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蜀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蜀绣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蜀绣

外文名称;Shu xiu

别名;川绣

起源;西汉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蜀绣最早见于西汉的记载,当时的工艺已相当成熟,同时传承了图案配色鲜艳、常用红绿颜色的特点。清代确立了"蜀绣苏绣湘绣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蜀绣渊源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因此蜀锦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

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疝。

工艺特点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清道光年间成都发展了许多绣花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即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扩展;拧,即指长短针从外向内作添针或减针的处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有单面、双面刺绣。纯手工的刺绣,确保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 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蜀绣绣法灵巧,做工焦文迪简单。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

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时常得到画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由刺绣工艺师加工再创造的一幅佳作。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潇洒光亮、色调柔和,精致精美。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蜀绣针法

闩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很短的针脚,一般用在绣好的绣面上,为了更能体现色彩的调和,按刺绣物

蜀绣

象的具体需要,用二二或二三针闩,一般只用两色。深的闩浅色,浅色闩深色。此种针法适用于绣制山水和孔雀羽毛等,以体现其真实和色彩。

晕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有规律的长短针,分全三针、二二针、二三针三种。全三针是长短不等的三针;二二针是两长两短的针;二三针是两长三短的针。各种针脚都须密接相挨,每排长短不等,但针脚是相接的,交错成水波纹。全三针适用于倾斜运针的绣面,向左倾斜的先由短针到长针;向右倾斜的先由长针到短针。二二针适用于小面积部位。二三针用处较广,凡正面或稍倾斜的绣面部适用此种针法。绣花、鸟、虫、鱼、人物、走兽不仅易于浸色,而更能体现事物的自然和真实感。

四川蜀绣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车凝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长短不齐的乱针脚,一针接一针向外绣,每针相接处不盖头,运针时由内向外或由两侧向中间掺拢。这种针法能够随事物的自然形态,而体现得生动活泼。

滚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长短针,一针靠一针的滚,不露针脚的称叶藏滚;稀疏显现针脚的称亮滚。适于绣蜀葵、芙蓉花叶的叶脉,以及树藤、松针、烟云、人物衣褶等。这种针法能体现绣制物像的自然形态。

飞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长短不一的乱针脚。在运针上有的两针相逗,有的用E3针。是一种适用于浸色的补充针法,而能掩藏原针层的埂子。

扣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针脚齐整,针与针间紧密靠着。一层一个色,层与层间分界有一绊线,头一层须盖上次层的外线,在头一层针脚上搭头。运针时是倒起运,由内到外。其特点能显出绣制物像的凸凹形状。

撒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运用一种稀疏不规则的针法,刺撒上去,以起到隐约的显现色彩、调和色彩和增添色彩的效果,适用于绣制金鱼的尾尖、雀鸟的尾子和脊背花纹等。

E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有规律的长短针,每层的色不一,而见缝插针,头一层是长短的密针,长的

蜀绣

E1在短针内,第二层E2在长的内,二层以下是稀针盖在第一层上,第三层的针脚需搭在第一层的线上,这种针法可以浸色,多用于绣花卉翎毛。

拨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绣制时一排一排的绣,第二排须接到头一排的针足盖头,由窄到宽,针脚可放长,由宽到窄针脚可以增减;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运针都可。每排可着两色,适宜绣雀腿和走兽。

梭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长短不齐,虚针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一行一行绣制的稀疏的针脚。适用于刺绣山水的岩石等。

虚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长短不齐,一上一下稀密不均的直线针法。一般用纵横参差的短针,如绣山水,着墨处用密针,不着墨处用虚针。

续针

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是一种直线针脚。须一针按一针,下一针的针脚,必须接到上一针的针口,如锁蝶翅和风背的边缘等。蜀绣续针绣和广绣的续针类似。

蜀绣历史

蜀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 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蜀绣传奇

历史渊源

四川蜀绣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今见蜀绣较早记载出于汉赋家杨雄,其《蜀都赋》云: "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另作《绣补》诗。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所以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名声在外。刺绣基础在民间,但作为工艺,在当时仍很稀罕,因是奢侈品,并受朝廷官府控制。汉代少府属官的东织室西织室,就是专为皇室加工缯帛文绣高级成品而设立的。因绣品显示非凡之技,所以常视之为宝。晋常璩《华阳国志》详载蜀地宝物,便将锦绣与金银珠玉同列。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均被用来换马以应作战之需并补财政之不足。

