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庄乡 (台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庄乡

图片来自xuite

南庄乡台湾客家语四县腔:namˇ zongˊ hiongˊ;海陆腔:nam zongˋ hiongˋ;赛夏语:pinSa'o:ol ),是台湾苗栗县辖下的一个,位于苗栗县东北部,南边为泰安乡,西南为狮潭乡,西北为三湾乡,东北至东分别为新竹县峨眉乡北埔乡五峰乡,全乡属于中港溪流域的源流区。乡内居民颇为多元,以客家人为最多(约占8成3左右)[1](四县腔为主,少数海陆腔),其次为原住民赛夏族泰雅族)、外省人福佬人。全乡均纳入参山国家风景区范围内。

乡名

南庄乡以乡治所在地,也是全乡最大聚落的南庄而命名。南庄聚落古名“南莊”,系因位于较早开发的田尾莊(今田美村)之南而得名,日治时期始改名南庄,二战后改为南庄乡;有别于其他乡镇,二战后日本行政区中的“街”改为镇,“庄”则改为乡;例如头份街改为头份镇,公馆庄改为公馆乡;但由于南庄仅二字,因此仅短暂改为南乡,不久旋即保留庄字,成为南庄乡。

历史

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南庄地区为原住民赛夏族泰雅族的生活范围。明郑时期(1661年-1683年),划新港溪(今盐水溪)以北为天兴县(其后改制为天兴州)。此地由于深处内陆,仍无汉人入垦,官府并未实质管辖。永历三十六年(1682年),竹堑地区的新港、中港、后垅等社壮丁被征召运送兵饷,因不堪受虐而反抗。这些社丁遭明郑官兵讨伐后,逃入内湾(今三湾乡内湾村)、三湾、大南埔(今南庄乡南富村)、狮潭等地,其后因郑克塽的招抚政策,大多返回原居地。此为最早有人进入南庄的纪录。

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明郑战败降,时为清康熙二十二年。隔年清政府设一府三县,南庄地区归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析大甲溪以北为淡水厅,南庄地区属之。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北台湾设“土牛沟”作为汉人开垦之界限。今南庄乡全境位于土牛沟以东,仍无汉人入垦。

嘉庆十馀年间(1805年-1814年),广东嘉应州黄祈英(又名斗乃)只身渡台。初至斗换坪(今头份市斗焕里),与原住民交易;其后受原住民之邀进入田尾(今南庄乡田美村),娶原住民女子为妻,落居务农为生,为汉入开垦南庄地区之始。其后黄祈英邀请于台中结识之张大满、张细满,后来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一同移入南庄,亦娶原住民女为妻。三人合力开垦南庄,产业均分。

道光六年(1826年),彰化地区闽粤械斗,黄祈英等人乘机带领原住民焚杀中港庄民。清政府为防范汉人入山与原住民合作起乱,遂于三湾设隘并派屯兵防守。道光十二年(1832年),把总向仁镒驻守三湾,招黄祈英二子黄允明、黄允连为社丁,并将都坜口沿岸(今南庄乡田美村、狮山村)一带给予二人备本建隘、开圳成田。随后又派兵于屯营庄(今南庄乡员林村屯营)成立一支屯,闽粤移民纷纷进入开垦。至道光十三、四年间(1833-1834年),南庄街市集形成。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廷改采“开山抚番”、增设府县的政策。隔年,“淡新分治”,南庄地区改隶新成立的新竹县

光绪七年(1881年),福建巡抚岑毓英准林汝梅垦南庄荒埔,组织“金东合”垦号。林汝梅遂与黄允明合作开垦狮里兴、狮头驿一带。因汉人移入日多,遂将三湾隘移驻南庄。[2] 光绪十三年(1887年),狮里兴社土目日阿拐被立为狮里兴社长,并获六品军功职衔。其时因樟树多,遂有制业者进入采脑。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时为日明治二十八年。

日治初期,台湾行政区划异动频繁,南庄地区初隶台北县,一度拆分台北县而改隶新竹县,不久新竹县又被合并而仍隶台北县。直至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实行二十厅制,南庄地区改隶新竹厅南庄支厅,行政区划才算稳定下来。

