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竹筍是指幼竹莖稈的幼嫩生長部分。還沒有完全從地底下長出來時,以及剛剛出土仍未木質化的部分可作為蔬菜食用。

春季筍生長破土成為竹子的速度非常快,因此竹筍實際可採集的時間很短,屬於較珍貴的食材。漢字「筍」由「竹」與「」組成,音從旬,而意從竹。竹筍受到陽光照射,會產生「紫杉氰醣苷」(氰甙,Taxiphyllin),吃起來易有苦味,當儲存一定時間後紫杉氰醣苷經水解酶作用後產生氰酸(HCN)、醛或酮類,應儘快煮沸殺青處理。

竹筍木薯相同,都含有醣苷,具有一定毒性且澀口,料理加工時需要徹底加熱至熟。一般加工前清水煮一段時間為常。

竹筍分類

筍的介紹

用主要竹種有長江中下游的毛竹早竹和珠江流域、福建、台灣等地的麻竹和綠竹等。

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綠竹等叢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淺,筍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夏秋季。

竹原產熱帶、亞熱帶,喜溫怕冷,主要分佈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區。毛竹生長的最適溫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麻竹和綠竹要求年平均溫度18~20℃,1月份平均溫度在10℃以上。故在我國南方竹林茂盛,而北方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5~7為宜。

竹筍是竹的幼芽。顧名思義,春天破土而出的是春筍,夏秋時節收穫的叫夏筍,冬季收藏在土中的便是冬筍。

光是我們可以吃的竹筍就有毛竹筍、淡竹筍、麻竹筍、慈竹筍……少說也有80多種[1]竹筍再一加工,又搖身化作筍乾、筍衣、筍絲、醃筍、酸筍、筍脯……真是「筍」丁興旺。 春筍

過了立春,雨後春筍踏著輕盈的腳步而來,清新、水靈、明媚。春筍最嫩、最鮮,爽脆更是得自天成。所謂嚐鮮無不道春筍。當年連唐太宗都對春筍朝思暮想,著迷鮮鏡,每年春筍上市,還要召集群臣共赴筍宴。

冬筍

冬筍是冬日藏在土中的毛竹筍。兩頭尖似小船,肉色乳白,殼薄質嫩。雖然冬筍資格老,可鮮嫩度不打折扣,身價往往比春筍高那麼點。

蘆筍

又叫露筍、龍鬚菜、像瘦身版的春筍。一身青綠,一派清鮮可口。

營養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醣類、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

每100g 鮮竹筍含乾物質9.79g、蛋白質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纖維素0.9g、脂肪0.13g、鈣22mg、磷56mg、鐵0.1mg,多種維生素和胡蘿蔔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竹筍的蛋白質比較優越,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穀氨酸和有維持蛋白質構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為優良的保健蔬菜。

中醫認為筍味甘、微寒,無毒。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尤其是江浙民間以蟲蛀之筍供藥用,名蟲筍,為有效之利尿藥,適用於浮腫、腹水、腳氣足腫、急性腎炎浮腫、喘咳,糖尿病、消渴煩熱等,嫩竹葉、竹茹、竹瀝均作藥用。

還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食用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並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含脂肪、澱粉很少,屬天然低脂、低熱量食品,是肥胖者減肥的佳品。養生學家認為,竹林叢生之地的人們多長壽,且極少患高血

保存方法

春筍要質地鮮嫩,黃色或白色最好;毛筍以整齊色白,鮮嫩為佳;行邊筍以質嫩、色嫩為佳;冬筍以黃中略顯白的為好。別被一些看起來白白胖胖的招人喜的竹筍矇騙住,太「壯實」的筍也許口感就不那麼嫩了。竹筍是鮮菜,越新鮮越嫩,越有身價。若不能即食,買回竹筍後在切面上先塗抹一些鹽,再放入冰箱中冷藏。

想要保存好的營養價值,同時讓它的口感更好,就要存放好,冬筍的存放主要是防止水分丟失,可按以下法存放:

1、選完整無傷的冬筍,放入塑料袋中,紮緊袋口,可存放一個月不變味。

2、裝箱保存在木箱底層鋪2-3寸濕黃沙,把冬筍尖朝上擺好,然後再用濕黃沙埋好並將沙子拍實,放在陰涼通風處,可存放1-2個月。

參考文獻