艺绝天下

蜀绣绣艺绝天下

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著名的南丝绸之路便始发于成都),故唐宋时"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宋史·地理志》),"民织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成都繁华富丽,生活享乐而艺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隋书·地理志》)。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与优裕的精神氛围使得绣艺妙绝天下。

民间凡富裕士子游女也多衣锦绣。《花间集》词多咏五代蜀中男女情事,时有刺绣方面描写,如"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韦庄);除穿戴又借多种绣品及图案抒发情思并点染境界,如"红烛背,绣廉垂,梦长君不知" (温庭筠),"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欹"(顾曾)等等,尽管是词人之语,也可探知当时风俗;女红之盛,由闺阁的特定背景描写可见一斑,如"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韦庄),"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毛文锡),诸如此类,几乎成了香艳脂粉套语,如"绣户"不少是指大户人家雕梁画栋的屋宇,如王倨"绣户雕轩文杏梁"。上举词中每每用金钱绣鸳鸯鹧鸪,那直是富豪之女的事,如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所谓绣楼绣阁,当是大家闺秀的所在。但也看出刺绣及绣品在妇女生活中的重要。

画之神韵

蜀绣传绘画之神韵 灭针线之痕迹

古蜀绣品极少传世,较早的"北宋蜀绣双冠图片"(现藏西南师范大学),绫地,绣片高44厘米,宽30.7厘米,上绣二株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雄鸡屿上昂首振翼催晓,上端钤"明昌御览"玉玺一方。明昌是金章宗皇帝年号,可能是宋朝廷赠给金国的。中国古代的山水花鸟画的成熟期在五代,其突出代表便是西蜀南唐的画家如黄筌、荆浩等。宋人之绣,针线细密,其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花草禽鸟之绣非如此细密而不能工不能真,加之题材之自然清新,比较龙凤及汉唐流行纹样更富于生活气息。后代言及绣者之工,就说"工仿宋绣",赞扬"精刺绣"者,即言其"能灭去针线痕迹",直称"针神"。此乃仿宋画之工,甚至有直谓"绘绣"的。

明代秦良玉锦袍也是蜀中今所见稀罕绣品。一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绣蟒纹,又间彩绣万福、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一为黄缎 秦良玉平金绣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秦良玉乃一代名将,崇祯帝曾召见并赋诗表彰其征战之功,云:"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身着蜀锦缎精绣蟒袍驰骋疆场,其俊美英武非男儿可比。服饰之用黄色在隋唐为皇帝所兴,宋元以后赤黄、丹黄、浅黄更为皇朝所专用。秦良玉因召赐"太子太保诰封一品夫人",故可服黄缎蟒凤纹袍衫。《古董琐记》载石柱有秦良玉锦袍,极长大。有作《秦良玉锦袍歌》:"……宫锦归来抚战袍,镂金错绣皆天泽……锦袍乐府蛮女唱,弓衣合绣都官篇"(见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引)。可见这件原藏石柱县 秦良玉家庙的精工细做之战袍非常有名。

气韵连贯

蜀绣显著的特点,具一气呵成,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

一首唱少女给情郎绣荷包表达爱心的四川民歌,有句"为绣荷包儿有人求,……瞒倒爹娘绣得忙",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互生恋情,违背父母之命,私送信物,故要瞒着。荷包随身佩带,除装钱物又作装饰,元杂剧明清小说服饰描写每每提及,欧阳修的"紫荷垂橐"即言此物。因以彩色丝线刺绣,故必出自闺阁,送心上人,图案绣鸳鸯或并蒂莲,喻有情人终不分离,针针线线,极尽工巧,最见女子惠心深情。荷包未必都特别,然而刺绣确非等闲手段。先秦典籍记"观古人之象"时,把"作会"(即绘)与"绣"并提,说"画缋(绘)之事,杂五色……五采备谓之绣"(《尚书》《周礼》)。画绣皆用色,且"绣亦须画乃刺之",可见其不简单。汉以前刺绣主要是衣裳,王充《论衡》:"刺绣之师,能缝惟裳"。所谓"绣",文绣(《礼记》)。只有皇帝服装才以五色绣之。据说周代以绣文绣区别以葛布与丝帛为材料的绣品。《史记》载"楚庄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华屋之下"皇帝宠物穿绣图丝衣显是极尊贵;战国"齐纨鲁缟"很有名,这大概与齐郡尚刺绣、"恒女无不能"有关,丝织绣品大量制作在当时是极奢侈的,所以齐国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衣因绣而尊,便有等级之分,古代正史上的《舆服志》详列此种差别,谓之"典章兴矣"(《旧唐书》)。不仅如此,丝帛必须"加五采之巧,施针缕之饰",方显珍贵,这正是"织锦刺绣,名曰卓殊"《论衡》的奇能,也是中国"女功之始也"(《礼记》)。王充论儒生之富于才学,比"犹女工织锦刺绣之奇也"。尤其商业发达生活侈靡之地刺绣更见兴盛,且名家一出,便自成流派。