日治时期制订规章许可制脑,并鼓励日本人入山经营脑业。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日阿拐不满日本制脑业者怠慢付工资且强夺祖传土地,遂联合泰雅族鹿场社及苗栗、新竹诸社,攻击南庄支厅及各地隘勇监督所。日方派兵讨伐月馀才告平定,史称“南庄事件”。

大正九年(1920年),废除厅、支厅、区,改设州、郡、街庄,南庄地区改制为新竹州竹南郡南庄,并设立庄役场,下辖员林、大南埔、四湾、田尾、南庄、北狮里兴6个大字,其下有4个小字。昭和二十年(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台湾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时为民国34年。

民国35年(1946年),南庄改制为新竹县竹南区南乡,原竹南郡蕃地(范围大约是南江村南侧、蓬莱村以及东河村)没有循其他蕃地改制为原住民乡,而是并入南乡,共设10个村。稍后再改名南庄乡。民国39年(1950年)废区,南庄乡改隶新成立的苗栗县,以迄于今。民国65年(1976年),风美村并入东河村,成为9个村。由于原住民人口与地区占南庄乡不如汉人,因此南庄乡没有成为高山原住民乡,但列为平地原住民乡。

地理

位置与地形

南庄乡面积为165.49平方公里,为全县第二大乡镇,仅次于泰安乡。乡内多丘陵与山地,农耕地约1,763公顷,主要分布于南富村、员林村之中港溪南岸河谷平原。全乡海拔从120公尺到2,200馀公尺,由西北而东南地势渐高,主要分为加里山块与八卦力山块两大山系。

加里山块为加里山山脉最高部分,以加里山鹿场大山为中心,棱脉呈放射状分布。加里山标高2,220公尺,其西面均为相对低矮的山丘。由苗栗平原向东眺望,近处为低矮的墨砚山、中间为高度居中的八角崠山脉,远处则为气势雄伟的加里山,三者层次分明,清朝时期曾以“三台叠翠”而被列入苗栗县八景之一。

鹿场大山标高2,616公尺,位居加里山东面,直线距离约五公里,两者以低阶的棱脉相连。该山山势虽然更高,但因受加里山阻隔而无法于人口聚集的苗栗平原望见,其知名度反而不及。鹿场大山北棱线经比林山(1,881公尺)、大窝山(1,614公尺)、鸟嘴山(1,551公尺)、鹅公髻山(1,579公尺),延伸至新竹县境内的五指山(1,061公尺)。

八卦力山块自汶水溪北岸乌石壁山(542公尺)向北延伸,经十一份山(751公尺)、八卦力山(1,001公尺)、仙山(976公尺)、福南山(835公尺)、神桌山(762公尺)、象山(455公尺),陡降于中港溪谷,全长约20公里,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是苗栗县狮潭乡与泰安、南庄乡天然分界。八卦力山脉的地层构造,西南与出磺坑油田毗邻,东北侧则与南庄煤层相接。东麓蓬莱一带,以往是苗栗县产煤最多的矿区。

水文

中港溪是南庄乡的主要河川,发源于本乡东南端标高2,616公尺的鹿场大山北坡,源头称鹿湖溪,北流至鹿场台地西方,会合源自加里山2,220公尺的风美溪后称为上港溪。在南庄南侧,上港溪与蓬莱溪会流,以下始称中港溪。蓬莱溪又名南河、小东河,发源于八卦力山北麓,河谷沿大东河断层线流动,因经蓬莱村原名红毛馆而得名。

气候

南庄乡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摄氏20.7度。全年最寒冷之1月份平均气温达摄氏13.9度,并无显著之冬季。乡内雨量由西北平地往东南山地渐增,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雨量在2,000至3,000公厘之间。加里山区平均雨量高达3,300公厘,充分滋润山区林地,涵养丰富水源,因而成为后龙溪中港溪头前溪的源流区。

