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原短冠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短冠龙属
图片来自blogspot

原短冠龙属名Probrachylophosaurus),是一短冠龙族鸭嘴龙科恐龙,来自白垩纪晚期坎潘阶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组(Judith River Formation)。

本属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介于没有头冠的始无冠龙演化成有头冠的短冠龙之间的过渡物种,展现了鼻骨形态的演变。[1]

发现及命名

1981年和1994年,加州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马克·古德温(Mark Goodwin)在蒙大拿北部的Rudyard附近,最初由岸恭子发现的化石点,挖出了肢骨和脊椎。在一个学校班级发现了更多骨骼之后,2007年和2008年,洛矶山博物馆的一个团队将剩下的鸭嘴龙类骨骼含头骨给包固起来。标本由土地所有者Nolan和Cheryl Fladstol、John和Claire Wendland捐赠给洛矶山博物馆,这项发现在科学报导上刊载为短冠龙的可能新种。2015年,模式种博氏原短冠龙Probrachylophosaurus bergei)由伊丽莎白·福里曼·福勒(Elizabeth A. Freedman Fowler)和杰克·霍纳(Jack Horner)正式命名及叙述。

属名以短冠龙的属名加上拉丁字首pro(之前)来表示它位于比短冠龙还要下层的地层。种名纪念土地拥有者之一的山姆·博格(Sam Berge),他的朋友们也赞助了研究。原短冠龙是2015年以来于免费开放存取的期刊中发表的18种恐龙之一。[2]

正模标本MOR 2919发现于朱迪斯河组地层,年代为坎潘阶,约介于7980万至7950万年前之间(误差小于正负二十万年)。包含一个成年个体的部分骨骼含头骨:右前上颌骨、成对上颌骨、左颧骨、部分右泪骨、左鼻骨后部、右鼻骨中部、头盖骨由额骨至外枕骨、成对鳞状骨、成对方骨、下颌的前齿骨、成对齿骨、右上隅骨、十一个颈椎、十一个背椎、二十九个尾椎、十九个人字骨、十九个肋骨、整个骨盆、成对的后肢、第二节及第四节右跖骨。骨骼被发现关节不连接。

MOR 1097标本是一个亚成体的头骨碎片,发现于距模式标本1公里处,也被归入本属。

叙述

原短冠龙是种大型鸭嘴龙科,它的正模标本是已知体型最大的短冠龙族。因为其体型标本常被昵称为"Super-Duck"。身长9公尺,体重超过5吨。

2015年的研究建立了数个鉴别特征,其中两个是自衍征:头冠成分为磈骨,并完全由鼻骨构成,成年个体的鼻骨位于上颞孔上方不到2公分处;头冠中线高度加厚,而在尖角三角形剖面上构成额骨后部的过度生长位,后视其上角小于130度。其他特征构成独特的特征组合,但这些特征本身并不独特:泪骨后部横向加宽,如同始无冠龙但不同于短冠龙;颧骨前支上角位于下角水平之后,如同始无冠龙但不同于短冠龙;鳞状骨彼此在头骨中线接触,如同始无冠龙但不同于短冠龙;鼻冠很大,几乎与短冠龙一样水平朝后,而不同于始无冠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