于鸭龙(A. saskatchewanensis),但现在亦被认为是属于埃德蒙顿龙,更名为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E. saskatchewanensis)。

鸭嘴龙科中的鸭龙Anatosaurus)意为“蜥蜴”。鸭龙曾有五个种,模式种Anatosaurus annectens,种名意为“连接”。模式种被归类于埃德蒙顿龙后,鸭龙这个名称被弃置,而成为埃德蒙顿龙的次异名。而萨斯喀彻温强龙先是被归类于萨斯喀彻温鸭龙(A. saskatchewanensis),后被编入埃德蒙顿龙中,成为了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埃德蒙顿鸭龙(A. edmontonensisA. edmontoni)亦被认为与E. annectens是相同物种。两个另外的鸭龙种,长头鸭龙(A. longiceps)及科氏鸭龙A. copei)被发现与埃德蒙顿龙不同,而被建立为新属大鸭龙

参考文献

  1. Hopson, James A. The evolution of cranial display structures in hadrosaurian dinosaurs. Paleobiology. 1975, 1 (1): 21–43. 
  2. Ostrom, John H.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aleoecology of the hadrosaurian dinosaur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975–997. 
  3. Galton, Peter M. The posture of hadrosaurian dinosaur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70, 44 (3): 46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