经济

南庄乡的一级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则随时代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作物以水稻粮食为主,后来以桂竹香菇高冷蔬菜一叶兰金花石蒜等蔬菜及花卉为大宗,近年来则逐渐兴起休闲农业。渔业方面因深处内陆,仅有少量鳟鱼等高冷鱼类的养殖户。林业方面因政府近年来采取育林政策,故著重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主要物种为杉木油桐桂竹等。

二级产业方面,民国40、50年代之采煤矿业曾盛极一时,乡内的煤矿公司曾多达20馀家,矿工人数达上万人。其后因开采成本太高,无法与进口煤竞争,均已停业。由于境内多山,平地面积不足,交通又不方便,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全乡最大的工厂为位于东村的大安电业,员工数仅约70人;较具规模者尚有同村的吉丰造纸、田美村的良营电子等。其馀的工厂多为在地农产品的加工厂,规模都很小。

三级产业方面,以日常生活所需的零售及居家商业服务为主。近年来,南庄独特的人文地理及原住民文化受到关注,加上地方政府透过举办大型活动的促销,俨然已成为苗栗县的观光重镇,也因此发展出多元化的观光产业。

文化资产

文化资产包括有形文化资产(古迹、历史建筑)、无形文化资产(民俗及有关文物、传统艺术)及文化景观。依据苗栗县政府国际文化观光局告布的资料,在有形文化资产方面,南庄乡原登录有3项历史建筑(南庄邮便局、林务局南庄乡大同路宿舍及林务局南庄乡东村宿舍)、1项民俗及有关文物(赛夏族巴斯达隘)。民国99年(2010年)4月29日,林务局2项历史建筑公告合并,名称变更为“南庄乡林务局东村宿舍群”。

南庄邮便局位于南庄街区,为苗栗县历史建筑十景之一,于2003年10月23日公告为历史建筑[3]。后方原有局长宿舍,因损坏严重,仅保留基座供后人认是日式建筑的基础配置。

南庄邮便局创设于台湾日治时期的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为三等邮便局,正式全名是“南庄邮便电信局”,但原有建筑在昭和十年(1935年)毁于地震,之后重建现存厅舍建筑。该建筑公告为历史建筑后进行整修,于2005年完工。

巴斯达隘(Pas-ta'ai)又称矮灵祭,是原住民赛夏族的传统祭典,每2年举行一次,时间在收获后的月圆前后。祭典依赛夏族分布范围而区分为南祭场及北祭场,前者在南庄乡向天湖举行,后者则在新竹县五峰乡大隘举行。从前的巴斯达隘属于族人高度私密性的仪式,不容许非亲友的平地人参加。近年来由于政府单位与民间人士的介入,加上大众传播媒体报导,已逐渐失去神秘感[4]

教育

南庄乡设有“南庄”一所国民中学,及“南庄”、“东河”、“南埔”、“蓬莱”、“田美”五所国民小学,均为公立学校。

南庄国民中学位于东村南庄街区北侧,是南庄乡唯一一所国民中学,也是全乡最高学府,创立于民国50年(1961年)8月,校园面积2.09公顷。106学年度(2017~2018年)全校共设9班,教职员工32人,学生198人,其中49%的学生为原住民赛夏族泰雅族),其馀以客家人居多。也有不少是新移民的子女。[5]

南庄国民小学位于东村南庄街区中心,是乡内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其前身为“南庄公学校”,创立于日治时期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12月8日,开校于次年1月28日 。昭和十七年(1942年)设“田尾分离教室”,次年改“分教场”。昭和二十年(1945年,民国34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改校名为“新竹县南庄乡南庄国民学校”,次年田美分教场独立为“田美国民学校”。民国57年(1968年),配合九年国教的实施,两校分别更名“南庄国民小学”、“田美国民小学”迄今[6]

南埔国民小学位于南富村西侧近员林村边界处,前身为“三湾公学校大南埔分校”,创立于大正七年(1918年)5月1日。大正十年(1921年)4月1日改制为“南庄公学校大南埔分校”。隔年3月27日独立为“大南埔公学校”。民国34年改制为南埔国民学校,民国57年改制为南埔国民小学[7]