辉煌历史

蜀绣辉煌: 朝廷授五品军功 巴拿马国际金奖

作为专门技艺,历史上刺绣常为朝廷官府控制,如宋朝廷始设文绣院,招纳绣工专为皇室绣制御服及装饰品,元代在全国各地设有绣局,明代设内廷作坊专管各项工艺制作,清代同类机构叫造办处。这些官方机构除了督造朝廷政府所需,对刺绣行业的正规确立,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也起到积极作用。如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成都成立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当时一批有特色的画家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入绣,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并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张洪兴绣制的狮子滚绣球挂屏又得清王朝嘉奖,授予五品军功,为蜀绣赢得很大声誉。

但蜀绣之形成专业比官方劝工局更早。道光年间(1830年),民间组织的三皇神会成立。这是一个由铺(店主)、料(领工)、师(工人)组成的刺绣业的专门行会。这种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规,确定专业分工,维持行业内部各方(如生产、销售等)的利益,表明蜀绣已从家庭逐渐进入市场,形成广为社会所需的规模生产。那时成都的刺绣手工作坊在九龙巷、科甲巷一带有八九十家,到官方劝工局成立,蜀绣业更加兴盛。如三皇神会时的刺绣主分三类:穿货(生产礼服、霞披、挽袖及其它实用品)、行头(剧装)、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采帐等),到劝工局时期,实用品外更丰富了刺绣欣赏品类,如条屏、中堂、斗方、横披等,题材除以古代名家画作如苏东坡的怪石丛条、郑板桥的竹石、陈老莲的人物等为粉本,又请当时名画家设计绣稿,并绣制流行图案,既有山水花鸟、博古、龙凤、瓦文、古钱一类,又有民间传说,如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吹箫引凤、麒麟送子等,也有隐喻喜庆吉祥荣华富贵的喜鹊闹梅、鸳鸯戏水、金玉满堂、凤穿牡丹等,十分丰富。

四川蜀绣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流传甚广

蜀绣在民间广为流传男绣工独树一帜

蜀绣在民间广为盛行。当时成都周围郊县农村以刺绣为副业者众,有些家庭代代相传,故民间不乏刺绣高手。但劝工局对刺绣大力研究与创制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刺绣业的发展,刺绣商号及绣铺增多。市场需求刺激着蜀绣工艺的提高,随着绣技精进,蜀绣名声大噪,据说清代有不少宫廷绣来自四川,《成都通览》云劝工局所出之品为天下无双之品,以东洋之绣工较之,出于东洋十倍矣。这自然有赖于蜀绣固有传统。据统计,蜀绣针法有12大娄,130余种之多,是四大名绣之最丰富者,而70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所以当时来成都的外国人,多购买数十年外之旧绣品为玩物,能出重价,如女人之裙幅,购去即作门帘;官场之,购去即作茶几上之盖面;神会之绣帐,购去即为壁上之屏幅(《成都通览》),当然还是以其精致的绣图为珍;实用转而为玩赏,自是其审美价值的提升。 从方志所列清末成都之绣工出品及劝工局之绣工出品工程,可见蜀绣在当时已非常注重日用品的出产。这是蜀绣民间性突出的方面,生活需用,民间即不乏绣制。城乡妇女闲时多自绣鞋帽枕套头巾甚至帐帏被面等,操练极精者即成高手。如成都王松轩女史便自制彩线,以名家粉本绣之,尤工小品,市多争购。那时绣品时兴,尤今青年之穿休所以爱家多慕世间名品。如上海露香园顾氏之绣,由明代传至清,着意宋元名画题材入绣,点染成文,无不精妙,世称顾绣,是典型的闺阁画绣,几成民间刺绣代表。清末成都同苏杭相同,锈铺多打顾绣招牌,虽属意包装,以示其绣品上佳,但也昭示蜀绣能吸纳顾绣技艺。据说清道光年一从苏州调任四川的官员随带戏班中便有三个绣衣师傅,均为男子,皆顾绣技法。后招徒授技,顾绣之法遂融于蜀绣。于今蜀绣老艺人几乎都是男子,其因就是当时招徒囿于世俗之礼而不能招闺中女。