东河国民小学前身为“大东河蕃童教育所”,创立于明治四十二年(1910年)6月1日。大正九年(1920年)4月1日,改制为大东河教育所。昭和二十年(1945年,民国34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改制为新竹县南庄乡东河国民学校。民国39年(1950年),苗栗设县,改名为苗栗县南庄乡东河国民学校。民国57年(1968年),配合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更改校名为东河国民小学。民国59年(1970年)芙安台风侵袭,校舍流失。民国61年(1972年)迁入现址。

蓬莱国民小学前身为“红毛馆蕃童教育所”,创立于大正十年(1921年)3月28日。昭和十二年(1937年)迁校至大湳派出所旁,改名为“大湳蕃童教育所”。昭和二十年(1945年,民国34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改制为新竹县南庄乡大湳国民学校。民国35年(1946年)9月26日校舍遭台风催毁,迁至蓬莱村集会所临时教室。隔年1月1日改名为新竹县南庄乡蓬莱国民学校,民国57年改制为蓬莱国民小学。

交通

省道台3线以南北向通过南庄乡西北角的下员林地区,也是重要的联外道路。由下员林往北越过中港溪不远处会与县道124号相接,续行随即绕过三湾市区。再往北越过峨眉溪后,于头份市珊瑚桥前与县道124号分岔。在该处向西沿县道124号及县道124甲可通往国道1号头份交流道,于此上高速公路可快速前往南北各地。若在珊瑚桥前沿台3线续往北行,则可通往新竹县峨眉乡北埔乡竹东镇等地,并可远达桃园市新北市山线地区。

由下员林沿省道台3线往南可达三湾乡大河村、狮潭乡,再往南行可于狮潭乡南端的汶水接上省道台72线(后汶快速道路)前往苗栗县中西部地区,亦可沿台3线续行前往大湖卓兰台中市东势丰原等地,并可远达中南部山线各地区。

县道124号是南庄乡另一条重要的联外道路,也是南北贯穿乡境西部精华地带的乡内交通要道。经由该道路向西北可经三湾市区连接省道台3线,其后路线即如上述与其共线至珊瑚桥前,分岔后往西续行至崎仔头与支线县道124甲线(国道1号头份交流道联络道)相接,本线续行可前往头份市区及竹南市区。

县道124号在乡内路段系沿中港溪南河八卦力溪右岸溯溪而行,一路经过狮头山登山口、龙门口、田美(田尾)、南庄、蓬莱(红毛馆)及八卦力等,于乡境西南端附近转向西,于仰天湖附近进入狮潭乡境。行经仙山南侧后通往狮潭市区,随后接回省道台3线旧线。

苗栗县乡道苗20线又称“员林狮头山道”,是本乡北部的一条横贯道路,西起省道台3线上的下员林,经小南埔、南富、四湾、水陇,过田美大桥后于龙门口接上县道124号,左转共线约150公尺后,右转与县道124号分岔,此后一路蜿蜒上狮头山至劝化堂停车场旁山门止。

苗20线尚有多条支线,包括苗20-1线(大南埔通往芎蕉湖)、苗20-2线(龙门口东经嘟呖口通往苗栗、新竹县界)及苗20-3线(水陇经菜堂下、永兴桥于桂竹林丰年桥接上县道124号)。其中苗20-2线在县界处连接新竹县乡道竹41线(峨眉-藤坪-县界),合称为“藤坪产业道路”,是狮头山南北两端的连络道路。

苗21线是本乡中部至东部大东河谷地的一条连络道路,西起南庄市区,经东河后转向南通往鹿场,是前往加里山登山访胜必经之路。

南庄乡的公路客运以苗栗客运为主,另有以景点接驳为主而由多家客运业者共同参与的台湾好行。苗栗客运在乡境内的营运路线有5804(新竹-香山-竹南-头份-三湾-大南埔-南庄,部份班次行至三湾止)、5805(竹南-头份-三湾-狮头山-南庄)、5805A(竹南-头份-三湾-狮头山-南庄,台湾好行南庄线。)、5806(竹南-头份-三湾-大南埔-南庄)、5822(南庄-八卦力-仙山,部份班次行至八卦力止,部分班次加入台湾好行仙山线。)、5824(南庄-向天湖,部分班次加入台湾好行向天湖线。)

旅游

南庄乡全境位于交通部观光局所划定的狮头山风景区范围内。该风景区与梨山风景区八卦山风景区合称参山国家风景区,以位于南庄乡北部边界的北台湾佛教道教名山——狮头山为基础,范围扩及南庄乡全境,以及邻近的三湾乡新竹县峨眉乡北埔乡竹东镇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达24,221公顷。

狮头山风景区大致可区分为北半部的“狮山游憩区”及南半部的“南庄游憩区”。狮山游憩区除狮头山地区外,其馀景点均在其他乡镇。南庄游憩区则全部位于南庄乡境内,主要的景点有南庄老街、蓬莱溪自然生态园区、向天湖、小东河登山步道、通安步道、八卦力部落、赛夏族民俗文物馆、鹿场部落、加里山步道、横屏背生态赏鱼步道、风美溪与神仙谷、南江休闲农业区、石门步道、石壁染织工坊DIY、瓦禄产业文化馆、峭壁雄风、东河瓦禄、南庄游客中心与南庄山间情调咖啡[8]

狮头山主峰峰顶海拔491公尺,位于南庄乡北部与三湾乡交界处,离峨眉乡边界甚近,为台湾小百岳之一[9]。峰顶东侧山区有南北向的古老步道(狮山古道),沿线由南(前山或狮头,即南庄乡端)而北(后山或狮尾,即峨眉乡端)建有辅天宫、劝化堂(以上位于前山)、元光寺、觉然塔、海会庵、金刚寺、灵霞洞及万佛庵等多座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共同形成知名的信徒朝圣地。2001年3月划为国家风景区后,全面整修步道及各种休闲游憩设施,并在后山设有“狮山游客中心”,作为国家风景区的行政处所及解说站。

前山的寺庙除了古道旁的辅天宫、劝化堂外,尚有开善寺、舍利洞、饶益院三座。其中劝化堂建于明治三十年(1897年),是狮头山寺庙群中文化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南庄老街位于乡治所在地南庄街区,范围包括永昌宫附近的中正路及旁边小巷。主要的景点有老邮局、乃木崎、桂花巷及洗衫坑等。其中桂花巷原本只是巷口一家面店的名号,后来透过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的刻意营造,现已成为“桂花巷社区”。中港溪对岸有西村石爷庙

向天湖位于东河村,是一个山中湖泊,海拔约738公尺。湖畔有一赛夏族部落,约二十馀户、两百馀人,算是赛夏族较大的部落之一。湖面有光天高山的倒映,景色优美[10]。向天湖部落也是两年一度的赛夏族矮灵祭南祭场所在地,设有赛夏族文物馆

南庄乡全境多山,其中名列台湾小百岳的即有狮头山鹅公髻山向天湖山加里山4座,其馀知名山岳尚有鸟嘴山神桌山仙山鹿场大山等。其中加里山海拔2,220公尺,有苗栗县的母亲山之称,其登山口位于鹿场。

2016年,南庄及三义两乡同时通过“国际慢城认证”[11]

参考文献

  1. 各乡镇客家人口统计 (PDF). [2017-1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0). 
  2. 赖盈秀《谁是“赛夏族”?--赛夏族族群识别与认同界线之研究》慈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003年 (PDF). [2017-0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2-22). 
  3. 南庄邮便局.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 [2011-04-30] (Chinese (Taiwan)). [失效链接]
  4. 《赛夏族巴斯达隘(矮灵祭)》,苗栗县政府国际文化观光局官方网站
  5. 南庄国中官方网页. [201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9). 
  6. 《南庄国小简介》,苗栗县南庄国民小学官方网页. [201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8). 
  7. 《校史》,南埔国小官方网页. [201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 
  8. 《南庄老街》,参山国家风景区官方网站. [201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1). 
  9. 《台湾小百岳》,中华民国健行登山会官方网站. [201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8). 
  10. 《向天湖》,参山国家风景区官方网站. [201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4). 
  11. 国际慢城 三义、南庄通过认证. 自由时报. 2016-02-18 [2016-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