面临失传

蜀绣面临失传有识之士呼吁保护

今天四川的刺绣似又回复女儿本色,难见男性绣工。梁张率《绣赋》有云:寻造物之巧妙,固饰化于百工……顾影自媚,窥镜自怜,极车马之光饰,尽衣裳之妊妍……言绣之技,绣之情,绣之美,非女儿之作不能形容如此。若没有女工的刺绣印象,又焉能领略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的闺中情景及感受金针银脚从人看,愿度鸳鸯满世间(清樊樊山《忆绣》诗)的儿女情怀。 四川蜀绣的刺绣工场远不是过去小姐绣楼的情调,也非慵线懒针,作为一门古老工艺,蜀绣以其独特的技法(如双面绣、双面异色异形异针法的三异绣)与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图案(如芙蓉鲤鱼、竹林马鸡、山水熊猫花鸟人物等)受东西方人青睐,因是商品而能购得,因是工艺品而能蕴含并传导民间文化,这又是蜀绣及其爱家的幸事。

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绣花充斥市场。随处可见人们身上、包上都有电脑刺绣的图案,既经济又美观。谁还会费时费力去搞个蜀绣图案在身上呢?加之蜀绣老艺人眼睛都已经不好使唤了,年青姑娘又不愿意学,也没那耐心坐得住。所以我们四川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就面临失传、绝迹的境地。

蜀绣发展

蜀绣来自民间,正如陕西剪纸、绵竹年画来自民间一样,因为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在城乡的院落和闺阁中,妇女们把精心设计的图案绣在嫁妆衣物和馈赠品上,寄托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的演进,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技艺就会逐渐形成产业和规模。

1831年(清道光年间),随着蜀绣行会的成立,成都的蜀绣工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店铺、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1000余人。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伴随着民间蜀绣的生生不息,蜀绣工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清代末期,政府提倡振兴实业,又在成都开办了劝工局,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

民国后,蜀绣虽然不再绣制朝衣和贡品,但绣制日用品的范围却越来越广,几乎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幼儿的披衫、鞋帽,大到结婚时的床上用品、室内装饰品及馈赠酬酢用品。随着刺绣范围和题材的推广,蜀绣的装饰性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历代名画作刺绣图稿的蜀绣作品也大量涌现。抗战时期,文化中心南迁,许多画家和技工来到成都,为蜀绣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蜀绣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蜀绣工艺的发展也遭受过重大的挫折,"文革"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加以批判。蜀绣也不例外,从事刺绣的艺人甚至被诬为"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服务",致使刺绣行业转产,刺绣工人改行另谋生路。著名的成都蜀绣厂,在那时也处于关闭和停产的状态,这家专业生产蜀绣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成立于1951年,当时称蜀光刺绣厂和群力刺绣厂,专业人员达到450人以上。主要产品有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日用品包括披风、抱裙、枕套、被面、床单、衣服、手巾、帷屏、彩帐等,欣赏品则有中堂、斗方、绣屏等。

1971年以后,成都蜀绣厂开始恢复生产,那些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刺绣工人也纷纷返厂,重新拿起自己心爱的刺针和绣框。1981年后,蜀绣有了较大发展,除蜀绣厂专业从事刺绣的工人外,农村郊县加工刺绣的人员迅速增至七、八千人,蜀绣事业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1982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第二届百花奖评选,以及1985年的巴黎博览会,蜀绣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时常得到画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由刺绣工艺师加工再创造的一幅佳作。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潇洒光亮、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蜀绣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但蜀绣的现状不容乐观。四川只有一个成都蜀绣厂 ,境况不佳,正面临改制的问题,本来人数就少的绣工,年龄也都在30岁以上,难有"新鲜血液"注入。有行家称,美轮美奂的蜀绣,其发展已严重滞后,与号称"百万绣工"的苏绣相距甚远。

相关视频

天府蜀韵-四川蜀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